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要点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要点探索

徐玲洲

杭州市富阳区妇幼保健院,浙江 杭州311400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研究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要点,以提升儿科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我院在儿科临床护理的资料,统计分析各项数据信息,以了解心理护理在实践中的优势。结果:应用心理护理措施后,儿科护理满意度提升比较明显,达到99.4%。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护理效果,满足心理护理工作的需要,可以帮助患儿身心健康的恢复,对提高护理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科护理; 心理护理;方法应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质量日益提升,对于医护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在社会、心理、生理等方面,认知方面不断的发生变化。在医学领域不断发展之下,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护理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于护理的要求日益提高,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方式的改变,才能提升护理水平。心理护理是目前临床护理的重要方式,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护理是以患者的心理状态、潜在问题为出发点,消除心里方面的问题,改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的适应目前的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大幅提高护理水平,保障患儿生命健康。利用心理疏导措施,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具备抵抗病魔的自信心,才能更好的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消除负面情绪,可以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以更好的提高护理效果。因为儿科病患的特点比较鲜明,主要是14岁以下的患者,不同年龄的患者情况有差异,护理要求也不同,有很高的护理难度,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此外,家长的认知不同、知识水平有差异,也会给临床护理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能够给患者提供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加强心理护理极为重要。因此,本次选择我院的儿科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了解心理护理的作用,希望为儿科护理水平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之间接收的168例患儿进行研究,回顾患儿资料,探讨护理效果。其中男100例,女68例,年龄在0-14岁之间,平均(3.5±1.2)岁之间。

2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况

2.1患儿的心理状况

患儿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承受着较大的痛苦,在面对与医院的环境中,有比较严重的陌生、紧张感受,所以出现哭闹不止的情况。

2.2家长的心理状态

家长带领儿童进入到医院就医后,心情状况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进入到陌生环境,会产生比较强烈的负面心理。患儿家属会存在求医心切、自责、怜爱、烦恼、悲观、失望等。同时还要面临着比较大的经济压力,所以情绪状态比较差。

3心理护理措施

3.1拥有安全感

6月龄左右的婴儿,虽然心理反应较小,但是需要母亲的爱抚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如果家长无法陪同,护士通过轻拍、抚摸、搂抱等方式,营造出良好的护理氛围,才能安抚患儿,获得一种安全感。

3.2克服恐惧感

6月龄至4岁的患儿往往会存在比较强烈的负面感受,心理反应比较明显,最好可以让家长陪护,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护理环境,消除患儿内心的恐惧感。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保持轻柔的动作,不能呵斥、责备患儿,通过做游戏、播放动画片等,与患儿建立稳定的关系,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3.3观察患儿异常行为

年龄比较小的患儿往往病情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病情急剧变化的情况,且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护理人员应多方面的观察,合理的使用非语言行为来安抚患儿的情绪。如果发生严重的病情变化,应对患儿进行必要应急处理措施,恢复到最佳的状态,提高护理水平。

3.4沟通技巧

对于年龄稍长的患儿来说,语言沟通无障碍,所以护理人员重视语言交流,并且和其他患儿保持良好关系。护士用温柔语言和患者交流,讲解病情相关知识以及诊疗的方法,获取患儿的信任,以便于医疗活动可以顺利的进行。对于病情危重的患儿来说,护士应加强监护与管理,消除任何负面因素。同时,重视医院场景的布置,让患儿与家属有较好的舒适感觉,才能愿意配合医护人员。护士用温柔语言、轻声细语和患儿交流,尤其是在侵入性操作、检查时,应抚摸患儿,保持动作的轻柔,不会给患儿造成过大的伤害性反应,还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疗措施有效的进行。

3.5心理呵护

对于有些病情危重的患儿,尤其是致残的患儿,身心受到巨大的冲击,存在比较严重的抑郁、自备的心理,所以必须要加倍呵护,给予必要的鼓励、奖励才能有信心参与到治疗活动中。护士应及时的巡视和检查,讲解一些小故事,尤其是同类型的患者,以帮助患儿恢复,建立战胜病魔的决心和毅力。

3.6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了使得护理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一般都要落实心理护理措施,让家长和患儿保持亲密接触,通过熟悉的方式进行讲解和表达,促进护理效果的提升。因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出现患病的情况,家长会产生比较强烈担忧心理,焦虑、紧张的情绪比较严重,所以对于医护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儿童患者护理中,应获得家长的支持,才能更好提高护理水平。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引导,首先是转变家长的意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才能让患儿转变思想观念,以更好的提高护理效果。

3.7强化人性化健康教育

在儿科的临床护理中,应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加强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只有落实人性化健康教育,才能提高护理效果和水平。儿科患者的年龄比较小,心理也不成熟,对于疾病的了解不够深入,心理状态会因为疾病发展、治疗情况多功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治疗效果、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因为儿科的患者以及病情都比较特殊,所以必须选择合理的护理方式,以满足临床患儿的护理要求。一是结合儿童的生活习惯、认知水平等选择恰当的方式,比如将健康教育转化为漫画或者讲故事方式;二是设置健康教育专栏、橱窗等,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提高患儿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4讨论

儿童与成年人在心理、身体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临床治疗中,心理情绪变化较大,对于身心健康的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从临床护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儿科护理应充分的重视心理护理措施的应用,才能调整护理方式,引导患儿心理状态的变化,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促进患儿身体恢复,提高医疗水平,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聪,章鑫,李霞,赵萌.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措施干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5):121-122.

[2]王夕荣,孙学武,王夕英.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智慧健康,2018,4(32):88-89.

[3]何玉琼,骆媚芬,李爱文.浅谈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8,24(08):178-179.

[4]冯燕.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探讨[J].健康之路,2017,16(11):190.

[5]王清.浅谈儿科护理时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