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澳美佳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京102600
【摘要】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法对中医内科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应用体会。方法 研究期间共择取100例在2021年1月-2021年10月内于我院中医内科就诊的患者,征得所有患者同意后,分组治疗,中医内科治疗患者纳入研究组(50例),常规治疗患者纳入参照组(50例)。将两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其数据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49(98.00%),并发症总发生率2(4.00%);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40(80.00%),并发症总发生率14(28.00%);两组数据各项对比差异明显(P<0.05),统计学研究成立。结论 活血化瘀法对中医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患者病情得到明显好转,获得显著的疗效,并且治疗不良反应症状较少,治疗安全性得到保障,因此建议活血化瘀法广泛应用于中医内科治疗中。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临床效果
活血化瘀法已成为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中医学领域中,血液因气虚、气滞、凝寒、痰湿等原因滞留体内,或因血流受阻、经络脏腑受阻,即血瘀。血瘀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现代医学认为,瘀血证是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供血受阻,因血液循环紊乱,进一步导致组织水肿、变性、炎症、增生、坏死、糜烂、溃疡、萎缩及血栓形成、出血等病理改变[1]。血瘀作为证候之一,并在血证、血瘀证等疾病的发病机理中加以解释,促进了活血化瘀在理论、方剂和医学上的更有效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本文观察活血化瘀法对中医内科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应用体会,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期间共择取100例在2021年1月-2021年10月内于我院中医内科就诊的患者,征得所有患者同意后,分组治疗,研究组:年龄跨度在23-81岁,均数(52.19±2.36)岁,男性31(62.00%)、女性19(38.00%);参照组:年龄跨度在25-73岁,均数(49.33±2.41)岁,男性30(60.00%)、女性20(40.00%);统计学对所有研究资料中数据分析后显示P>0.05,故具备分组条件。
1.2 方法
参照组:常规治疗。
研究组:活血化瘀法,根据患者症状,辨证施治。①气虚血瘀型:给予组方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当归15g、丹参15g、赤芍10g、丹皮10g、地龙15g等药材水煮后取汁,一日两次[2]。② 气滞血瘀型:给予组方木香10g、厚朴10g、陈皮10g、黄芪20g、丹参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元胡10g、甘草10g、枳壳10g等药材水煮后取汁,一日两次。③ 痰湿血瘀型:给予组方半夏10g、茯苓20g、白术15g、当归15g、丹参15g、赤芍10g、丹皮10g、红花10g、桃仁10g、薏苡仁20g、水蛭10g,丝瓜络10g,等药材水煮后取汁,一日两次。④ 络阻血瘀型,给予其黄芪30g、堂参20g、白术15g、当归15g、丹参10g、赤芍10g、丹皮10g、地龙15g、蒲黄10g等药材水煮后取汁,一日两次[3]。⑤ 寒凝血瘀型,半夏10g、茯苓20g、白术15g、当归15g、丹参15g、红花10g、桃仁10g、桂枝15g、黄芪20g、干姜10g,水蛭10g,丝瓜络10g,等药材水煮后取汁,一日两次。⑥ 阳虚血瘀型,桂枝10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 附子15g、 丹参10g、 五灵脂15g、蒲黄15g,赤芍15g,苏木15g等药材水煮后取汁,一日两次。⑦阴虚血瘀型,天花粉10g,玉竹10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党参15g、 丹参15g、 川芎15g、当归15g、 厚朴15g,赤芍15g,苏木15g等药材水煮后取汁,一日两次。⑧ 血虚血瘀型 ,熟地黄15g、当归15g、白芍15g、鸡血藤15g、川 芎15g、生姜10g、红花10g、丹参15g、 炙甘草10g等药材水煮后取汁,一日两次。
1.3判定标准
将两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予以统计,对其数据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1.0是本次研究所用的处理工具,分别用(n%)、X2计数和检验或用(x±s)、t计量和检验,如数据之间存在意义,则用P<0.05表示。
2 结 果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研究组 | 50 | 32(64.00%) | 17(34.00%) | 1(2.00%) | 49(98.00%) |
参照组 | 50 | 20(40.00%) | 20(40.00%) | 10(20.00%) | 40(80.00%) |
P | <0.05 |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 | 例数 | 身体乏力 | 呕吐 | 皮肤瘙痒 | 总发生率 |
研究组 | 50 | 1(2.00%) | 1(2.00%) | 0(0.00%) | 2(4.00%) |
参照组 | 50 | 5(10.00%) | 4(8.00%) | 5(10.00%) | 14(28.00%) |
P | <0.05 |
3讨论
人体血瘀属于病理产物,它的形成是由于血瘀在体内,血行不畅往血脉以及脏腑中停滞的一部分血,还有离经之血[4]。它可用于治疗一种死血和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在某些组织或脏腑中起间接或直接作用,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常因充血在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疾病。活血化瘀法的治疗手段对于中医内科患者可行性更高,能够获得非常明显的临床疗效,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同时还能够提升治疗期间的安全性[5]。本次实验后所统计的数据显示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49(98.00%),并发症总发生率2(4.00%);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40(80.00%),并发症总发生率14(28.00%);两组数据各项对比差异明显(P<0.05),统计学研究成立。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法对中医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患者病情得到明显好转,获得显著的疗效,并且治疗不良反应症状较少,治疗安全性得到保障,因此建议活血化瘀法广泛应用于中医内科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苗淑红.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 健康大视野,2021(8):129.
[2] 朱怀选.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 健康大视野,2021(12):131.
[3] 江应友.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 健康必读,2021(18):160.
[4] 罗朝文.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 健康大视野,2021(13):92.
[5] 徐琴.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