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新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 610501
脑梗塞也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英文译为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患者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出现缺氧、缺血等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坏死。
1.脑梗塞的症状及病因
脑梗塞的临床常见类型一般有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等等,其中脑梗塞占全部脑卒中的八成以上。和脑梗塞密切相关的疾病有心律失常、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血压下降、动脉炎、肥胖、高血压、休克、脱水等。
患者出现言语障碍、突然晕倒、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不省人事等症状,均属于脑梗塞的临床表现。脑梗塞会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极大威胁,也会给患者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痛苦和负担。
作为突发性脑部疾病,脑梗塞能够发生在任何年龄段,血栓部位和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坏死的程度。一般多出现于四十五岁到七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脑梗塞发病较急,大多没有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会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达到高峰,出现完全性卒中,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和意识障碍,患者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出现栓塞导致大面积的脑梗死,会出现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出现昏迷或脑疝,痫性发作较为少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存在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的患者极容易患有脑梗塞。患者大多会在睡眠和安静中发病。
2.脑梗塞的分类
脑梗塞部位的临床分类可分为中面积梗死、大面积梗死、腔隙性梗死。中面积梗塞主要以颞叶区、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发病最为常见。患者具体表现为频繁出现恶心、突发头痛、呕吐、神志不清醒、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假性延髓性麻痹、偏身瘫痪、中枢性面瘫等症状。大面积梗死时患者表现为严重的四肢瘫痪、昏迷或脑疝等。出现腔隙性梗死时患者脑梗死面积较小,一般在一点五厘米以内,表现为走路步态不稳、亚急性起病、四肢无力、头昏脑胀、少数会出现吞咽困难和饮水障碍,有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定位体征。
脑梗塞患者临床症状极为复杂,和患者出现脑损害的部位、缺血程度、脑缺血性血管大小、发病前是否有其他疾病及重要脏器疾病有密切关系,病情较轻能够没有任何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能够表现为反复性发作的眩晕和肢体瘫痪,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情较重时患者不但会出现肢体瘫痪,严重时会昏迷甚至死亡,例如病变影响了到脑皮质,急性期表现为癫痫发作,发病后一天内出现率最高,以癫痫作为首发的脑血管病较为少见。常见症状涵盖躯体症状、主观症状、脑神经症状。躯体症状如肢体偏瘫和轻度偏瘫,患者会出现肢体无力、偏身感觉减退、大小便失禁等。主观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运动型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等症状。脑神经症状如双眼向病灶侧凝视、出现中枢性舌瘫或面瘫、吞咽困难等。
3.脑梗塞的检查方式
检查脑梗塞可通过常规检查、CT检查、特殊检查、MRI检查等形式。例如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肾功、心电图、血糖、血等作为常规检查,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进行动态的血压监测。胸片作为常规检查能够作为判断患者是否有吸入性肺炎、排除癌栓的诊断依据。
通过CT检查患者脑梗塞病灶大小和部位的准确率高达百分之六十六到百分之九十,对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检查能够达到百分之百。早期进行CT检查有助于诊断和辨别脑梗塞,能够及时排除脑出血。当脑梗塞发病在二十四小时内,或病变在脑干或小脑处、梗塞灶小于八毫米等,脑CT检查一般无法提供正确诊断,在必要的时候应当在短期内进行复查,防止治疗延误。当CT检查显示梗死灶为低密度时,能够对病变部位的大小和现状进行明确,较大的梗死状会使患者脑室受到压迫,出现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变形。在脑梗塞发病的四到六个小时内,少部分病例能够发现边界不清晰的稍低密度灶,大部分的病例在二十四小时后会显示边界稍微清晰的低密度灶,小于五毫米的梗死灶。CT不易判断出后颅凹梗死,皮质表面的梗死也不容易被CT检查而出。增强扫描能够提高定性诊断率和病变的检出率。患者出现出血性梗死时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出现不规则斑片状的高密度区,与脑血肿不同之处在于低密度区更加宽广,出血灶呈现在小片状。
特殊检查包括血管造影、颈动脉造影、颈动脉彩色B超、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能够明确患者是否有颅内外动脉闭塞或狭窄。
MRI检查对于脑梗塞检出高度敏感,对于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要明显高于CT检查,能够检查出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一般能够在缺血一小时内发现。发病六小时后大脑梗死都能够被MRI所检查显示,具体表现为T1加权低、T2加权高。
4.脑梗塞的中医治疗
中医上主要认为脑梗塞及脑出血是由于气虚产生血滞,阻塞了脉道而出现了溢血,风邪阻滞经络而出现的口眼歪斜;风痰阻窍产生失语,气虚瘀阻脉络不通产生偏瘫;脾虚气陷导致的大小便失禁。
使用中医治疗脑梗塞的主要原则为改善患者的脑循环、治疗并发症、防止出现脑水肿。中医治疗脑梗塞主要方式为中药和针灸,中药如全蝎、水蛭、丹参和三七等药物组成方剂,对患者脑梗塞症状进行调治。针灸治疗主要针对脑部进行针灸,快速治疗使患者脑梗塞的失语、面瘫、四肢活动不利出现减轻。伴随着体针共同应用,疗效更好。中医对于脑梗塞的应用治疗还包括其他类型的辅助手段,例如进行康复运动、在食物应用过程中进行适当调节。中药治疗中芳香开窍治疗可以选择补脑丸、麝香抗栓胶囊、醒脑再造胶囊等,对患者经络进行疏通、活血理气,临床治疗患者由于脑梗塞导致的头痛和肢体的疼痛效果明显,疗效较好。中医治疗活血化瘀能够选择补脑丸、醒脑再造胶囊、芪参通络胶囊等药,血脂黏稠度较高的患者应当配合清脂胶囊使用,这种组合能够抗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及时增加患者脑血流量,有利于脑梗塞患者病灶周围水肿和血肿的吸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这种治疗方式不适用于急性期治疗,以治疗根本为主要形式。将活血化瘀和芳香开窍进行双重治疗,药物选择如醒脑再造胶囊、麝香抗栓胶囊、补脑丸等,这种合并治疗方式是医学界公认效率最高的中医临床治疗方式,使用这种方式的中成药能够对患者脑梗塞总体病因血液病变和血管病变同时起效,借助植物类药物、动物类、芳香类药物等上百种有效成分的协同和配合作用,达到抗耐药性和增效减毒的多靶点治疗效果。牛黄清心丸用于患者出现气血不足、手足麻木、痰热上扰导致的半身不遂和中风不语、口角流涎和言语阻塞等。人参再造丸用于患者风痰瘀血麻痹神经,阻碍经络导致的口眼歪斜、中风偏瘫和言语不利。大活络丸用于风寒湿痹导致的偏瘫、中风、言语障碍。华佗再造丸用于淤血或痰湿闭塞经络导致的言语不清和瘫痪。
将鳝鱼血融合少许麝香涂抹在患者头部有较好疗效。使用去壳后的蓖麻籽或加入冰片,研磨成膏药涂抹在中风患者的一侧面部,冬天时可以使用附子、干姜来活血养血,祛风通络。
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治疗开始得越早越好,当病情逐渐稳定好转时,则需要立刻进行坐起、翻身、站立、走路练习,为后续的功能康复打下基础,避免偏瘫患者肢体障碍出现不良姿态。脑梗塞存在着较高复发性,后期的康复治疗也需要进行积极预防,防止病情复发,增加治疗难度,后续治疗以西医的抗凝和补充血管用药为主,例如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等药物,在短时间内能够对病情产生一定疗效。要注意阿司匹林片会对患者肠胃产生一定刺激作用,长期服用容易导致眼底出血和胃出血,对于肠胃功能不全和血管硬化患者谨慎使用。相对于脑梗塞后遗症的复发,中药有其独特疗效,具有作用靶点多、长效性强,服用安全且无依赖的治疗优势。脑梗塞在发病初期会出现不断打哈欠、口齿不清等现象,例如眼前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在几秒钟到几分钟内恢复,伴随着头晕、呕吐、意识障碍等,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当及时就医,避免病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