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松山医院 401121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听力检测方法对早期发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体检的30例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环境均无噪声接触史,常频听阈正常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同时纳入同样数量的常频纯音听阈正常,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环境存在噪音的人群作为观察组,均接受扩展高频纯音测听和噪声下语言识别能力测试,对比差异。结果:观察组9、14、18kHz频率的纯音气导平均听阈以及信噪比损失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频率的纯音气导平均听阈两组对比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扩展高频纯音测听和噪声下语言识别能力测试对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均具有一定的检出作用,具有不同的特异效果。
关键词: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扩展高频纯音测听;噪声下语言识别能力
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目前在耳科中极为常见,通过常规的体格检查难以检出,是一种阈上听觉缺失性疾病,而该病的发病诱因有很多种原因,主体因素以噪音环境影响为主,而衰老以及耳毒性药物治疗史也与该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1]。早期进行该病的检测和诊断有助于治疗及时性的改善,对于患者的听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则针对扩展高频纯音测听和噪声下语言识别能力测试在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体检的30例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环境均无噪声接触史,常频听阈正常的人群作为对照组,男21例,女9例,34岁至68岁,平均52.42±0.47岁,同时纳入同样数量的常频纯音听阈正常,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环境存在噪音的人群作为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38岁至67岁,平均53.07±0.51岁,通过对比两组的个人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所有患者接受电耳镜检查均无异常、且未使用过具有耳毒性的药物、意识清醒、能正常沟通、无相关家族遗传史。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隔音室内进行听力检测,并且环境噪声保持在25dBA以下。扩展高频纯音听阈测试:用丹麦国际听力AD629型听力计予以检测,按照国标GB/T16403-1996纯音气导听阈基本测听法开展操作,常频和扩展高频均有8个测试频率,常频包括0.25、0.5、1、2、3、4、6、8kHz,扩展高频包括9、10、11.2、12、14、16、18、20kHz,如果达到检测设备的最大声输出依然无反应则为未引出。
噪声下语言识别能力检测:依旧采用上一个测试方法的听力检测仪,患者佩戴头戴式耳机,调整耳机播放环境为70dBHL的强度,进行汉化版噪声下BKB言语测试材料的播放,起步自适应改变信噪比为5dB,受检者进行随机播放内容的复述,测试者进行复述关键词的正确数量的计算。信噪比损失(dB)=24.5-关键词的正确数量[2]。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8~20kHz各频率纯音气导平均听阈和信噪比损失值。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0.0,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8~20kHz各频率纯音气导平均听阈和信噪比损失值
观察组9、14、18kHz频率的纯音气导平均听阈以及信噪比损失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频率的纯音气导平均听阈两组对比无明显区别(P>0.05)。见表1.
表18~20kHz各频率纯音气导平均听阈和信噪比损失值(x±s,dBH)
组别 | 耳数 | 8 | 9 | 10 | 11.2 | 12 | 14 | 16 | 18 | 20 | 信噪比损失值 |
观察组 | 60 | 5.24±2.87 | 8.52±3.57 | 13.81±2.52 | 18.02±8.14 | 18.20±4.86 | 25.49±10.05 | 33.40±7.74 | 14.31±8.42 | -4.59±5.87 | 4.68±1.97 |
对照组 | 60 | 4.98±2.24 | 2.07±1.24 | 12.98±2.07 | 17.10±8.54 | 15.20±4.31 | 13.20±6.74 | 30.77±7.81 | 5.84±6.47 | -6.20±5.42 | 3.04±1.64 |
t | 0.553 | 13.220 | 1.971 | 7.418 | 1.851 | 7.867 | 1.853 | 6.179 | 1.561 | 4.956 | |
P | 0.581 | 0.000 | 0.0510 | 0.000 | 0.066 | 0.000 | 0.066 | 0.000 | 0.121 | 0.000 |
3讨论
强噪声环境的长期暴露会造成耳蜗底回的外毛细胞损伤,高频听力损失显著,并不影响主客观听阈,所以进行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的临床诊断时通过常规的纯音测听并不容易检出[3]。本研究分别应用了高频纯音测听和噪声下语言识别能力测试,结果显示,观察组9、14、18kHz频率的纯音气导平均听阈以及信噪比损失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频率的纯音气导平均听阈两组对比无明显区别(P>0.05)。
通过扩展高频纯音测听可以有效弥补常规纯音测听语言频率的局限,进行扩展高频纯音测听时观察组的各个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9、14、18kHz频率更为明显,这与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的早期发病特点相符。言语测听可以对实用听力进行良好的反应,通过这种检测方式能够反应出受检者的听觉通路和大脑皮层对言语信号的处理功能水平,在噪音环境下进行汉化版噪声下BKB言语测试材料的播放,可以更加近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用语,可以模拟噪声环境下日常交流,更加的贴合实际[4]。通过对患者关键词的准确捕捉数量进行进行统计来评估患者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的程度,这种检测方式可以对扩展高频纯音测听的应用局限进行良好补充[5]。
综上所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早期进行扩展高频纯音测听和噪声下语言识别能力检测均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
参考文献:
[1]白卢皙,段丹萍,李燕茹,等.个人行为方式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18):3290-3294.
[2]高向景,任鸿,袁伟明,等.峰度调整噪声等效A声级对评估非稳态噪声导致职业性听力损失的作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2,39(4):374-381.
[3]辛佳芮,刘双燕,陈莹琦,等.CDH23基因位点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相关性的Meta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22,48(1):45-49.
[4]白卢皙,李燕茹,段丹萍,等.男性青年噪声作业人员高频噪声性听力损失风险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22,49(3):241-247.
[5]马科锋,佘晓俊,崔博.隐性听力损失的发生与内耳GLAST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1,019(006):973-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