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思想政治教育

任英庆

身份证:371428198805103525武城县鼎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迭新丰富和改变了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利用新媒体,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知识、开阔眼界,但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对正处在新媒体风暴时代的中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价值观教育,提高其判断力和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本文将从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中学生面临的几个重大“陷阱”和难题出发,探究新媒体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进入新时代,新媒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但是,学界主要研究对象还是大学生群体,没有充分重视到新媒体对中学生的影响。本文将运用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就新媒体给中学生思想带来的改变与冲击进行探讨,并针对具体问题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概念界定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主要内容包括手机短信、电视节目、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交互性。所谓开放性,是指新媒体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和载体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所谓即时性,是指新媒体能够突破时间限制,实现信息传播的“零时差”。所谓交互性,是指新媒体能够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用户同时具备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随着新媒体风暴期的到来,中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接触各种观点,在最大范围的公开平台发表看法……处于新媒体风暴之下,中学生紧跟时代潮流,思想超前,但也更容易被网络舆论的导向支配,思想、情绪和行为易激进化,极易被煽动。毕竟,新媒体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快”——信息传递“快”,舆论形成“快”,思想植入“快”。在这种快节奏之下,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们来不及考虑,就已经被卷入“潮流的漩涡”,受群体思考和舆论风向的影响,丧失了个人判断力,表现为种种行为偏差。近年来屡屡曝光的中学生沉迷网络、疯狂追星、打赏主播、网上发表立场不当言论、参与网络暴力或不堪网络暴力而轻生等事件震惊社会,其中一个重要诱因就是中学生在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的时期,受到了不良网络舆论刻意或非刻意的错误引导。

二、新时代新媒体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挑战

(一)新媒体动摇思政教师权威主导地位,催生思政新形势

1.新媒体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的局面。

 新媒体的发展更新了中学生的认知手段和表达途径。借助新媒体工具,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式学 习变为主动接触海量信息的搜索式学习,这种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教育工作者的 主导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有所动摇。同时,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也具有多元性和无序性,不同于学 校教育体系中经过筛选和升华后符合中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正向有益的知识,这些多元、无序的信息对于认知尚未 健全、缺乏判断力的中学生来说是未知、危险的。许多中学生在使用新媒体工具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全 面的认识,加之自身对事物本质的思辨能力较低,使得他们在接触到一些有害的观念与思想时,不能做出理性的判 断和选择,容易陷入迷途、“三观”出现偏差,这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新媒体的发展成熟向思想政 治教育展示了一些优势,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已不再局限于以学校为主阵地的现实 维度,而是需要现实与网络的双重配合。

2.新媒体应用占据中学生大量碎片化时间。

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其中,学生网民占比为21.0%,比例保持历年冠军地位。短视频头部平台“抖音”APP公布的用户数据分析报告也指出,18岁以下用户占比为33%,占各年龄阶段用户数量之最。但事实上,多数中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合理使用新媒体。中学生心性较为孩子气,对新鲜事物普遍具有好奇心且自我约束能力薄弱,面对新媒体绚丽多彩的诱惑,很容易沉迷或成瘾。而许多新媒体平台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会极力迎合用户群体的共同爱好和个性化需求,通过算法和定制化推送为用户营造沉浸式体验,使得中学生在浏览新媒体平台时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与现实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中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空虚,缺乏上进心与动力,有的甚至沉迷其中,产生厌学等负面消极情绪。

三、应对新媒体冲击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利用新媒体优势转换教育形式,化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只传授了一种“知识传授”的片面,而大部分的学习者都是在被动地进行着“灌输”,学习的热情不高;因此,面对庞大的新媒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上风。教师要“化冲击为动力”,将新媒介的科技特性和德育育人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更加健全,使学生从消极接受到积极参与到思政课课堂中。首先,利用新媒介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程改为微课、动画和漫画;通过播放短片等形式向同学展示,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运用小型软件实现班级定量、趣味奖赏等多种形式,借助新媒介进行新颖的授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同时,通过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学业状况进行监测,老师按照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外运用新媒介进行理论和认识;例如拍摄短片,制作相关的电子报纸,收集相关资料,为辩论比赛做好准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初中生对新媒介的认知,正确地指导学生正确、正确地利用新媒介,并有利于学生正确地了解和吸收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

加强主旋律的价值引领,发挥青春偶像的积极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大学生“三观”、立德树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新媒介时代,人们的不同观念会对中学生“三观”形成造成深远的冲击,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解决:一是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要,充分运用他们所喜欢的“偶像”作为教材,以“正能量”的榜样来进行教育和教育,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理解力,通过因势利导引导中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要向着“偶像看齐”,要有理性的追求,要以追求明星为目标,以更好的个性形象。同时,要紧紧抓住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其进行正面、适时的矫正,“打假”网上的不当和煽动性的流言,使初中生摆脱错误认识,确立健康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民族观念。另一种是要指导大学生运用新媒介来关心当下的时事,理性地对待“偶像翻车”,坚守自己的道义,并对一些被同学们所关心的“负面形象”进行客观的评判,以使他们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做出自己的正确的抉择。

结语

在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下,培养中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考验,也是关键课题。身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鼓足勇气,积极调整心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和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还要清醒认识到新媒体的优劣性,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使中学生不受新媒体劣势的影响,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全面健康发展。不过,这必定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也是砥砺前行的过程,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乘风破浪,不负使命。

参考文献

[1]陈宗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发展[J/OL].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2023-02-1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0.C.20230113.1016.001.html

[2]王云莉.依托B站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中国军转民,2022(24):83-84.

[3]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中的关系向度[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06):35-40+130.

[4]李晓跃,尹明柴.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研究述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4):87-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