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读”策略下的深度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这样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比读”策略下的深度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这样教

林钦

福州市乾元小学

摘要:深度学习是当今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深度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深入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运用“比读”策略挖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事例的相同点进行深度学习,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议论文的严谨逻辑和言语智慧。

关键词:比读,深度学习,严谨逻辑,言语智慧

传统的阅读教学时常会盲从于教材,注重学生大量地吸收与被动地接受,而忽略了“深度学习”的训练。倘若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三个具体事例,呈现了科学家敏锐地抓住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断追问反复研究直至发现真理的科学精神。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本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事例有层次、有逻辑地证明观点的。于是我以此作为本课“深度学习”的契机,在解读课文的前提下,大胆创设了以下三个主题的学习活动:文中的三个事例有哪些相同点?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时如何做到严谨无误?发现真理到底难还是不难?运用“比读”策略深度学习感受议论文论证的严谨和言语的智慧。

一、在“比读”中,感受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

议论文作为一种表达观点的文体,在结构设置上都很有层次,学生除了整体性把握课文的结构外,还应该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洞察文本内在结构层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这样非常工整的思路展开议论,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容易,但是论证时作者所选举的事例却是学生最容易疏忽的,而事例的准确选用恰恰体现了作者论证时的严谨性。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这三个事例写的内容一样吗?(不一样)老师要求大家从三个不同的事例当中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先给大家2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你的发现及时地分享给你的小伙伴。

生:三个事例在叙述上都是按照先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发问质疑,最后找到真理的。

师:好,会读书,在叙述顺序上发现了共同点。

生:三个事例中的主人公都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以及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师:嗯,从人物身上发现了相同点,真好。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在论证同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真了不起,会读书。

师:发现三个了,达到我的要求了,能不能发现第四个相同点?

师:三个科学家都分别来自哪里?发现了吗?

生:都是外国人!

师:为什么都写外国人啊?没有中国人的例子可以写吗?作者可是中国人啊!

生:我们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是:作者完全可以列举中国人的例子,比如鲁班上山砍柴,手不小心被叶子割破后回家几经研究发明了锯子;比如四大发明也都是一样的经历,完全可以写。

师:嗯,运用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是真的就可以举这些例子吗?

师:这些例子你们听说过吗?(生点头)像这种耳熟能详,众人皆知的例子拿来写,你感兴趣吗?有意思吗?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选材!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用三个事例来论证观点呢?一个不行吗?

生:一个太不足以说明问题了。

师,那我写2个够了吧?

生:两个感觉有点半信半疑。

师:既然这样,干脆给你列10个例子好了。

生:太多啦。

师:所以,为什么三个就刚刚好呢?

生:《道德经》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个事例就能代表很多这个情况了。

师:哇 ,知识渊博。会思考

生:中国还有句古话:事不过三

师:中国人对三有很深的感情哈,当事例出现3个时,很多人都觉得值得相信了。而且这样的结构安排看上去也让人觉得特别舒服对不对呀。你们在写作时是不是也特别习惯性地举3个例子呢。

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关注事例的 内容与表达上,进而体会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读懂的,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不易读懂的,教师引导发现。

二、在“比读”中,感受议论文言语的智慧

列宁曾说过,人类探求真理的活动,从来没有而且也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情感”。理论和思想只有渗透着深厚的情感的时候, 才能发挥它的全部力量。 如果说记叙文中富有情感的语言,主要是在事件的描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话, 那么,议论文中富有情感的语言,主要就是在观点的表达中流露出来的。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议论文,就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强烈情绪句子或词语,以捕捉作者的议论情绪。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在议论部分不断地采用相似的句式反复 地使用,通过强烈的情绪表达来提出观点:“这说明科学并不……真理并不……”

“只要……,那么……就有可能……”“不是凭空……”“科学的灵感,绝不是……”“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给那些……”类似采用反复的手法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式在文章议论部分比比皆是。这也正是以论文中言语智慧的体现。

【教学片段

师:学到这里,让我们思考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发现真理,难还是不难?请同学认真默读6、7两个自然段,划出关键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从第六自然段中的“这说明科学并不……,真理并不……”“只要……就有可能发现真理”中看出发现真理并不难。

生:我从第七段中的“不是凭空……”“科学的灵感,绝不是……”“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给那些……”读出发现真理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要善于独立思考,并且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按你们这么说,作者一会说发现真理不难,一会又说难,那不是下了一个矛盾的结论吗?

师:作者下了一个辩证的结论,看似矛盾,其实是客观统一。意在鼓励大家去发现真理,同时要做个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人。

议论文的语言就是这么言简意赅,又饱含作者辩证是非的情感。看似简单的不行,却暗藏着作者的智慧,只有进入了深度学习,你才会发现议论文言语的智慧。

三、在“比读”中,学会如何用事例论证观点

本课课后有道练习题: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这道练习题主张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加以运用,提升表达能力。为此,为迎合解决农村学生素来表达能力弱,知识储备不够的问题,无法在课堂上现场写事例,我特地选取了一个不完整的事例,力求让学生通过所学自行判断它的合理性与不足,课后再尝试收集其余更多的资料论证自身的观点。这样学生就有了完整的体验。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三个事例还有哪些相同点呢?再发现可能会有点难了。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通过表格对比发现相同点

生:我发现作者在写三个事例的“反复研究”部分都是简写,仅一句话带过。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反复研究”这么重要的部分怎么能略写呢?想想看,老师在要求大家写记叙文时,记录事件时都是要求具体,生动的呀,这里怎么就这么草草了事呢?

生:因为作者要证明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听懂了吗?“真理”和“问号”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才有……

生:因果

师:是啊,所以我们在选材后很重要的事就是要围绕观点将材料进行适当的改编,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观点等着大家帮忙看看是否论证对了呢?

教师出示了“有志者事竟成”没有结论的事例,让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讨论后豁然开然,很快明白议论文写作奥秘之一——事例与观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从而同中求异,使学生的深度学习中思维得以打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水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开展深度阅读,延伸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深度阅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海舟.让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J].语文建设,2019(16).

[2]牛雪梅.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