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215123
摘要:发挥儿童自身的特点,设计有效活动,将红色教育融合于学生的多样活动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动力。从评价、实践、探究模式的探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红色课堂的高效性,让红色教育根植童心。
关键词:有效活动 红色教育 成长
陶行知所言:“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童年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1]],教师,作为学生们获取知识、建立思维习惯的直接影响者,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到“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要有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迁,红色文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尤为迫切。学生对那个年代的隔阂感、距离感都让红色教育显得浮于表面。如何让红色教育深入童心,润物无声?设计有效的红色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手段,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待和思考问题,才能使学生“亲其人,信其道”,逐渐对红色课文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一、善用正面评价的引导性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鼓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因素,并在可控范围内将其放大,以引起其他同学的关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不再厌学,以至于对学习产生“好感”,这是引导他们快乐学习的第一步。
红色教育也是如此,小学语文统编版语文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红色文化,更有推荐红色整本书阅读推荐,学生对于此类题材文学内容兴趣平平,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动力的第一步就是发挥表扬的引导性作用。
有一个研究说,如果你系统地把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定化,那么他们的整个学业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旦以确定性的语句表扬孩子,对方就很可能将自己的能力定性,以至于制约了自身的发展潜力,抑或逃避困难,踟蹰不前。因此,对于老师来说,在表扬一个孩子的时候,要更多地表扬孩子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称赞他后天的行为,而不是所谓“先天”的禀赋。多夸赞他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的话,如教学红色课文《小英雄雨来》时,可以从人物的朗读上来鼓励;可以从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与课文人物性格品质的勾连上来鼓励;甚至可以采用举办相关红色革命比赛如:手抄报、书写比赛、朗读比赛等,从正面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兴趣,让红色文化走进学生身边。
正面引导的艺术在于精致,不在于量的多少,适时、适当、适合的表扬方能发挥表扬的最优化。
二、发挥侧面实践的建设性作用
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认知也有限,小学生由于年龄阶段心理成长不足,更加让小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情感感受不深,无法深入学习。此时就需要老师实时地给予帮助。
那么,如何巧用运用侧面评价建设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呢?其实红色文化不仅存在于书本之中,更加根植于地方实践,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来源于课本,更加来源于生活。很多学生往往都是学校、家两点一线,难得的周末也是去补习班或者各处游完,其实地方上往往有很多红色教育基地,而这些红色教育基地就是学生生活中的活课本,以苏州为例子,苏州以小桥流水人家闻名,但是嫌少有人知道苏州市共有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132处,其中张家港20处、常熟35处、太仓19处、昆山13处。如此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正好可以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习课文,进行红色教育基地的走访,如沙家浜的芦苇荡,体育红色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作用,如苏州烈士园,结合清明节气,体悟革命烈士勇于牺牲、奉献自我的精神……
通过侧面的实践走访等方式,让红色教育润物细无声,走入学生内心,深入地学习与了解相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得到红色文化德育的提升与进步。
三、创新探究方式的合理性作用
“老师说的话就是真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似乎是毋庸置疑的,老师作为孩子们眼中权威,往往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甚至一句无意的评价会伴随、影响孩子一生。一家独大的传统教育模式在现在的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因此班级中的评价制度也大多变成了“君主专制”,这样的专制制度真的有利于红色文化的渗透吗?
答案是否定的,陶行知说过:“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在这班级的一方小天地之中,“一切以老师的评价为准”慢慢的显现出了它的劣势,老师评价中出现的情绪化、主观化、片面化评价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弊大于利。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以学本课堂为抓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让学生针对红色文化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设计方案,通过搜集资料、查阅书籍等方式,自主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梅兰芳蓄须》时,很多孩子不理解为什么梅兰芳蓄须就意味着爱国,这里面有什么原因,针对本问题的提出,就可以让学生建设思维导图,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去解决,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去解决,并采用走访、巡查等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究,通过探究整理得到的资料,并制作成思维导图,最后孩子们了解了,原来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他饰演的旦角不能蓄须,而把京剧艺术作为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梅兰芳来说,提出蓄须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从而理解他的爱国之情。
这样的探索方式更加适合信息技术发展飞快的学生的成长,更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
总之,红色教育教学需要教师的多方面思考,从学生出发,学本课堂,设计有意义的红色活动,结合地域特色,让红色文化根植童心!
参考文献
[1]陈福娟. 浅谈红色文化进小学语文教材的效果分析[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
[2]蓝晓丽. 小学语文打造"红色文化"课堂教学研究[J]. 新作文:教研, 2022(5):0291-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