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指导临床合理输注血液成分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指导临床合理输注血液成分作用分析

冯申亮,1,刘丽2  ,通迅作者:肖胜波

湖北省房县人民医院   湖北省房县   442100

摘要:目的:分析指导临床合理输注血液成分期间TEG(Thrombosis elastomography gauging 血栓弹力图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作用。方法:在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参与血检项目患者中选定260例,按照抛硬币法分为甲乙组,甲组采用常规血液检测技术,乙组运用TEG,对比血液成分输注率与临床指标(血检指标与凝血指标)。结果:甲组与乙组检测技术下血小板输注率80.00%、53.33%,血浆输注率83.33%、56.67%,冷沉淀输注率66.67%、40.00%;FIB(4.39±2.04)g/L、(2.59±1.75)g/L,PLT(101.28±26.39)×109/L、(85.92±24.93)×109/L;APPT(55.38±3.59)min、(42.82±2.96)min,PT(14.30±2.14)min、(10.07±2.27)min,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结论:TEG在临床合理输注血液成分中发挥着深刻的临床指导作用。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检测技术;血液成分;血液输注

前言:TEG作为血栓危险因素先进检测技术,是一种从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过程,评价凝血全貌的分析方法,以此通过检测结果预判血栓危险程度,降低血栓等相关疾病发病率,通过早期干预治疗,确保血液输注者能合理获得血液成分。特别是在开展临床手术项目时,利用该技术主要对凝血、纤溶全过程及血小板功能的全面检测,可以提升血液输注行为的安全性,以免因不合理输血而引发危险事件。血常规属于临床常见血液检测技术,虽然获取的临床指标确实具有临床导向作用,但大量文献指南证明传统凝血检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应推进TEG的临床应用进程[1]。与传统凝血检测项目搭配,组合成为一套完整的凝血功能筛查方案。笔者对不同检测技术下的指标水平以及输注情况予以统计,归纳TEG的应用价值。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9月,研究对象为260例参与血检项目者。

1 档案与检测步骤

1.1 档案信息

选定260例前往我院参与检测项目的研究样本,分组后均包含130例病例。甲组中有80例男性与50例女性,平均年龄(40.57±10.37)岁,最小29岁,最大78岁。乙组中男性9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0.45±10.43)岁,最小28岁,最大79岁。参与研究项目中两组别患者的年龄、性别未见密切关联(P>0.05)。

1.2 样本选定与剔除依据

选定依据:(1)资料完整者;(2)已签订同意书者。

剔除依据:(1)中途缺失检测报告;(2)中途离开研究项目;(3)过敏体质或脏器重度损伤者;(4)精神失常或抑郁症人员;(5)失语症或失聪失明者。

1.3 检测步骤

甲组应用常规血液检测技术,晨间八时采集参与者的血样,送往检验室后以每分钟3000转标准实施离心处理,而后结合血常规检测报告统计检测结果。

乙组应用TEG,提取1mL血样加入试剂1瓶中颠倒混匀3次后放于待检区,由临床专业检验员使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仪,启动后将测试杯及杯盖平稳放置在对应的通道加热槽内,上杯完成后,吸取试剂2至杯底,再加入标本混合液到测试 杯中,勿反复抽打避免产生气泡,通道进行装置自行检验,输入档案信息后选取凝血药物[2]。判定血液高凝标准是R值变短,而R值变长提示凝血因子活性低,代表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后血样中缺少凝血因子。当参与者近期存在肝素使用记录时,则联合肝素酶杯检测信息确认最终检测结果,排除因参与者体内药物成分的残留因素,而降低研究结果可信度[3,4]。K值提示纤维蛋白原活性,当纤维蛋白原功能不足时,有出血风险,临床评估后可指导输液冷沉淀。MA值反应血小板功能,下降提示血小板功能低下或数量不足,有出血风险,临床评估后指导血小板输注或升血小板药物治疗,功能亢进时,有血栓风险,临床评估后做双抗治疗。

1.4 观察指标

笔者对下列指标进行深入观察:(1)不同检测技术下血液成分输注率分布情况;(2)不同检测技术下凝血功能指标;(3)不同检测技术下凝血时间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1.0版统计学软件对血液成分输注率、临床血液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时间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临床指标)用()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血液成分输注率)以n与(%)加以表示,组间数据对比以加以检验,计算后P值在0.05以内,表明数据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不同检测技术下血液成分输注率分布情况

如表1整合得出:甲组检测技术下血液成分输注率高于乙组(P<0.05)。

1 不同检测技术下血液成分输注率分布情况对比

组别/比例

血小板输注(n/%)

血浆输注(n/%)

冷沉淀输注(n/%)

甲组(n=30)

24(80.00)

25(83.33)

20(66.67)

乙组(n=30)

16(53.33)

17(56.67)

12(40.00)

4.800

5.079

4.286

P

0.028

0.024

0.038

2.2 对比不同检测技术下凝血指标

   如表2数据整合得出:甲组检测技术下FIB与PLT指标均比乙组高(P<0.05)。

2 不同检测技术下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指标

甲组(n=130)

乙组(n=130)

t

P

FIB(g/L)

4.39±2.04

2.59±1.75

3.668

0.001

PLT(×109/L)

101.28±26.39

85.92±24.93

3.317

0.024

表2中FIB:纤维蛋白原,PLT:血小板;

2.3 对比不同检测技术下临床时间指标

如表3数据分析可知:甲组检测技术下APTT指标与PT指标均比乙组高,甲乙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不同检测技术下凝血时间指标对比

组别/指标

甲组(n=130)

乙组(n=130)

t

P

APTT(min)

55.38±3.59

42.82±2.96

14.785

0.000

PT(min)

14.30±2.14

11.07±2.27

7.427

0.000

表3中ATP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

3 讨论

血常规显示异常的原因除疾病因素外,还与机体功能代偿有关,而TEG应用后能够缩小临床指标范围,经检测后根据异常指标确认具体所需输注的血液成分,由此维持人体凝血机制的正常运作[5,6]。经由乙组有关数据推断出:TEG检测技术应用后,能够有效指导输注血液成分的合理输注,整体临床指标较低,与甲组数据比较差异性明显(P<0.05)。由此证实该项检测技术可作为临床血液输注项目中关键性辅助技术,提升血液成分输注合理性,保障输血者人身安全。

综上所述,TEG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显著的指导临床合理输注血液成分的实践作用,输血科可以用作指导成分输血,节约血液,能够有效分配血液资源,故此可在临床血液输注期间推广该检测技术。在临床科室用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及相关药物使用,对围术期监测凝血功能,评估血栓或出血出险,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都有很好检测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巫小梅. 血栓弹力图对指导血液成分输注的意义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2022,26(29):58-60.

[2]胡洁丽,王欢,胡宗强. 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的纤维蛋白原输注结合输血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的应用[J]. 临床医学工程,2022,29(07):917-918.

[3]胡洁丽,罗晓双,胡宗强. 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指导临床合理输注血液成分的作用及其有效性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0):1776-1777.

[4]丁建娥. 血栓弹力图在指导产后出血患者合理输血中应用的疗效评价[J]. 中国农村卫生,2020,12(06):40+36.

[5]李晓荣. 血栓弹力图检测指导合理输注血液成分的探讨[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7(01):144.

[6]李强,田洪燕,文军. 血栓弹力图检测对临床患者合理使用血液成分的指导作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