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43
摘要: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与应用不仅能够在统一思想认识上发挥作用,还能在社会发展上稳定基础。就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而言,基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已经面临新时代下新问题的冲击。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大众化教学问题为基础,并力图针对这一问题深入进行一个多维度、多层面、全范围的剖析与研究,提出以笔者独特的一些看法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探讨与建议
引言: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教学在高等院校中的推进必须依赖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载体,通过理论知识联系行为实践的办法,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等院校中的快速传播。现阶段在努力推进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发展过程实践中,仍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诸如:教育理论教育与教育实际应用的联系不甚紧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形式较单一、缺乏持久的创新活力等问题。有基于此,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必须坚持针对共性问题,不断创新改进研究方式和工作方法。
一、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渠道分析
深入推进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就是在高等院校通过普及宣传、实践分析以及教育研讨等活动的开展,引导高等院校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基本原理研究成果及其重大理论创新活动成果,并将其由笼统抽象过渡到全面具体、由复杂深奥过渡到简洁通俗进行过渡。使高等院校学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并将其作为思想的指南和行动的纲领。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例:该书充分结合新时代发展的导向问题,充分融合新形势发展的方向问题,充分考虑新发展理念的贯彻问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民众展示党中央面临新发展问题的有力举措及应对策略,以大无畏的勇气向民众展示党中央应对不同困难的坚定决心。是新时期党中央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应对不同发展问题的“底气”,也是新时期民众对自身生活治理的“期盼”,因此成为现阶段所“必读”的优秀理论著作。而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要求下,应当继承党组织“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坚定“道路自信”的理想信念。通过系统化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展,有助于高等院校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我国马克思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经验及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大局观及思想政治敏锐能力,为学生群体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拥护者及守护者扫清“障碍”[1]。
二、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对策分析
高等院校思想理论课改革的深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发展根本之策,只有进一步挖掘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专职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才能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理论研究的说服力性和社会感染力,激发高等院校学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内化为引领其正确行动模式的指南。具体而言,结合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一)加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系统性研究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需要科学、准确、深入地理解认识和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系列基本内容。在这一前提下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就必须引导广大思政教育专职教师和高等院校学生都能够做到潜心系统地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基本学术理论观点以及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的实践最新思想成果。通过学术理论的研究来大力推动其大众化发展,即学术基础理论研究首先是大众化宣传思想普及实践的基础,且必须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提供需要研究的具体思想内容和思想材料。若是缺乏系统的学术研究,将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核心理论研究缺失理论联系实际论证过程中的内在严密性和客观逻辑性,极易出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基础的庸俗化和简单化,并最终导致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教学间出现无法“同频共振”的现象,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及发展。针对上述现象,应当引导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专职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的理论学习能力及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知识的说服力[2]。
(二)突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引导性
思政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一种,如何不断扩大其在高等院校中的影响力就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结合现阶段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及教师群体中的"文化自信",使思政教育文化得到深化发展,并发挥出最大成效。以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在高等院校的传播为例: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先进文化和进步精神的表现。红色文化蕴含着浓重的革命精神和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面对着现阶段我国所坚持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态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教育层面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特别是近年来各类以公知身份为掩护别有用心之人在互联网上的大肆渲染,使中华民族迎来思想上的冲击。而“红色文化”久经历史的考验,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广大师生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养成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现阶段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要求下,应当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引导性”教学,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
(三)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大众化的教学改革
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大众化的教学改革,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综合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过程中,专职教师应通过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群体启发式、参与讨论式、研究合作式进行教学,促进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深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大众化的教学改革要注意精心研究设计教学和有效组织实践教学研讨活动,认真研究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大众化的教学改革的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宣传推广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大众化的教学改革的宝贵经验,大力探索推进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新型网络技术设备的教学广泛化应用,实现教学工具手段的现代化。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大众化的教学改革是持之以恒的中心工作,还可以寻求社会各界的力量,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不断提高,共同推进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大众化的教学改革[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必须立足于理论知识的不断稳固,抓住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专职教师这一“关键少数”。以思想的变化带动行为的转变,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
参考文献:
[1]陈金霞.疫情防控背景下提升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000(027):P.1-2.
[2]于铭锐.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求"在高中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观察,2020(7):3.
[3]傅娟,曹必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提升路径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2):5.
作者简介:李雪(1998-),女,汉族,籍贯:四川雅安,学历:本科,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