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道县第五中学425300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双减政策推行也越来越完善。“双减”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强调学校在教育中的主要地位,促进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最终实现去功利化、回归公益化,去应试化、回归素质化,去焦虑化、回归理性化。在“双减”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基本的师德标准约束自身教学行为,深刻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将减负落实到教学实际中,丰富教学形式,迎合新时代发展,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实现“双减”政策在基层教学中的落实。
关键词:“双减”政策执行;舆情监测;关键问题;路径调适
引言
“双减”政策是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创新。“双减”政策执行中,研究者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转型、社会校外教育培训需求、教培行业从业人员分流、地方政策推进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双减”政策执行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成为教育政策热点问题和社会重大舆情。“双减”政策执行舆情信息地域分布、态度分布、群体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微信、媒体客户端、微博、资讯是舆情产生的主要渠道,教师、家长、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对“双减”政策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存在较大差异。
一、 “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量”不重“质”
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减掉了教学内容的量,没有挖掘出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设计过于简单,达不到完成课堂目标的要求。学校在安排检查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课业“量”的检查,忽略了学生作业“质”的考查,过于关注教学工作的量化考核,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减负工作的“质”与“量”不成正比,关注了减量,忽视了增质效果。自从“双减”政策实施后,为了更好地达成减负、增效、提质的目标,很多学校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在作业布置上做文章,提出了很多策略,采取了很多行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教师并不注重课后作业的研究,使得作业的类型太少,较为单一,重复性作业较多;作业内容缺乏创新,仅限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对于课外知识的积累运用、拓展延伸过于敷衍;很少布置思考性、实践性作业,比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调查研究社会热点、校园热点,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作业内容基本没有。在“双减”政策落实于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具体实践数据表明,教师在实施学生减负的实践中,学生的实际负担并没有明显改善。减负的初衷是通过减少作业量,将更多的课后时间用于其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事实上,学生虽然增加了课外空闲时间,但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后,一部分学生的空闲时间被家长用来加强基础较为薄弱科目的学习;另一部分孩子,因为家长没有时间、精力等其他原因,处于“放养”状态,从而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学生无法做到对时间的自由支配及合理使用,不能较好地配合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师课堂教学,使得“双减”政策实际目标与教学方向发生偏离。
2、减“形”不减“实”
考试是常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段时期内教师的教学效果。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降低学生对考试的压力,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三至六年级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学期期末组织一次质量检测。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意识不强、力量不足、办法不多等难题。“双减”政策要求在实际考试时需对时间、频率、统考等合理规划,但教师在面对考试时,并没有将压力、方法、结果运用等处理得当。因为高考的“指挥棒”怎么变?中考还要考吗?小考到底以什么形式考?当太多的不确定摆在教师和家长面前时,教师和家长的焦虑不但没有减低,反而越来越严重。于是,教师、家长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实际学业情况摸底测评,本来很正常的测验也变得偷偷摸摸,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情绪。
二、“双减”对学校作为义务教育承担主体的澄清
谁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毫无疑问,应当是学校教育,但当校外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学生放学后、节假日、寒暑假纷纷赶往校外培训机构时,校外培训机构俨然“平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受到冲击。“双减”政策旗帜鲜明地重申,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这一“主体”至少体现在 :学校是承担国家义务教育的主要载体、主要场所,学校教师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力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内完成的。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责。实施“双减”的根本在于办好学校教育。《意见》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进一步看,在学校教育这一实施主体中,公办学校是主体中的“主体”。近年来义务教育领域一项重大治理任务是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明确省级区域、县级区域内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占比,原则上不再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体现了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和办好公办学校的职责担当,这是对公办学校定位的进一步明晰。
三、“双减”政策执行的调整优化路径
1、建立健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关停风险预警、管理、干预机制
教育、工商、税务、人社、金融、审计等部门联合,建立健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关停的风险预警、管理、干预机制。以区县为单位,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运营、债务、服务对象情况等进行系统排查与追踪监测,对于可能出现的关停风险,通过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监管平台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对于正在出现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关停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发现即介入,监管其财务变化、经费支出、资金流动、债务清偿活动,优先退还家长所交教育培训费用;对于已经关停但未退还家长所交学费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对其负责人进行经济、税务、诚信、消费状况进行调查,如果确认存在转移资金、隐瞒资金、恶意欠债、拒不退费等行为,根据法律有关规定进行严厉处罚。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渠道,以反映问题的特定家长数量、涉及金额、影响程度等,启动预警、管理、干预机制。政府调查期间,由金融、银行、公安等部门建立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经费使用和支出监管机制,禁止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大规模的资金来往、尤其是经费支出,及时冻结风险账户,严防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转移资产、卷款跑路、转移学费、拖欠工资等情况的产生。以多种媒体方式、技术手段公告阶段性、终结性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监察结果,以供利益相关者采取适当行动,维护合法权益;引导家长和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采用协商、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学费退还问题,降低由此产生的群体性社会风险。
2、建立校外教育培训常态化监测以及家庭教育有效服务的机制
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有关机构联合建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实现“一网通”。建立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核查机制,对教育培训的业务范围、行业资质、从业人员、教育模式等面向社会公布,便于家长选择合适的教育培训机构。坚持教育公益性,多部门联合,对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和行为进行监测,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平台中,基于学科、领域、层次、业务等类别区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行为,设立科学的搜索方式,便于有校外教育培训需求的家长和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培训。挖掘、推广校外教育培训的优质案例典范,引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更好地为学生、家长服务。在学校、社区、政府部门建立监测网络,健全违规教育培训行为反馈渠道,构建市民热线、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交互软件等相结合的全方位举报通道,坚决查处隐形变异培训,如化整为零一对一、高端家政附带培训、联合家庭小班培训等行为,一方面从经济上加重处罚力度,大幅度增加违规培训行为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向社会公开违规教育培训行为,将违规行为处罚计入教育培训机构信用体系,大幅度增加违规培训行为的成本。实时发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监测结果,公布违规教育培训行为,避免利益相关者的损失。
结语
总之, “双减”政策的本质是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让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各归其位,各负其责,促进教育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双减”政策的实施不意味着不教学,不进行基本知识的传授,而是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人,从关注知识技能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 “双减”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从人才培养底色与立德树人方向出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公平、适合、开放、融合的教育,从而实现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海军,郭鹏. “双减”,重拳整治教培机构[J].民生周刊,2021,(17):32-34.
[2]陈志文.坚决阻断逐利资本侵入义务教育[N].环球时报,2021-07-26(15).
[3] 叶雨婷,苏菁菁. “双减”之下,家长遭遇教培机构退费难[N].中国青年报,2021-09-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