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
【案例陈述】
潘潘是一年级男生。在进入小学之前,潘潘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因为进入小学,爸爸妈妈也住到爷爷奶奶家一起带孩子。之前,一家子都觉得孩子挺乖巧的,也很活泼懂事,家里平安无事,对孩子也充满了期许。可是一到小学,苦难的日子开始了!开学还没两个星期,潘潘妈妈就被班主任老师请到学校访谈,妈妈一下子觉得慌乱了,这真的要开始鸡飞狗跳的日子吗?
据班主任的反映,潘潘在课堂上听讲极不认真,呈现出注意力涣散的状态。语文老师带领大家阅读绘本时,绝大多数小朋友能安静专注的,可是潘潘的耳朵像是装了小铃铛,时常被外界的声音干扰,看上去内心无法安定,一副慌张的感觉;数学老师上课时,每个小朋友都要用到学具小棒,他倒好,手一碰到小棒再也停不下来,老师在讲后面的内容,他就不停地摸小棒了;音乐课上他唱歌回答声音非常小,似乎需要冲破重重困境似的,坐下后总爱重重地舒一口气,可是一到下课,聊天声音又很响亮;体育课更是离奇,集合的哨子吹响了,他不肯从沙坑堆里过来,老师提醒后,也是慢腾腾地挪过来。更让班主任头疼的是,潘潘的同学关系也很不好,和前后桌同学经常要发生细小的争执,比如位置大小,地上的垃圾是谁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总能让他分心,有一次,一位同学从讲台下来的时候,他故意伸出脚勾了别人一下,那个小朋友差点摔倒,还有一次,同学拿了他的东西,他悄悄在同学的椅子背上用水笔写了很多字,怎么擦也擦不掉。老师在和妈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脸的担忧,孩子问题重重,已经干扰到班级正常的教学了。
在家里,潘潘也是一百个不配合。比如:家里吃饭从小有严重的挑食,这个不要吃,那个不要吃,奶奶每天要做很多很多菜,以备选,操持得也是很辛苦。妈妈下班之前,潘潘是不做作业的,一会儿到厨房逛逛,和爷爷奶奶聊聊天,一会儿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玩具玩一会儿。妈妈到家后,才在妈妈的“严厉威慑”下进入房间做作业,妈妈每天都是要陪着他学习到深夜,原因是他想着法子的拖延。妈妈吼他,催他快点,他反驳“做得快快的有什么用?做得快,你还有一堆资料要拿出来,还不如慢一点来得实惠,反正睡觉总是会给我睡的。”有时候还要“哼哼哼,我就不做,看你怎么着……”,如此这般有爬到妈妈头上的势头。因为晚上的学习总是在矛盾中收场,家里的气氛很糟糕,几乎每晚带着情绪入睡,晚上母子都睡得不太好,往往中途要起来小便几次,不太安稳。
妈妈觉得,干干脆脆做好学校的回家作业,然后做些自己的资料,不是很好吗?可是,每天总是为这件事情弄得心力憔悴,而且,最后以妈妈失败收场。妈妈觉得自己白天在学校里已经很辛苦了,晚上还要受尽折磨,孩子不听话,爷爷奶奶虽然没有说,但无形中透露出,一个老师,回到家生活上什么也没做,但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孩子,而且对孩子的态度不太好,老人意见也很大,脸色似乎也不太好看,感觉人生压力非常大。妈妈说到这些时,眼圈发红,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也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妈妈还说,自己身体上出现了很多的疾病,感觉已经撑不住了。她最盼望双休日,一到双休日,最好孩子爸爸能带孩子出去溜达一会儿,那么她就可以安安静静地待一会儿,刷一会儿剧,这是她目前人生最大的希望所在。
【案例分析】
一、从生理层分析
从家长的叙述看,潘潘的主要问题是“专注力、学习能力缺乏”。
生理层面,从先天和后天两方面考虑。先天指妈妈怀孕时的状态如何,母亲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都会影响到胎儿。后天主要是指0-6岁的训练,目的是为了促进神经发育(主要指前额叶的发育)。这一时期,孩子大脑的神经元最丰富,是大脑联结的关键期。孩子学习的每一个过程,都会让大脑神经元被激活,一个神经元会与周围成千上万个神经元发生连结,这些神经元就会不断开拓出新的连结。
二、家庭功能
在咨询中了解到,潘潘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在职老师,在单位都是骨干,工作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孩子出生后就都住在爷爷奶奶家中。两夫妻在爷爷奶奶家是啥也不干。下班回到家,爸爸是平躺刷手机,妈妈则只负责孩子的学习。家里有三个房间,爷爷奶奶一个,妈妈孩子一个,爸爸一个,在妈妈孩子的床头紧贴着一张小书桌。爷爷奶奶非常宠溺孩子,觉得孩子非常聪明。妈妈则觉得大家把对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她,她感到无力,显出无比焦虑。
父母双方是典型的“依赖老人型”,症状是离开老人没办法正常地生活、带孩子,父母本身是未长成的“大孩子”。这类家庭,往往把所有的期望值放在孩子身上,孩子被告知“什么也不用做,只要认真读书”,被剥夺了劳动的权利、选择的权利等多种权利,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树立过“规则意识”。被四个甚至是六个大人“细致服务”下的孩子,自立能力是不够的,从而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学校的生活,比如吃饭很挑食、书包抽屉不会整理、作业记不清、做作业拖拖拉拉等。因为家庭中的“宠溺”,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和其他孩子相处,不会包容、不会处理各种矛盾。学习的专注度往往也受到影响。
在现在社会中,这类家庭还是比较多的。幼儿时期“隔代教育”占主要地位,使亲子教育缺失,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隔阂。在“隔代教育”中,有的老人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够,思想观念比较传统、死板,而且,相对来说,对孩子要求不高,一般不会用强制的手段管束孩子。一进入小学,父母介入教育,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比较铵盐,所以,孩子就接受不了这样的差别,从而进一步影响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样的家庭教育矛盾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进步。
【应对策略】
三代人住在一起,教育问题具有复杂性。那么,最重要的是“统一教育理念”。父母应该和祖辈家长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针对同一个问题要用一致的眼光和想法看待,不要出现分歧,这是构建和谐家庭环境的重要前提。祖辈家长和父母应该保持密切的交流和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比如关于孩子的专注力问题,可以召开家庭会议,共同商议,得出共识——专注力问题的调整先从生活细节入手进行改变。(1)饮食结构的调整。这一块需要奶奶的配合,孩子的挑食问题说到底都是由家人的纵容造成的,引导孩子,多吃蔬菜,多吃鱼类,全面营养,均衡发展。(2)提升睡眠质量。睡觉前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话,不可发生冲突矛盾,在亲子互相祝福中入睡。(3)加强体育运动。放学后回家,孩子暂时没有养成做作业的习惯,就由爷爷带着到楼下进行体育运动,跳绳、跑步、打羽毛球等,孩子也能释放过多的能量,确保后面能静心做作业。
(1)加强运动训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运动的意义重大。在12周岁前,加强运动训练能克服感统问题,从而能够提升孩子的专注力。比如孩子上课时多动,一方面可能是孩子体内能量过多,需要释放,另一方面可能是感统协调能力的问题。那么,双休日,多“爬山”“跳绳”“游泳”等运动对孩子会有很大帮助。
(2)加强劳动训练
劳动应该贯穿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学习的本质就是劳动。在学校里,一二年级的孩子能很好地整理抽屉、整理餐盘,到了三四年级就能在评估卷的大题里完整地做解答,到了五六年级则能够进行思维逻辑上的整理。
劳动使孩子学会整理,从看得见的整理到看不见的整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
(1)爸爸参与教育
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爸爸往往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小学阶段开始,尤其需要爸爸参与到教育中。(1)规则意识地建立,可以由爸爸来执行;(2)共同做一些亲子活动,比如下围棋、象棋、跳跳棋等。(3)爸爸带孩子运动,男孩子尤其配合爸爸的运动能力;
(2)提升母爱功能
母爱是孩子心理安全的保证,母爱是孩子成长的力量源泉(父爱是力量,源头在母亲这里,这一点很重要),母爱是孩子健康情感的培育者。安全感从孕期开始,把握好成长中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不同时间点给的包容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说对孩子要无条件的爱,有人年幼没给足,有人从来没阉割,有人意识到小时候缺失,成年却在补给孩子。
检验母爱的标准,有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一个是3岁之前足够的恰当的阶梯性的陪伴,一个是青春期的逐渐的放,其他时间段更多是互动,还有弥补。好母亲的特质,首先是热爱生活!这个太重要了,这是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源源不断的在注入积极情感。好母亲的特质,大气,影响到孩子的格局!不极端化,这一点说起来就更多了。善于控制情绪,这对孩子的性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潘潘的妈妈可以从以下方面调节:(1)把工作、生活进行区分,不要把工作的压力带到家里来,把家里的气氛调节得柔和、轻松;(2)充分展现自己的爱好。比如孩子在书房做作业,妈妈在另一个房间阅读,这样宁静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舒适感。(3)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介入,可以提前告知“当你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可以向妈妈来求助,但是前提是要经过反复的努力。你需要我们帮忙时,我们才帮你。”(4)多和孩子进行肢体上的接触。拥抱、表达爱意和祝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