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教育局010030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语文课程文化育人的导向,将文化自信渗透在日常的教学里,带领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育出更具有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学生。基于此,本文章对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意义;策略
引言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使语文知识的深度增加,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好传统文化的融入工作,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风貌、民族特质的一种文化。因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各不相同,各个民族造就出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精神的、物质的文化实体及文化意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爱国精神
传统文化是历经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人文精华,是古人的智慧结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外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越来越大,大众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感也在不断降低,甚至影响到了人们对国家的情感。为了改变此种情况,增强人们的自我文化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教师要在教学期间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小学生爱国精神。小学生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期间,会被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所震撼,同时也会被精益求精的文化内容所吸引,在此期间学生会产生民族自豪感,并改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另外,教师在结合爱国类古诗词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其中蕴涵的英雄故事,或者古诗词中蕴涵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养成爱国精神。
(二)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全面发展,语文素养是不可缺少的。语文素养与学生未来的成长息息相关,其包括学生的语文基础读写能力、文化素养、学识阅历等。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时期,因为学生处在各方面能力成长初期,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传统文化培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思想道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达到全面成长。这也是教师应注意的教学目标,有方向才能更好地激励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成长。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小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全面的阶段,在心理成长阶段受到的教育及认识的道理,会对小学生在思想认识的发展阶段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渗透,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魅力的体现又将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之逐渐形成民族意识,进而孕育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这将有助于对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做好渗透准备
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对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挖掘,并积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素材,为后续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教学《搭石》这一小节内容时,语文教师要积极深化对该节课内容的阅读和分析,全面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素材和主题元素,同时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对这些素材资源进行全面归纳、梳理和总结,并积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拓展和丰富,如教师可以结合《搭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积极搜集契合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微课视频、PPT课件和相关的图片资源。此外,教师要积极进行后续传统文化教育的流程安排,如可以制定以下传统文化教育流程:微课案例展示→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归纳总结等,为后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引明确的方向。
(二)培养学生的中国审美意识,增强审美体验
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在教材中体验传统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戏曲艺术等,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底蕴和审美潜能。比如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法中,教师可以结合古桥建造技术,借助多媒体来说明赵州桥全景,先引导学生欣赏赵州大桥的“形美”,再结合古建筑艺术欣赏赵州桥的“内在美”,让学生真正了解古代的技艺和建筑领域的技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桥梁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重要作用。通过了解赵州桥的建筑定义和设计细节,让学生体验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增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大河大山,让他们感受中国的美丽。
(三)结合现实社会生活,引入传统民间风俗
以《腊八粥》一课的教学为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出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在教学前,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可以翻阅书籍,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或者询问父母及其他长辈,了解当地有关“腊八粥”的民间风俗。在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分享自己收集的信息,并将现实社会中的生活资源引入课堂。如,腊月初八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传统食材有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等。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布置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资料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扩展他们的传统文化视野。
(四)建设校园文化,利用环境渲染
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环境进行相应的美化和装饰,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充满传统文化底蕴与文学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学校可将实际环境的创设作为切入点。例如,学校可以在显眼的位置创设文化墙、宣传栏等,不定期更换相应内容,再在班级内开设图书角,以此来摆放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为学生提供在学习之余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优化虚拟环境,如教师可以将网络社交作为基点,创建属于班级的新媒体账户,再通过多种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教师还可联合家长构建家庭文化环境,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
教师为学生普及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时,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应的影视作品,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为学生找一些动画形象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说出人物的名字以及性格,随后教师再进行一个讲解。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应用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也让传统文化知识更加生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是比较强的,多媒体在课堂上应用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也能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将传统文化以新的方式带到学生面前。这对小学生学习来说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感受,从而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教材内容为基本立足点,从现实社会生活、成语故事、古文等方面切入,灵活融入传统文化,增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和教育,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柯志南.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J].读写算,2020(19):29.
[2]魏小兵.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名师在线,2020(19):64-65.
[3]崔军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思路[J].天津教育,2020(19):83-84.
[4]韩盟.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融合与渗透[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