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本文以中班年段为例,通过年段教研,基于我园周边乡土资源在主题活动中的开发利用现状,立足儿童本位开发资源;根据儿童需求筛选资源,制订行动大纲;结合主题细化行动方案,发挥资源价值;分享反馈资源利用成果,再次审议资源几方面入手,探索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实效。
关键词:乡土资源 年段教研 儿童本位
一、当地乡土资源在我园的利用现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的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乡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培养幼儿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更能在亲身体会、实际操作、感悟家乡的过程中发展好奇好问等良好品质。在家园协作共同开发乡土资源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让老师、家长更加直观地感受实践活动为儿童带来的积极影响。近年来,我园各年段一直在坚持以当地乡土资源为依托开展主题活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问题1: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时缺乏统筹安排
园所周边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每学期都会根据活动需求开展乡土实践活动,但次数较少,组织、内容较零散。若能结合教研活动自上而下做好统筹安排,将更有利于实践操作及儿童发展。
问题2:选择乡土资源时忽略儿童需求
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视角,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及当下兴趣点筛选乡土资源,但我们时常会发现教师在选择资源时忽略儿童需求,仅从“自身喜好”、“这个资源利用起来方便”、“大家都说这个地方好”等方面片面、主观地决定利用何种、何地乡土资源。
问题3:利用当地乡土资源时走马观花,忽略内在教育价值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是否利用了乡土资源,而忽略了其内在的教育价值,缺乏有针对性地活动设计及提升总结。
二、基于儿童本位,通过年段教研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有效策略
我们致力于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年段教研活动框架,有统筹规划地引领教师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各阶段充分考虑儿童需求、考虑所选资源与主题的适配性,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将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一)基于儿童本位开发资源,适时审议活动
我园所处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贤名士辈出、美食美景颇丰,但多而复杂的乡土资源也常常会令教师在选择资源时晕头转向,不知从何选择。活动过程中他们也常常发出“我感觉做来做去就是这些东西,孩子的兴趣渐渐没了”、“我放手让孩子们去尝试了,但感觉迟迟看不到效果”等抱怨。为此,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两步开展教研活动:
1.期末及期初,开展乡土资源开发教研。在上学期末及本开学初,各年段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乡土资源开发,罗列幼儿园周边的乡土资源,并根据假期里、开学初孩子新增的生活经验及兴趣点及时填充乡土资源表。
(二)根据儿童需求筛选资源,制定行动大纲
筛选资源时,教师应明确要将本班儿童的兴趣需求、探究需求等放在首位,并将所选资源与主题结合,预设行动大纲。预设主题行动大纲可促使教师提前了解所选资源、明晰其教育价值,反思该资源的行进脉络是否贴合本主题,是否能达成本主题的教育目标。我们分为以下两步开展筛选资源的教研:
1.结合儿童兴趣点筛选资源。在开学初及各个主题开展前,集合教师、家委、家长幼儿,根据各班幼儿生活经验及兴趣点,从前期梳理的当地乡土资源表中进一步筛选出有利于主题开展的资源。再通过全班幼儿自主投票等方式确定资源。
2.考虑儿童需求,预设主题行动大纲。确定利用何种乡土资源后,教师要先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并通过谈话活动等形式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探究需求,再与主题相结合,进一步挖掘该资源,预设行动大纲。此过程幼儿及家长也参与其中,体现了儿童本位,使家园联系更紧密的同时,避免了“忽略儿童需求,教师自行选择资源”的情况。
(三)结合主题细化行动方案,发挥资源价值
尽管有了行动大纲,但具体的活动还需要教师结合主题预设或生成细化的行动方案,思考资源利用途径是否合理并忠实地记录活动进展,及时反思,才能将资源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根据具体的主题内容安排具体活动事项,各班级老师带领幼儿和家长按行动方案开展活动,并根据开展情况灵活调整行动方案,发挥资源的教育价值。主题活动结束后可将行动方案整理成册,作为活动成果展示。
(四)分享反馈资源利用成果,再次审议资源
主题活动行进中、结束时或期末,各年段教研组长会组织本年段各班以班本主题交流、资源利用“哇”时刻、丰惠“新”资源分享等形式反馈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三、反思
该年段教研活动框架基于当下主题活动中当地乡土资源的利用现状改进制定,通过自上而下四个层面,层层递进,强调儿童本位的同时,可操作性较强,有借鉴意义。实践中如何灵活调整本活动框架而又不使活动价值确实呢?我们将继续围绕这些话题探索更切实有效的年段教研活动开展框架,力求做好教师们行进路上的探路者。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活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