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定位对基础电类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7
/ 2

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定位对基础电类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赵海 ,宋羽泽 ,王琦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通信士官学校,辽宁大连 116600

【前言】在当前大思政观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已然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对其内在逻辑的深入探究,准确把握思政定位成为了广大教师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基础电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主要存在的矛盾问题,提出了以“大国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观点,简述了基础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国工匠精神  基础电类课程

随着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发展,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新时代教育三问,成为了广大高校在课程建设中必须正视和思考的主攻方向。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号令。经过近年来课程建设与发展,如今课程思政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和主要途径,已经深植各类课程的建设内核。

基础电类课程作为高校电类、非电类相关专业主要基础课程,覆盖范围十分的广泛,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和物联网等大多数工科专业中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理实并重”的特点,对引导学生迈入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伴随着课程思政建设意义的日益凸显,广大电类课程的教师通过深入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德育元素,结合“如盐入味”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创新能力和大工程观,以思想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施效果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基础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广大教师虽然已经从内涵上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在定位点的选择上过于宽泛,有教师认为,只要是有益与学生德育发展的,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这样的想法没错,但在开展思想教育的引导性和针对性上必然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价值观目标,对于“培养什么人”仍不明确。

 2.基础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遵旨根本”不够明确。在调查了解中,如何实现“如盐入味”的课程思政,仍是基础电类课程教师困扰最深的问题。当前,广大教师不仅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素质的转型,同时德育内涵和元素的挖掘上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但鉴于工科类专业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和精力所限,目前融入专业课的思政元素还比较有限,对于“为谁培养人”仍不明确。      

     3.基础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不够扎实。当前各大高校在基础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思政元素未能和课程有效融合。搜集几个案例、增添一些活页、组织几次活动、讲几堂示范课等方式等同于课程思政的错误认识,还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对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缺乏体系研究。

二、以“大国工匠精神”为定位的基础电类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次修正后,对新时代教育三问提出了进一步明确的答案。“为谁培养人”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什么人”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人”即: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综合以上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各学科开展课程思政的根本实际上是为学生正确树立一种有牢固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尊重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客观真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我国新时代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所提倡和弘扬的“大国工匠精神”即:劳动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内涵主旨不谋而合。工匠精神虽源自传统手工业社会,但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以及智能化生产过程中,它所蕴含的职业价值、行业理念等仍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尤其在今天,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提出,要求各行各业在传承的同时,更加强调创新,二者的结合正体现了工匠精神所提倡的执着、坚持和专注。只有专注于所从事的技术工作,才有不断解决技术发展问题的土壤和源动力。那么如何在有了明确定位基础上开展基础电类课程思政设计,则是教师们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三、以“大国工匠精神”为对接点的基础电类课程教学设计

以我校通讯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为例,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分析、常用仪器仪表使用、电路设计制作等技能,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积累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首先严格落实按纲施教原则,要抓住课程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对接点。

一是讲好“先哲和中国”故事,启迪和激发学生对“大国工匠精神”的思考。“把握天性”是开展好课程思政的前提。学生的天性是乐于动手,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单纯的去灌输工匠精神,很难达到师生之间的共鸣。教师可以通过电类课程中涉及的先哲人物成长历程和我国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做好思想引导和思政教育。例如,在课程伊始通过介绍电压、电流的单位的介绍(伏特、安培)引入电学的发展史,以及我国近年来科技突飞猛进背后家喻户晓的成就和进步等;通过微课视频向学生简述爱迪生与特斯拉进行的“交直大战”,告诉学生在成长道路中有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树立信心,持之以恒;另一方面要培养鼓励学生对科学大胆探索、细心求证,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塑造对电路分析设计追求至善至美的职业品质等等,通过介绍电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的科学发现或成长经历启发学生对“执着、求真”的工匠精神的探讨。

二是做好“理论和实践”教学,诠释和完善学生对“大国工匠精神”的理解。“理实结合”是开展好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完成好理论教学的任务外,更要关注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过程。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或者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去尝试设计实验,而不是一味根据老师的提示或者书本上的实验案例进行实验。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去营造“自助式”的实验项目,由教师提出要实现的目标,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提出各自的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正,直到达到目标。对于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和自我否定心理,教师要做好引导和辅助,引用工匠精神中“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同时强调技术创新过程中要秉持工匠精神中“尚技”与“崇道”的融合,尊重他人的成果,将技术追求规范在“道”的要求下,才能真正彰显智慧成果的价值。

三是明确“使命和现实”差距,引导和指引学生对“大国工匠精神”的向往。“实事求是”式开展好课程思政的保障。当前,我国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强国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直面差距不足,让学生在明确使命责任的同时,直视现实的差距,则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大国工匠精神”另外的一层正确理解,在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要敢于引入我国当前的缺陷,例如:高精度元器件、纳米科技、前沿技术方面的不足,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客观事实,树立成为大国工匠的宏远目标。

结束语:结束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长久课题,如何将思想教育融合到课程建设各个领域,准确分散到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找准切入点是关键。在后续的课程建设过程中,笔者将继续围绕“工匠精神”这个新时代的主题,继续探索基础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的教学本质。

参考文献:

[1]陈桂林.实施“课程思政”要解决好五个问题[J].湖南教育:D版.2021,(6).44-45.

[2]蔡新红,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电路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4):32-33.

[3]乔振民.电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究.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