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课前准备】
1.自主诵读《望海潮》《扬州慢》。
2.思考:同样是描写城市,《望海潮》和《扬州慢》各自描写了怎样的城市?两位词人是如何描写的?各自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了解宋词的声韵之美,了解不同的韵脚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2.揣摩意象,体察意境,在比较阅读中掌握古诗词组合意象的方式,探究铺叙、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感受诗歌的情感力量,获得阅读鉴赏的审美体验。
3.把握诗词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其当代价值,了解文学的城市记忆功能。
【教学过程】
导入
前几年,赵雷的一首《成都》让他一举成为最当红的民谣歌手之一,也让成都在他的浅吟低唱中成为众人神往的城市。所以,对城市的了解,一方面源于我们现实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借助艺术作品的记忆功能。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词,就同样是以城市为主题,留存了中国文学史上难能可贵的城市记忆。所以《诗词里的中国城》节目,就选择了《望海潮》和《扬州慢》作为本期节目的拍摄对象,试图以诗词作品为底本,还原那个时代的城市记忆。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和这一期节目一起,走进这两首词作,也走进这两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学习过程】
一、初闻:声韵里的城市记忆
诗歌有和谐律动的声韵之美,不同的韵脚可以帮助表达不同的情绪。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这两首词的词牌均为其本人初创。节目第一个版块“声韵里的城市记忆”,将以现场诵读的形式(可搭配适当的乐器伴奏)展示诗词作品,请自由诵读两首词作,并完成下面的表格。【课前完成】
篇目 | 所写城市 | 韵脚 | 诵读感受 | 情感基调 | 适合的节目形式(如单人或多人朗诵,男生或女生朗诵,适合搭配怎样的乐器等) |
《望海潮》 | 杭州 | 华、家、涯、花、娃、霞、夸(押ua,ia韵) | 气脉无阻 轻快自如 | 喜 | 男生多人诵读,搭配古筝,以欢快的曲调 |
《扬州慢》 | 扬州 | 程、青、兵、城、惊、情、声、生(押ing、eng韵) | 气脉阻滞 哽咽哀婉 | 悲 | 女生个人诵读,搭配二胡,以悲凉的曲调 |
1.《望海潮》压a(ua,ia)韵,韵脚是:华、家、涯、花、娃、霞、夸——这些音是直喉音,开口呼,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表达自由、繁华、百姓安乐、喜气洋洋的感觉。
2.《扬州慢》压ing、eng韵,韵脚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表达词人面对劫后孤城的深沉喟叹。
本环节可以多读,学生齐读、范读,男生女生读,小组读等方式可以充分结合。
我们刚才通过诵读,因声求气,听见了北宋杭州城的欢歌与南宋扬州城的悲吟,这些,都是声音里的城市记忆。
但事实上,除了同为长调慢词,在音韵上存在较多可比性之外,两首词同为表现城市,在内容的表达上也颇具可比性,我们进入节目的第二个板块“光影里的城市记忆”。
二、再寻:光影里的城市记忆
“阅读一座城市的记忆,会让人获得另一种时间感,你可以从任何一个段落回忆过往或眺望未来。”这两首诗词为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城市记忆?节目第二个版块“光影里的城市记忆”将会以“寻找城市记忆”为主题,进行诗词诵读的背景视频拍摄,后期将会把板块一的诵读音频与之合成,作为节目的最终展示作品。
请再次诵读两首词作,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两首词中留存了怎样的城市记忆,如今又该以怎样的形式拍摄呈现出来?【课堂讨论完成】
篇目 | 所写 城市 | 历史背景 | 城市特点(用词中原话概括) | 城市记忆 | 如何拍摄剪辑 |
《望海潮》 | 杭州 | 北宋盛世 | 繁华(盈) | 繁华富庶的城市风情 | 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替出现,美景一一罗列展示,以突显词作中“铺叙”的效果(铺叙叠加) |
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 | |||||
太平祥和的士庶生活 | |||||
《扬州慢》 | 扬州 | 南宋劫后 | 萧条(空) | 繁华热闹的昔日 | 将昔日扬州与今日扬州的画面交替出现,以突显词作中“对比”的效果(聚焦对比) |
凄清悲凉的今日 |
总结:
杭州城的“繁华”:景美——“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物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人和乐——“参差十万人家”“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扬州城的“萧条”:景哀——“清角吹寒”“冷月无声”;城空——“尽荠麦青青”;人惶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播放视频:杭州城的铺叙叠加与扬州城的聚焦对比
“如果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一种文化存在,那么,它的核心内涵,就不应该是物质而是精神。精神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可以是宗教、绘画、音乐、文字、传说,或者是承载了这些元素的建筑物、风景、器皿或街道。”
所以,我们寻找的城市记忆,无论是景、是物还是当时的市井生活,归根结底,都落在人的情感与精神。就像众人皆爱的这一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灵隐的桂,西湖的荷,而灵隐和西湖,恰恰书写了杭州这座繁华之都的精神本质:前者可以寄托灵魂,后者足以安顿肉身。在美景中疗愈,在信仰中从容。
PPT: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扬州呢?扬州不像杭州那么幸运,在1176年,年轻的姜夔途经时,它已经经历了两次彻骨之痛:
PPT:1129年,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
1161年,完颜亮又大举入侵,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
所以,《扬州慢》是劫后悲吟,记录了战争灾难之后的扬州,这是属于姜夔的黍离之悲,也是属于南宋扬州的城市记忆;而词中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是印刻在姜夔脑海中的属于晚唐杜牧的城市记忆,这样反复的书写与叠加,才呈现出城市最全面、最立体的模样。
所以城市是什么?城市就是我们的集体记忆,是时间与空间的叠加。所以我们并不总是歌颂盛世,我们也记录灾难,留存泪水。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灾难比繁华更能打动人心。
因为正是有了摧毁,才有了重建。正是把美撕碎了给我们看,才有了废墟上的悲鸣。而当我们如今再次漫步二十四桥,见到盛开的芍药时,才足以串联这座城市前世今生的记忆。
三、三品:文化里的城市记忆
“水是万物之源,城是文明之本”,在向观众展示了诗词中的种种城市记忆之后,节目也走向了尾声。城市是我们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留得住的记忆。节目的最后,需要用两段文字总结诗词中的杭州记忆与扬州记忆,请结合这两首词与以下材料,选择其中一座城市,写一段“杭城记忆”或“扬城记忆”。(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引用至少一句古诗词,150字左右。)
PPT: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冯骥才《城市记忆》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示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杭州是一座保留了中国文化最精致记忆的城市。它温文尔雅,如同西湖,浑然天成;它大气开放,又如钱塘江般奔赴海洋之约。它兼容并济,让南来北往的游子诗意地栖居。
而这座“自古繁华”的城市,流淌着万千个人记忆的长河。当文人骚客把这些“记忆”带进文学,城市才有了温度与情感。而当个人记忆成为群体记忆,共同的情怀就变成城市文化,在历史的星空熠熠闪光。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两首词,无论是北宋的杭州,南宋的扬州,还是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温州,都是记忆的叠加与书写。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们今天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了解彼时彼刻的景与情,更是在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亘古不变的思想内涵与精神本质。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神,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播放视频:上海的繁华与静止【外滩与南京路】
这是2022年4月1日的上海,当繁华被灾难按下暂停键,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又将成为城市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信息:
王佩佩,温州第二高级中学,一级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