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运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运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任奥运

长兴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                     浙江 湖州 313100

【摘要】 目的 判定运用介入治疗对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将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50例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治疗期间均运用介入治疗,观察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临床指标情况,并将治疗前后对比,判定治疗措施的有效性。结果 本次研究治疗总有效率为49(98.00%);治疗前ABI指数为(0.58±0.10)分、治疗后ABI指数为(0.97±0.21)分;治疗前后ABI指数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 针对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运用介入治疗患者临床病症得到明显缓解,在患者积极配合下治疗有效率较高,并且并发症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有助于预后,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关键词】介入治疗;下肢血管病变;临床有效性

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常被误认为是老年性缺钙或腰椎疾病,容易被误诊,从而耽误治疗。下肢静脉病变通常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原发性或继发性静脉曲张、外压压迫、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其中以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血凝块阻塞深静脉,导致静脉回流严重受阻,使被阻塞肢体的远端,如脚趾头,会产生明显的肿胀和疼痛[1]。除了对患者行动造成外,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血栓脱落至肺静脉导致肺栓塞,这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治疗的有效性非常重要。本文重点判定运用介入治疗对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50例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统计,患者年龄区间50-80岁,均数(65.17±2.23)岁,其中有30例为男性(60.00%)、20例女性(40.00%);入组患者均存在糖尿病使,病程1-10年不等,均值(5.51±1.05)年;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对比,一般资料一致,可进行对比,统计学对数据进行分析后显示P>0.05。

1.2 方法

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症状及存在的危险性,对患者均采用介入治疗,具体方法为:术前10h提醒患者禁食饮水,常规铺巾消毒,并根据血管病变的主要部位进行局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行股动脉穿刺还是行股动脉穿刺。先放置导丝,沿导丝将4-6F导管套置于动脉内。患者注射80-100U/kg肝素,远端血管造影术。详细观察各个血管部位的病变范围、造影剂、病变程度、数量等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球囊导管,通过压力泵容易从下向上扩张血管,用造影剂观察动脉血流的具体情况。根据患者下肢血管的实际病变情况进行介入手术,首先扩张球囊,然后置入支架。结束后,取出导管套,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术后患者下肢应定期按摩,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

1.3 观察指标

1.3.1:统计患者治疗有效率;

1.3.2: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踝肱压指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号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统计患者治疗有效率(n=50):

治疗显效者13(26.00%)、治疗有效者36(72.00%)、治疗无效者1(2.00%),治疗总有效率统计为49(98.00%)。

2.2 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踝肱压指数(ABI)n=50

治疗前ABI指数为(0.58±0.10)分;治疗后ABI指数为(0.97±0.21)分;治疗前后ABI指数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发病率非常高的慢性病之一,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对加重病情,出现较多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中的一种,有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之分。下肢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是肿胀和疼痛,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肢体肿胀[3]。站立和行走时肿胀加剧,严重的血块丢失可导致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胸闷、呼吸短促、胸痛、咳痰、出血等症状。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无需开刀,而且并发症较少,可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促使血供情况得到改善,足背动脉搏动得以增强,同时有利于肉芽生长和溃疡愈合,减轻患者病痛[4]。介入治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影像学诊断与临床治疗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磁共振成像设备、超声等监测指导,利用穿刺针、导管等介入装置,通过人体天然孔或小伤口将特定仪器引入人体病变,进行微创治疗[5]

本次研究显示,本次研究治疗总有效率为49(98.00%);治疗前ABI指数为(0.58±0.10)分、治疗后ABI指数为(0.97±0.21)分;治疗前后ABI指数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综上所述,针对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运用介入治疗患者临床病症得到明显缓解,在患者积极配合下治疗有效率较高,并且并发症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有助于预后,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安德. 分析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作用[J]. 饮食保健,2021(22):30.

[2] 左伟伟,王富军,邢娜,等.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与介入治疗[J]. 临床荟萃,2019,34(8):690-696.

[3] 刘长明.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远期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 糖尿病天地,2022,19(6):165-166.

[4] 李靖,殷世武,潘升权,等. 腔内介入治疗TASC-ⅡC和D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22,15(3):228-233.

[5] 刘玉双,犹梅,张和轩,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的累积代谢指标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22,47(10):999-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