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调查后疫情时代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现状,探究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机制。调查发现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水平,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得分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三个因素上具有显著差异。构建由“外部环境—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内部心理弹性特征”组成的心理弹性干预模型,并提出后疫情时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干预措施。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心理弹性;干预机制;艺术类大学生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2年8月至2022年10月,应用“问卷星”平台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9份,回收有效率为91.14%。其中男生118人(37%),女生209人(63%),低年级(大一、大二)278人(87.14%),高年级(大三)41人(12.85%)。独生子女艺术生92人(28.8%)。
二、结果与讨论
(一)后疫情时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
后疫情时代中参加调查的319名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为3.30±0.53,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坚韧性3.21±0.58、力量性3.51±0.57、乐观性3.20±0.61分。
表1 后疫情时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s,分)
维度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得分 |
心理弹性 | 1 | 5 | 3.30±0.53 |
坚韧性 | 1 | 5 | 3.21±0.58 |
力量性 | 1 | 5 | 3.51±0.57 |
乐观性 | 1 | 5 | 3.20±0.61 |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后疫情时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均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水平。这说明后疫情时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低,艺术类大学生没能将自己的身心调适到应对困境的最佳状态。由于大学生心理还不完全成熟,对于疫情的认识不够深刻,容易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弹性干预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后疫情时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得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三个因素上具有显著差异。男生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调节能力,坚韧性和乐观性较强。大量研究表明女生由于先天生理原理比男生更容易感到疲劳,性格上较为敏感,相对容易出现沮丧、焦虑等情绪困扰。这提示我们要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重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坚韧和力量性水平,以提高整体的心理弹性水平。积极的心理干预能够提高个体的积极品质和个人潜在优势,帮助个体正确认识并面对困难。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乐观、力量和动机,以欣赏的方式挖掘人的积极品质,强调个体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可以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内在潜力实施心理弹性干预措施。
四、干预模式构建
(一)影响因素
通过总体状况分析可知,对后疫情时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水平,这提示我们后疫情时代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存在差异。首先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受先天性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调节应激反应的脑区包括前额皮质、杏仁核、海马、蓝斑核和感觉皮质,多种神经化学物质和心理弹性水平有密切关系。Davidson通过提高左侧前额皮质的激活,减少杏仁核的应激反应,缩短个体从压力中恢复的时间,以此提高个体心理弹性。
其次,危险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又一因素。危险性因素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容易受伤而得不到发展结果的因素,包括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后疫情时代下,客观的危险性因素是指如高校封闭式管理、家庭变故、突发疾病等学生本人无法控制的事件。主观性的危险性因素是指在校艺术类大学生平均年龄在18-24岁之间,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常体验到强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不稳定的心态易引发心理疾病等突发事件。同时,社会政治事件、网络舆情等冲击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
五、后疫情时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干预措施
(一)开展矫正型和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后疫情时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干预模式包括艺术类大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学生个体有意或无意对环境进行选择性觉知,通过个体会环境的交互,后疫情时代的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对高压环境进行认知重组、积极寻求改变并主动应对,减少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学校环境可以建立具有整体互动结构的心理健康环境,增强个体积极正向的能力和特征,并以之与环境互动而获得能量。同时,制定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案。通过绘画、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朋辈辅导等形式,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在后疫情时期的认知水平、归因方式、情绪管理和心理防御机制等。其次、加强情绪疏导,形成稳定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情绪辅导帮助大学生学会情绪表达、控制和处理。鼓励其经常和朋友、家人、老师交流,建立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疫情下的生活。最后,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问题解决、求助、升华、补偿、转移等。
(二)发挥大学生主动性,提高个体心理素质
内部保护因素是提高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培养大学生自身的优良品德和耐挫折能力。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较强的成就动机、自信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贫困或者其他挫折。感恩教育不仅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且提高自我价值感。第二、挫折教育是通过展示人类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驾驭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教授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意志力和挫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积累经验,培养对未来挑战的调适能力。
(三)构建动态监测方案
危机事件之前的心理弹性预防机制。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危机事件的认知水平不仅仅是对危机事件本身的反应,还取决于危机事件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因此,后疫情时代高校要坚持新生心理普查工作,重点学生心理排查,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康员的多级联动制度,制定心理危机应急干预预案,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第一时间进行心理弹性干预。危机事件之时的心理弹性干预机制。危机事件发生的短期之内,大学生容易出现恐慌状态,为了迅速缓解紧张情绪,避免学生出现非理性行为,需要尽快开展心理援助,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弹性。为进行有效干预,学校应启动制定的干预预案,如请专业人员对危机事件当事人进行一对一的危机干预。危机事件之后的心理弹性持续干预机制。后疫情时代带来的心理冲击涉及面广,且隐蔽性很强,因此危机事件之后需要对学生开展持续的心理弹性干预。一方面,学校加强对心理健康驿站的培训和教育,使各级机构承担相应的职责。另外,调用班级骨干、党员、心理委员等资源,对大学生心理弹性保持持续长期关注。
参考文献:[1]逯嘉,刘琴,李恒径,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其特征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0(2):328-337.
作者简介:
李洁(1993-),女,河南商丘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论文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2年辅导员研究课题专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