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分析

包国勇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5

摘要:学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能否顺利就业、就稳业,关系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是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是否达到社会质量要求的重要衡量指标,针对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学校毕业生实操能力差等愈发严重的现实问题,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可以说,学校学生的就业难与社会人才紧缺问题得到了全社会从上到下前所未有的关注,前期,各类劳动技能大赛的举办已发出了导向暗示,但仅仅是劳动技能的锻炼,与大学生走上社会后所应承担起的推动发展进步责任还相去甚远。技者,熟能生巧;创者,他人未有。由技到创的转变,体现的是对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不是撇一上一,两者是递进与基础的关系,互为带动,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实力才能在人生之后几十年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生活的开拓者。本文就如何在抓好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实践创业能力进行了探索,真正把匠才培养成帅才。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

0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倚靠了人口红利,通过大办劳动密集型企业来实现原始积累,随着经济迈向更高发展阶段,人力成本的上升与环境资源的桎梏让劳动密集型这一形式难以为继,开始逐步退出,必须向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不断增强产品、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在世界上的层次站位。特别是随着2022年我国开始进入不可逆转的人口负增长阶段和老龄化严重的待解难题,适龄人如何高质量就业、社会财富如何积累、劳动生产率如何提升,都是应对之策。本文坚持问题导向,着眼高职教育现存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可尝试的解决方案。

1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背景

创新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创新不是哗众取宠,有着发展和实现的内在规律,更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基础职业技能的培养不仅重要,在创新创业培养中更加重要,要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意识的融入技能训练之中,让创新有根,内化为一种素养,最终学以会用、学以致用、学以创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拍脑门、想当然,而是要循序渐进,要在技能训练与大赛中逐渐加题,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实现手脑并用和动手向动脑的转变;要加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纵观社会上成功的创新创业经验,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团队建设,以应对复杂的问题,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培养眼界与格局。让学生切实体验理论联系实际,真正体验团队力量,在操作中训练职业能力和发展潜力,激发创业热情和动力。

2当前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职业培训机构条块分割,资源浪费严重

当前,很多地方很多部门对自己主管的行业都有很多培训机构和各类比赛,这其中有的以盈利为目的,有的以拿证为首要任务,临时起意、水平不一,互相之间也没有有效沟通,造成无效重复和资源浪费,同时也缺乏有效监管,甚至有的部门只挂名不监管,对社会整体职业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作用,反而败坏了社会风气,让偷奸取巧有缝可钻,让人情世故处处留影,败坏了实干的风气。

2.2职业培训方式不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惯性影响,职业教育中也继承了只教不练、多讲少练的教师主体模式,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甚至眼手都低,自学研究意识差、创新实践能力差,无法做到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终身进步,步入社会后很快便遭到淘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工学一体化、订单式等培训理念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和推广。

2.3职业培训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强

专业设置存在“亘古不变”现象,教材、教具、教案几十年如一,发展定位落后,教学理念落后,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难说能有多优秀。专业划分粗糙,对社会变革与需求反应迟钝,最终导致学生招不进来、能力上不去、就业老大难“难上加难”,面对新设备、新机制一切“惘如初见”,入职难、招工难“难难相见”。

3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对策

3.1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理论知识

学生想要掌握实际技能,学到真本事,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创新思维,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比如教师在课堂传授、辩论赛、发言交流、知识竞赛等。变换课堂主体,由传统的老师作为课堂主体变换为学生当主体,当老师传授完课本知识外,还可以拓展开来,通过网络媒介、视频形式丰富教学载体,开拓学生们的眼界。学生通过交流发言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发表见解,那么他所学的知识是完整的,真正学到了理论知识的内涵。学校可以实时举办知识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更加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知识竞赛形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培养学生临场应变能力以及现场反应能力。

(2)实践操作

学校应当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中去,通过开展大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项目为支撑点,采取项目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更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对项目的三个部分:方案设计、实践操作以及答辩汇报进行评审。在团队策划、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现场答辩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2对接政府部门,抓校政合作

当今社会,人才是社会发展第一要素。有职业技能的人才更是企业争先抢要的目标。例如,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企业因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现有的工人已经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求,所以该企业面临着发展瓶颈。这种背景下,政府可以搭建与学校的人才对接平台,并签订合作协议,在政策、内涵、方式、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校政企合作的创新与实践,探索了双向互动的产学融合机制,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第一,必须要有政策支持。政府应发挥行政职能,为企业和学校提供政策支撑,比如掇刀区、市政府出台了促进招商引资十项政策清单等相关文件,校企合作在政策层面有了较大突破。第二,校政合作方式要创新。要摒弃传统的合作模式,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和企业需求的用工形式。比如,对于一些高精端企业,企业可以和科研中心合作,将学校中的智能系统应用到企业生产线上去。再比如,针对技术需求高的企业,可以从职业技校入手,与企业合作学徒试点,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也可以让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巩固所学知识成果。

3.3对接工作岗位,抓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发展理念更加顺应时代潮流,学校和企业合作势在必行。学校可以针对一些大型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职业课程,做到靶向发力,精准培育。学校根据企业特点,制定培训课程,这样一来,学成的人才会更加无缝隙融入到企业中去,对工作岗位能够更快的适应,可以为企业实现快速的利益回馈。

4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渴望程度非常高,在这种需求下,学员对待培训课程也非常感兴趣,积极性高涨,抓好职业教育的培训工作,既可以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题,也可以给人才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社会得到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端木文娟.基于云课堂“1+X”职业技能培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1,23(06):202-203.

[2]余金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实践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03):192-193.

[3]周大勇,张冬泉.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2019(32):113-114.

[4] 张婷婷,李媛,陈健,洪卉.在创新创业背景下职业技能大赛培训模式的研究——以工业分析与检验大赛为例[J].才智,2017(27):190.

[5] 马岚.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企业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研究——北辰烟草分公司职业技能竞赛教育培训模式案例分析[C].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教育培训主题.,2016: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