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中心幼儿园 江南园区
摘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过程。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有益的经验。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幼儿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游戏作为幼儿独特的自发形式,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最好活动形式,不仅对于幼儿的生活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构成了幼儿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游戏:课程游戏化:幼儿
一、课程游戏化:传承与超越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要源泉,并非一种占有优势的活动形式,这样的观点有助于我们对游戏的理解。理解游戏化,我们要弄清楚“化”这个含义,“化”有变化、改变的意思,用在名词形容词后,构成动词,表示事物或者现象转变的某种性质和状态。如何深入理解幼儿课程的游戏化是我们应该思考,传承和超越的。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1923年就创办了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并且也创立了“活教育”理论。其中“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1]由于当时师资水平的局限,尽管他们把玩沙、阅读、画画、泥塑等带有一定的任务的活动,都看作是有教育价值的游戏,倡导幼儿园课程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来进行。
(一)回归幼儿立场,保障游戏权利
“游戏”是富有趣味的玩乐活动;“玩”是游戏的具体行为;“乐趣“是从游戏中得到 的体验和情感。游戏是幼儿寻求欢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是一种没有直接目的的活动,一种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律,伴有愉悦自愿的有序活动。幼儿喜欢游戏也需要游戏。
我们都知道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由于对游戏与游戏活动缺乏清晰的认识,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混淆:强调游戏自由的特性,理所当然的把游戏活动变成无需遵守规则的活动:强调游戏自主的性质,夸大了游戏活动中儿童的盲目自主,缺乏教育目标......当下游戏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调味品或者摆设,即在理论上重视游戏,而在实践中轻视或忽视游戏。游戏与课程各自独立,重上课、轻游戏的“小学化”现象依然存在,形式上将游戏活动安排在一日生活的各个时间段,但不真正意义上实现游戏为基本活动。
为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凸显了游戏性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固有的重要特性。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决定了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对陈鹤琴“教学游戏化”理念和实践的延续。“课程游戏化“将游戏化的范围由教学活动扩展到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落实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课程游戏化不再局限于把游戏作为一种手段,展现了游戏过程体验的本质特征。
(二)贴近幼儿心灵,丰富游戏体验
“游戏性“是游戏活动的一种客观特征,坚持以幼儿为核心理念,尊重幼儿经验兴趣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游戏和日常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使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学习的经验。儿童的游戏世界就是一个体验的世界,在游戏中他们全神贯注、不知疲倦,充分享受着游戏的带给他们的快乐,这种体验发生在一切“游戏性”的活动中。
教师要以儿童为本,创设丰富、多元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吸引幼儿自愿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满足他们多样化活动的需要。只有当幼儿全神贯注认真的参与活动,游戏活动才会实现其所达到的目的,“课程游戏化”并不是让教师取消集体教学,将所有的活动都变成游戏,而是要以自由的表象、规则的形式、有趣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幼儿园教育回归并还原儿童本真的生活,让儿童在生活、游戏中积极主动、快乐自主的学习。
(三)聚焦幼儿生活,培养学习品质
游戏不是幼儿的全部生活,但没有游戏或很少游戏绝不是幼儿的生活,游戏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内容。儿童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他们每天重复着吃饭、睡觉、盥洗等过程,逐步学习生活的技能,养成生活的习惯,与小伙伴们相处学习方式、与成人交往积累着经验、与大自然接触各种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发展契机,养成着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从幼儿进幼儿园开始,幼儿愉快的在幼儿园生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越是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游戏性活动,幼儿越投入越专注,其中就养成了幼儿敢于冒险、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等一些品质。因此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善于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的引导。良好的学习品质又会进一步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展望
课程游戏化是一项政府推动的学前教育质量工程,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把课程游戏化看作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背景中的一个部分,构建由政府、幼儿园、教师、家长相互联系平衡发展的共同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将一日是皆课程的理念落实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科学合理的安排一日生活、学习与游戏,关注幼儿学习品质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将入学准备从片面化知识变为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改变“小学化”倾向。现如今的“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不一样的陪伴”、“美好的童年”等等都在向家长们传递着科学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家园关系,是实现家园和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一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