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信息学院 湖南 长沙,410151
摘要:长期以来,通识教育选修课教育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并未能像专业必修课程一样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在课程开设与讲授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正好为提升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推动通识教育选修课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手段。下面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
1 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现状
1.1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情况
某学校是一所理工类普通本科高校,围绕“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按照 OBE 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校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构建了“三大平台、九大模块”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平台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所有专业培养方案都开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与相互补充,着力培养学生人文及科学精神,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了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等八个课程类别,各专业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选修为 8~ 10 学分。学校重视课程运行机制,制定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对课程归属单位、课程标准、开课流程等做了明确要求,通过评审等形式严把课程入口关,并依托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统筹人文艺术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和投入,在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混合模式教学课程、MOOC 课程、一流课程及各类教改项目等建设中,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都有立项资助。引入学堂在线、智慧树、中国大学 MOOC 等国内知名 MOOC 平台拓展课程资源,充实开课数量和质量,开展了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的探索实践,开出了 380多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月多门线下课程课堂讲授与研讨结合的教学形式广受学生欢迎。
1.2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案例
1.2.1 紧扣主流的线上课程
“Know Before You Go: 趣谈‘一带一路’国家”是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是一门以聊文化、学英语、促交流为教学目标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一带一路”沿线有代表性 16 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交礼仪、饮食特色和名胜古迹等内容,带领学生领略绚丽多彩的异国风情。课程紧跟时代,内容丰富新颖,注重英语学习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将实用性、文化性、趣味性相融合,让学习者在轻松学习英语的氛围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实现跨文化交流、英语语言学习与国际视野拓展的多重收获。截至2021年11月已累计有198所高校选课,选课人数达8.13 万人,受到选课高校和学生广泛欢迎。
1.2.2 校本特色的线下课程
“旅行安全与旅游文化”是一门涵盖旅游安全、旅游文化、宗教、建筑、摄影等多专业的内容跨学科选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旅行文化内涵,提高地方院校学生未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授课采用理论与实践 1∶1的分配,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进行实践,成为了理工类院校探索校本人文课程典型,丰富了学校人文类课程建设。该课程通过校内课堂教学竞赛、MOOC 竞赛脱颖而出,主讲教师代表学校参加第四届贵州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文科组一等奖,并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2 “互联网+”背景下通识教育选修课改革的路径
2.1 构建信息公开的网络化选课和授课环境
通识教育是高校面向所有人的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贯穿高等教育体系全过程,共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议每门课程除了提供题目和学时信息之外,也要将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等信息一并在选课前向学生提前公布,让学生在对课程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再做出选课决定,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选课的随机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开课教师课程设计的检查与监督。此外,一些课程可以根据其性质和教学需求选择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或者像专业课一样建立在线课程供学生学习。目前调查的各个大学都已经建设了一些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在线课程,但多数仅供学生课余自学,尚未将其纳入与线下课程同等地位的教学体系,且一些在线课程缺乏后期的跟踪维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部分高校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联合开设了合作区块链通识教育选修课,进而实现了不同高校之间优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共建共享,这也是“互联网+”背景下通识教育选修课信息化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
2.2 加强师资队伍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与师生的交流座谈中,多次深入阐述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核心要素,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主要渠道和微观单元,我们要充分发挥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属性和育人功能,开展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从课程开设、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等多个方面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首先,明确并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开设标准,不单单以选课人数作为课程能否开设的唯一参考。要在学生选课之前就对拟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教学内容丰富、手段多元、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的课程可以保留,对于不符合基本要求的课程须予以撤销,或者督促其整改。其次,鼓励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避免教师临时取消课程或者变更上课时间的情况出现,确有急事造成上课时间冲突的,可向教学管理部门申请开展线上教学。对适合并愿意建设在线课程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经论证通过后,要给予教师或课程团队充分的经费和技术支持,并依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特点,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划分为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工程技术与科学素养、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等若干模块,要求学生跨模块选修规定学分的课程,充分发挥通识教育选修课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对已有在线课程进行跟踪维护、及时更新,避免只使用一次便再无人问津的情况出现。
2.3 依托线上手段监督课程教学过程和效果
一方面要重点核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要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收获情况,定期调查师生在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设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改进和提升所开设课程的质量。此外,要做好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平时作业与结课考试内容的电子文档检查和纸质存档工作检查,制定课程结课的统一标准,如出勤率、平时作业成绩、结课考试成绩等的比重分配等,避免无据可依、结课流程及材料不规范的情况出现。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某高校为例,通过对师生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调研和访谈,梳理和总结当前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讲授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研究发现,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选课随机性较大,师生信息不够对称;课程开设标准不够明确,主要以选课人数为依据;课程教学过程缺乏监督,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国内外高校在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通识教育选修课改革的具体路径:构建信息公开的网络化选课和授课环境;加强师资队伍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依托线上手段监督课程教学过程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114-119.
[2] 吉久阳,王济奎,阳辉.一流本科建设下通识教育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4):111-114.
[3] 周谷平,张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9(03):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