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新”的理论基础——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3

试论“三新”的理论基础——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宗涛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我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正确理解社会生活和发展的本质。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习总书记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充分彰显了我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践运用的深化,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基础上对我国当先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论断。

关键词: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在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1]并且正式将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新格局写入党的文件,强调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2]这是对于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所处环境的重要论断。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阶段,要求我们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最终构建内外畅通,以内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1. 新发展阶段是对历史阶段,发展环境的精确把握。

任何社会中的事物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若想揭示事物的本质,就要求我们见微知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对事物进行历史的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党和人民多年奋斗,积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3],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更加精准的标定了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它立足我国实际国情,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军的新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方位的确定,是对于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当前和今后所处的发展环境的深刻把握。不管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所回答的重要问题,对于主要矛盾的精准把握,还是“五年计划”(后改为五年规划)的制定,这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深刻理解与运用。

从理论依据来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贯坚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坚持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认清中国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最高本依据。”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了判断,认为我国的社会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5]中国共产党人每一次对于发展阶段所做出的不同论断,都牢固筑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现实、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国情之上。

从历史依据来看,建国阶段,我国百废待兴,内忧外患,社会主义改造正如火如荼,国内主要矛盾即为人民对与建立先进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6]。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央明确提出:“我国当前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十九大的召开,我国迎来了站起来向强起来的飞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7]这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度一致,是对于当下以及未来我国一段时期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侧重点的明确指引。

从现实依据来看,自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体人民不断奋斗、积累下,如期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在中国土地上第一次彻底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名列前茅,尤其是在创造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连续保持了多年高经济增长率。这为我们顺利开启“十四五”规划,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 新发展理念是应对变化和挑战的战略指引

理念指导实践,实践的成功,一定是由正确的理念所指引。习总书记曾提出:“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8]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从本质上决定了我国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目标与道路。而新发展理念一定是从过去实践中学习借鉴,不断创新发展而来。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的,在这个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如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一方面需要借鉴历史实践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在不断实践中创新。创新不是完全的割裂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客观联系,创新是根据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需求,在继承与扬弃之中,实现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制度、理论、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创新。

世间万物都不孤立存在,都存在着普遍联系,社会是由不同子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且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一方面部分从属于整体,但另一方面部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体有着相应的反作用,尤其要把握关键部分的变化可能会带来的重要影响。新发展理念绝不是单一服务“经济”的理论,而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出发,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相结合所形成的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这是党在过去推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提炼与升华,是在继承、接续基础上的探索与创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9]”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线性前进,而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下的螺旋上升。

  1. 新发展格局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战略安排

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所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0]”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局势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创新。从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来看,生产、 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形成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循环系统,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是各个再生产环节有机统一共同作用的结果。[11]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分析方法,以整体性的视角出发,在国内形成互联互通的国内经济循环为前提,以国内国外相互联动为抓手,最终形成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

从理论依据来看,在现代工业社会,一国的社会生产是由生产、 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或四个要素构成的,在正常情况下,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地、周期性地运行于这四个环节之中[12]。在这四个环节之中,生产处于支配地位,因为产出的物质资料是社会运转的基础,当然在成产起到决定作用的同时,其他三个环节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国国内的大循环,也只有这四个环节能够畅通,各个生产生活要素自由流动,有机衔接,才能形成经济螺旋式上升,形成国内大循环。当然,“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国际经济之中,从而能够以更强大富有活力的中国经济带动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经济学理论表明无论是个人或者国家,只有参与国际分工,主动参与国际循环,才能真正做到合作共赢。

从历史依据来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特别是加入WTO后,无数产业资本涌入中国,中国逐渐以低成本,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奇迹。但是,我国这种低成本、出口导向的高速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13]。尤其是面对以秉承地缘政治的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的制裁,我国面临着我国核心技术缺失、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国内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14]。对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自己的事情,首要就是以出口为导向转化为扩大内需,将国内生产、 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衔接,加快工业,农业,金融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内实现消费与生产的动态平衡,将以往国家直接投资或对外贸易拉动经济的模式转化为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

从现实依据来看,一方面我国刚刚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彻底在中国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处于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的关键时期,辉煌的成绩来之不易,必须要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经济由量到质的转变。新发展格局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对于我国社会生活生产各个维度格局变化的深刻调整。另一方面来看,新冠疫情不断迭代升级,变异日趋频繁,疫情防护进入常态。世界经济总体处于脆弱复苏阶段。随着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世界经济更加动荡,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面临诸多困难。全球的产业链在快速挑战,新一轮的科技与技术变革已经来临,各国都在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西方国家不断散播“中国威胁论”,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提倡地缘政治,大肆鼓吹新冷战策略,使时间范围内非传统安全风险明显增加。“双循环”战略的提出,是对于当下乃是以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能够保持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关键一招。

新发展格局并不是新时代的“闭关锁国”政策,而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保证国内经济稳重有进的同时,以国内经济带动国际经济,实现内外联动的双循环。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局势和脆弱的国际经济,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贯彻忧患意识,占据主动地位。习总书记提出:“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15]

参考文献

[1][2][9][10]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002).

[3] 吕延勤.建党百年视域下红船精神的弘扬与传承[J].观察与思考,2021(11):74-80.

[4] 王钰鑫,王耀鸿.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J].广西社会科学,2021(01):47-53.

[5][8][15]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台声,2021(10):10-19.

[6] 苗遂奇.从百年历程看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的历史意义[J].党建,2021(07):33-45.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J].前进,2017(11):4-23.

[11] 蒋茜,林银锋.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研究概述[J].理论视野

野,2021(10):94-98.

[12] 方兴起.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2):68-74+204.

[13][14] 黄群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时代背景与形成建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