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幼儿每天二小时户外活动的行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落实幼儿每天二小时户外活动的行动研究

潘宏莺

绍兴市上虞区中心幼儿园(爱弥儿幼儿园)

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保证每天不少于二小时的户外活动,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时,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户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运动兴趣。

一、存在问题

然而在户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发现存在着时间不保证、内容单一、质量低下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者和教师在观念上没有对户外活动引起足够重视,认为户外活动可有可无,在一日生活安排中也仅作“葱花式”点缀,有的虽然有板块时间安排着,但却常常因被其他活动占挤而“流产”,因而造成二小时户外活动时间不保障的现象。

2.幼儿园提供的运动器械不丰富,难以满足幼儿好奇、求变的特性,或者由于缺乏统筹安排,易在器材选择和场地安排上与其他班级发生“撞车”现象,影响了教师和孩子开展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保教人员忽视对户外活动中幼儿生活保育上的护理,使幼儿增加了锻炼的心理和生理负担,影响了户外活动的质量。

3.长期以来,教师组织户外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幼儿活动范围狭小,这就造成师幼之间、幼儿之间大范围互动不够,幼儿对活动兴趣持续不久的现象,从而影响到锻炼的效果,达不到活动的目的。

鉴于以上几方面问题,笔者在自己所在幼儿园围绕“如何保障幼儿二小时户外活动质量”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行动研究。

二、行动策略

(一)分解时段,动静交替成规律

[查找问题]  为保障每天二小时户外活动时间的落实,行动小组首先对幼儿园原一日作息时间表进行了分析,发现户外活动时间没有被明确规定在某个时段,而是要求各班根据组织集体活动的情况酬情抽时间安排户外活动,因此,户外活动时间经常被成为了“机动时间”。

在找到问题的根源后,行动小组人员决定先从修改一日作息时间表入手,在明确要求保障二小时户外时间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份新的作息时间表,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听取大家的建议意见,最后设计出了一份新的作息方案。

8:15-9:00

晨间运动、早操

9:00-10:20

10;20-10:50

室内集体、区域、生活活动

户外运动

10:50-11:45

11:45-12:00

室内生活用餐

户外散步

12:00-15:20

15:20-4:00

室内集体、生活活动

户外活动

4:15

离园

一日生活中户外活动板块设置安排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活动的质量和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新调整的作息时间表中,充分考虑到了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平衡、静态活动和动态活动的平衡、自己选择的活动与教师安排的活动的平衡,在保障两小时户外活动时间的基础上,较好地落实了动静交替的原则。

(二)音乐号角,闻声而动抓落实

[又现问题]  新的作息时间被全园推行实施了,正当行动小组的老师们热烈期盼全园热闹的运动场景时,却发现有不少班级不能准时来到运动场地,和班级老师一交流,发现有的老师是因为集体课拖堂了,有的是因为生活活动太拖拉了,还有的如实回答说:不习惯,忘记了时间……每个板块的运动时间被多多少少地缩水了,孩子们也抱怨还没玩尽兴就要回去了。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行动小组中善长音乐教学的吴老师突然提议说:“我们何不利用校园音响,在每个运动时间段用音乐来提示老师们,让她们养成习惯呢?”不错的主意,说干就干,大家立即动手,寻找欢快活泼的提示准备音乐,在规定的时间前几分钟播放,提醒教师们组织孩子外出运动,在快结束前再用舒缓、轻松的音乐提示孩子们该收拾活动场地了。一时间,幼儿园在户外运动时间里全园热气腾腾,孩子们因为有了充分的运动时间而兴奋不已,幼儿园行政值周领导在每周周前会议上及时反馈每班落实户外运动时间情况,一时间,全园运动氛围空前高涨。

校园音响音乐实际上就像幼儿园作息的指挥棒,它既给人以运动的心理暗示,又能有效调动孩子外出运动的积极性,在园内营造了浓浓的运动氛围,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主调整时间,保障户外运动时间的落实。

(三)对号入座,场地材料总动员

[中期观察]  正当幼儿园的户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时,行动研究小组的成员却再一次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常有几个班级在选择场地和器材时有“撞车”现象,有时不得不因相互冲突而临时改变原运动计划,影响了运动质量。同时,教师们在组织孩子选择运动器械时,也出现两头热的现象,有些区域材料受人争抢,如大型玩具、小推车、玩沙地等,而有些器材则被打入“冷宫”,少有人问津。运动场地也出现了“扎堆”现象,绝大部分幼儿都挤在塑胶场地区域。怎么综合利用幼儿园的每一处运动空间和每一件运动器械呢?研究小组人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想出了两个方法。首先对热门的大型器械由业务部统一排出每周户外器械场地轮流表,各班只需对号入座就不会再有“撞车”现象,而除此之外的户外活动内容,则落实在每周年段教研的“课程审议”板块中,各班根据领域目标错时安排户外活动教学内容,并在周计划中标明。两种方法一实施,原先场地、器械“撞车”的现象就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班级老师和孩子们心中也都明白第二天自己该去哪里玩,玩什么了。

充分的运动空间和丰富的运动材料,是保障幼儿高质量开展户外活动的重要条件,当幼儿园缺乏以园为本的整体空间、器械规划时,就会出现上述问题。因此整体规划利用幼儿园的每一处空间、器械,将此与各班幼儿的每日户外活动联系在一起,能较好地发挥每一处园内器械的最大作用,实现平衡性和系统性。而年段内的审议活动,又给了教师们充分的自主安排班级幼儿运动内容的机会,在“错时”的要求下,教师们自然会将运动目标和选材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使教师组织的户外运动更具目标性、计划性,同时也有效避免了运动中“扎堆”、“撞车”等无序现象。

(四)班本混班,齐头并进保活力

[大胆设想]  每天的户外运动时间里,幼儿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然而行动研究小组在平常的实践和观察中,又发现了一些细微的问题:有时幼儿在参加自己班的平衡区时,却不由自主地被旁边班的钻爬区所吸引,站在一旁饶有兴趣地看,有的则直接央求老师:“我们也想玩那个。”此要求当然不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因为有原先的计划。同时,教师们也常常为活动中孩子们常因争抢玩具、空间等而引起的频繁告状而烦恼,在管理中牵制了很多的精力。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组成员和教师们一起分析原因,增添了部分器械,缓解幼儿争抢现象。然而怎么解决尊重孩子意愿,让他们主动选择区域的问题呢?组长余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能不能将幼儿园变成一个开放式的游乐场,让孩子们在固定时间段自主选择、自主结伴去玩呢?”这个想法显然把大家震住了,接着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孩子没有教师带能行吗?安全工作怎么办?教师怎么管理呢?孩子们会自己结伴吗?……余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上海知名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做法,大家听了都觉得饶有兴趣,一致认为这种运动形式能促进幼儿主动性、社会性的发展,能有效解决上述出现的实际问题。于是,大家又都忙开了,为每一位保教人员分了工,分别“承包”一个运动区域,向孩子们介绍各场地及规则,引发“大带小”的意愿,交待活动规则,制作人手一份的班级手牌标识……

每周下午原先的班本户外时间调整成了全园性的混班运动时间,幼儿园像个开放的游乐场,孩子们开心极了,可以自由选择伙伴,自由选择场地,当碰到大家都喜欢的玩具时,还会自主地用“石头、剪子、布”的方法去解决,孩子表现出的种种自我管理能力,超出了我们预先的设想,我们由衷地感叹:相信孩子,他们行!

幼儿的大脑皮层兴趣与抑制还不易处于平衡状态,他们好奇,愿探究,如果单调重复的锻炼内容和形式将会使其心理上产生厌卷,降低锻炼的效能,同时也不利于幼儿主动性的发展。在某些时段创设开放式的户外运动环境,则能使幼儿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呈镶嵌活动状态,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愿望,并使其在自主结伴、交流中扩大交往范围,在自我管理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这种形式多元化的运动活动,尤如一块强力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极大激发了他们运动的兴趣,享受着运动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行动中的思考

户外运动的实践研究,其实是教师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种基于日常生活活动问题而引发的教研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他是教师们捕捉孩子生活环节问题,又利于实践经验合力解决的一个参与性教研过程。此过程告诉教师,孩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身心各方面处于快速变化发展时期,有着发展潜能、发展需要,他们不是消极被动的教育接受者,因此我们要勇于不断“刷新”,充分保障孩子运动机制,最终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真正落实纲要中体能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值日生制度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开封市X园为例[J]. 高俊笑.教育观察,2021(08)

   [2] 身体社会学视角下幼儿进餐问题研究[J]. 罗颖.江苏教育研究,2022(32)

   [3] 基于“大健康”理念下的幼儿远足活动探析[J]. 王晓玲.好家长,2021(11)

   [4] 户外运动性自主游戏中的观察、识别与支持——以S幼儿为例[J]. 叶苾菁.天津教育,2019(3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