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川区第一中学校 重庆 408400
摘要: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某一学生或者某几个学生通过暴力、歧视、蔑视等方式公开或暗中威胁或伤害其他人的行为。校园欺凌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也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因此,预防校园欺凌成为学校安全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本文对初中校园欺凌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欺凌的预防管理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学校;暴力欺凌;预防管理
引言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抽到长期的欺凌,给学生带来的不单是身体的伤害,还会在学生的心里落下不可磨灭的阴影,严重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导致学生产生精神疾病。初中学生由于在身心发展阶段,自己的情绪无法得到合理控制,再加上法律意识的欠缺,学习成绩的不理想等等因素,致学生无法在学校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减少学生心理行为上的缺失。
1校园欺凌现状分析
1.1欺凌方式较多,主要以暴力为主
初中校园欺凌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直接欺凌;二是间接欺凌;三是网络欺凌,其中网络欺凌是新型欺凌方式。在直接欺凌方式中,青少年会使用暴力攻击被欺凌的青少年;间接欺凌多为语言恐吓、辱骂以及勒索等形式中。上述三种欺凌方式,均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被欺凌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均会受到侵害。在上述方式中,直接欺凌产生的危害最为明显,直接欺凌会使被欺凌青少年受到暴力的攻击。
1.2欺凌具有反复特点
初中学校欺凌具有反复的特点,主要因素如下:第一,实施欺凌的青少年,会在心理上和身体上产生优势,并在欺凌中获得满足感,在满足感的趋势下,青少年会不断进行欺凌;第二,被欺凌的青少年,在反抗过程中,会受到欺凌者更加严重的报复。如果被欺凌少年报告老师或者家长,欺凌过程会出现反复的情况;第三,被欺凌青少年长期处于欺凌的状态,会助长欺凌青少年的嚣张气焰,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出现反复的欺凌情况。
1.3校园欺凌双方力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校园欺凌过程中,实施欺凌的一方往往人数较多,并且力量较大,被欺凌的青少年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抵抗。被欺凌的青少年经常面对群体性欺凌,在欺凌过程中会受到多人的打骂。被欺凌青少年在受到欺凌过程中,即便有学生发现,且周围有较多的围观者,但是也没有学生愿意制止,导致欺凌事件持续出现在校园内。
2预防中学校园欺凌的管理对策
2.1引入专职心理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初中学校因缺少专职心理教师,将教育学生的心理教育职责大部分交付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导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承受过多的压力和职责。从学校层面出发,应注重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入专职心理教师以增强预防欺凌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使得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在校园欺凌认知和行动上协同一致,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心理教师可指导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进行有效、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提高教学业务和心理素质,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所以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与其他科任教师共同协作,对校园欺凌预防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做好日常宣传工作,提高防欺凌认知
学校日常宣传是预防欺凌的重要环节。基于学校层面,日常宣传工作应着力于提高师生对欺凌的辨别能力,正确明辨各类欺凌类型的特点,了解欺凌行为的特征,增强初中生的同理心,引导初中生理性思考、管理负面情绪的能力。对此学校日常宣传工作中,需要教师向学生定期普及校园欺凌的知识,加强学生对欺凌的辨识能力;定期开展欺凌知识的常规培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明确将校园欺凌专题培训纳入教师的职业培训内容之中;利用“互联网+”或现场讲座的方式定期对学生、家长及教师进行校园欺凌专题教育与心理教育,以加深校园欺凌界定的理解,认识欺凌的类型、防范措施。
2.3善用“反欺凌课程”,促进社会情感学习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具备敏感冲动的心理发育特点,容易过分关注人际交往。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需要组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加强初中生的社会情感学习。“反欺凌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同理心、自控力,它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情感学习的一种方法。“反欺凌课程”具备许多形式,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的“情景式”教学,能够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关注自己在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的烦恼与困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并促进自我调控情绪能力的发展。以“反欺凌课程”为代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社会情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能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是预防欺凌的重要手段。
2.4采用“同辈调解”机制,构建良性同伴关系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集体环境中受同伴关系影响显著,因此学校和班级要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集体环境。集体中容易出现矛盾纠纷,可使用“同辈调解”机制减轻学校、班级及教师教育管理的压力,解决学生间的冲突,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促使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针对民办教师教育教学压力过大的实际情况,班级中设立“同辈调解”机制,能减少教师的压力和教学时间的浪费。由于调解过程中的行为语言符合同龄人之间的认知,对初中生能起到榜样作用与示范作用,促使初中生在集体活动中加强与他人的良性交往和互动,从集体中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进而形成良性同伴关系,构建良好的集体环境。
2.5加大家校合作的力度,协助家庭教育指导
家校合作能够让学校及家庭成员更进一步了解初中生的情况,及时对错误的行为进行更正或教导。目前而言,从学校层面出发,通过设立家长学校章程、家长学校制度、健全家庭的联络方式、建立班级群等措施能加大家校合作的力度,促使家校联系更加紧密。落实家庭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速度最快和见效最快的一种方式。学校可以主动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学校工作计划,采取讲座、体验式活动、一对一咨询、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校园欺凌预防管理与家庭教育指导相结合,定期通过“互联网+”形式向家长发送各项专题培训课的知识或宣传片,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和预防校园欺凌的意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落实家庭监护在预防欺凌工作上的责任,为学校预防校园欺凌提供助力。
2.6引入学校社会工作,协助欺凌预防管理
在校园欺凌方面,学校社会工作可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学校可引入社会工作,在校园中设置相关的预防校园欺凌专职岗位,将预防校园欺凌职责落实到位。同时学校社会工作协作学校心理教师,深入开展预防欺凌专题教育的工作,定期开展针对全体学生的校园欺凌专项调查,准确掌握学生基本身心的信息,找到可能发生欺凌事件的苗头或正在发生、已经发生的欺凌事件。学校社会工作加入学校管理及日常宣传工作,能及时干预校园欺凌事件,对欺凌者与被欺凌者进行教育与心理疏导,对预防校园欺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结语
总之,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对学生的成长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要想给学生一个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则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方面共同努力,积极合作。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引导和普法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迷茫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和在面对欺凌时实现自我保护,从而避免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黎敏,王珊,陈群,等.浅谈校园暴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8(21)
[2]姚建龙.防治校园欺凌--学理与实证[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