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育龙中学
摘要:《水浒传》作为反对封建暴政的英雄史诗的巨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群文阅读,注重学生比较思维、聚合思维和批判思辨思维的培养,同时进行文本重构、再创作,运用共生写作策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综合、质疑、运用和创新,以读促写,最终达到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目的。
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被提出,这是对语文课堂中单篇教学的必要补充与提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和促进思维发展。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四个互相关联的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
《水浒传》作为反对封建暴政的英雄史诗的小说,以传奇的笔法叙述了108名梁山好汉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最后失败的全过程。阅读《水浒传》的价值在于英雄人物的侠义精神对心灵的滋润,在于对复杂而立体的人物的思辨,因此以此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阈,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整本书阅读是一项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与读者的阅读能力、知识储备以及审美情趣紧密相关,是读者对整本书文本进行重新提取、建构,并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整合加工,完善认知图式的过程。整本书的教学首先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策略进行群文阅读,反复阅读文本,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梳理人物的关系、把握情节内容,关注细节和线索,并以此深入探究文本的主题,沉浸在作品中;在“读”的过程中完善认知图式,转化为自身的阅读经验,并在写作中实现文本重构、再创作,达到“共写”的目标,这里的共指读与写共同促进,学以致用。
二、群文共读的策略与实施
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通过群文的组建让学生真正走进、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聚合思维和批判思辨思维,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又相生相长,助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比较思维体现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行为、情节、细节、状态等进行局部的、片段的或整体的对比,求同探异,深化理解。
在《水浒传》中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发展,引导学生在横向比较中更清晰地认识人物的各自特点和属性,才能更深入地走进作品的思想内核。如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林冲的“隐忍”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林冲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出彩的人物之一,他从安分隐忍逐渐变得渐露锋芒,彻底反叛,从80万禁军教头成为梁山泊的四把手。在第十回中林冲向李小二诉说自己的经历,面对被高俅、富安等人陷害,林冲表现的情绪并不激愤,还尊称其“高太尉”,表现了其性格中的软弱和隐忍,在下文中也自称是“罪囚”,可见前期的林冲持隐忍态度。在其知道陆虞候的到来后,“大怒”“买把解腕尖刀”等表现可见他对陆谦充满了恨意,也正是这种恨意将他的血性逼了出来,林冲初具反叛精神。但是其性格中的隐忍和软弱性仍驱使着他选择安于现状,如当管营叫唤他去看管草料场时,他欣然答应,卑躬屈膝的说出“小人”二字。后来陆虞候阴险的行为推动林冲彻底走向反叛的一面,“批胸只一提”“喝声”“丢翻在雪地”等动作可见林冲褪去了“隐忍”的枷锁,彻底走上反叛离去的道路。这是时代的悲哀,是社会现实的黑暗、是腐朽势力的侵蚀,让忠肝义胆的英雄好汉毅然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奋斗反抗。通过比读武松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人、事、物的情感和态度,不仅能够了解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 ,更能串联出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揭示出现实社会的某种本质与规律,进而揭示全文主旨即官逼民反。
《水浒传》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个性鲜明,具有神采的英雄群像。即便作者写性格类似的人物,也会用不同的细节地展现人物的个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横向比较,抓住某个矛盾点、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以武松和林冲为例子,他们体现的是下层与上层人物被压迫造反的两种典型。武松是一个禁军教头,本身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处事谨慎,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但受遭高俅陷害,不得不逼上梁山,是上层人物的典型。武松出身草民,相较于林冲的克制隐忍,其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个下层侠义之士,活得率真坦荡,他怒杀张都监、蒋门神两人后,投二龙山“落草”。他们都不约而同走向了朝廷的对立面,走向反叛的道路,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更好地理解揭露丑恶,反抗强暴的主题。
聚合思维体现为把整本书中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整合、归纳和提炼。比如我们在阅读《水浒传》时,可以将写到鲁智深的回目以“1+N”模式进行整合,以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1”文本,,再深入探究第四回、第五回、第六回、第七回、第八回、第十七回等相关篇目作为“N”个文本,在通读不同的回目后将文本串联在一起,
分析鲁智深从救金莲后因拳打镇关西触犯刑罚而无奈出家,到结识林冲,落草为寇归入梁山,最后焚香打坐,圆寂而死的过程和性格变化,开展群文阅读。教师还可以从书中提取、整合出不同的专题,如引导学生探究《水浒传》中的“酒主题”,《水浒传》共描写了600多场饮宴活动,“酒”字在作品中出现了2000多次,作者善于以酒为媒、巧设酒局写得别样精彩的故事如杨志押送生辰纲、七星智取生辰纲等,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情节进行梳理,理解“酒文化”背后折射的社会百态。
批判思辨思维体现为选取具有思辨价值的探讨内容,设计相关的阅读方案,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从多角度探讨其复杂性和主题的多样性。《水浒传》中的争议性人物、思想主旨以及文化值得学生去挖掘和探讨。金圣叹慨叹:“宋江其人,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参半,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而全劣无好矣。”可见,宋江立体的人物形象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教师可以提出“如何评价宋江最后毒害李逵的行为?”,引导学生从宋江义释晁盖、怒杀阎婆惜、智取无为军和三打祝家庄等情节探讨其重情重义、善于用人、机智果断、管理能力和军事才能强的性格特点。但是当宋江知道自己被奸臣毒害后,他毒害的自己的好友李逵,可见其愚忠、虚假伪善、胆小儒弱。这是对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立体的人物形象,对作品进行广度和深度的研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以读促写,以写助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略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3]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但语文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会顾此失彼。原因在于我们通常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看做两个独立的内容,而忽略了两者的关系与共性!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学生不解阅读的作用,泛泛而读,对阅读缺少期待与兴趣;面对写作则是无从下笔内容匮乏、情节结构布局散。乱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实施。
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讲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明确定位!落实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把名著阅读教学落到实处,通过经典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言的构建与语用能力。
其次,要充分发挥经典名著的语用示范价值,挖掘读写结合点,通过仿写片段、改写剧本、小传、整合内容诗化表达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遣词造句、润饰成段、布局成文的能力。
如何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效策略有哪些?以下是我们课题组在《水浒传》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以读促写,取法经典
在读写结合的背景下,学生要始终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源源不断地获取写作素材,不断开阔自身的知识和文化视野,才能促使写作水平的提升,所以,教师要结合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理念的要求搜集多样化的阅读素材,将其有目的地融入写作中。[2]
如《水浒传》中作者善于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
侧面描写是通过旁人眼之所见、口之所说、心之所想来刻画人物,如北京城斗武一章,,不直接写杨志与索超二人,反写旁观者:“月台上梁中书看得呆了。两边众军官看了,喝采不迭。阵面上军士们递相厮觑道:‘我们做了许多年军,也曾出了几遭征,何曾见这等一对好汉厮杀。’”此段通过“围观群众”的视角来侧面烘托杨志和索超的武艺高强。
正面描写,是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如描写鲁智深外貌:“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作者大刀阔斧地塑出一个形象:坦荡磊落、潇洒豪放那一个个极具张力、饱满生动的人物,正是初中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所在。我们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学生阅读中加以引导评价,让学生积累刻画人物的方法,继而设计微写作《那一个ta》,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在作文中塑造典型人物的意识与能力。除此人物刻画,我们课题组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微写作专题训练,如对比手法、链式结构、环境描写等。
(二)以写助读,品味经典
当学生的通过阅读累积一定的写作方法以后后,教师可以进行整体的写作训练,借此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初次阅读的不足,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经典的深入阅读。以《水浒传》为例,此书采用的是的链式结构,先分后合。前四十四回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在阅读后,教师可以通过微活动“名人档案”“我的简历”让学生熟悉每一位英雄,也可以制作思维导图理清英雄的生平经历,之后通过写作人物小传对人物进行总结性的评价,还可以进行改写结局或者续写结局,促使学生掌握文章深层思想和内涵主旨。通过以上微活动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发现自身在阅读中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在后续的阅读中弥补不足,以此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步提升
[2]。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及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实际状况,,教师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开展仿写、名人档案、我的简历、思维导图、小传、改写与续写等微活动,达到促进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的目的,促使学生提到自身的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进而增强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