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经内科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关于神经内科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分析

母荣英 ,[1],杨凤  ,解云兰 ,魏亚丽[2],李寿蓉(通讯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

云南省昆明市

单位邮编:650200

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后所有护理的应用和优越性。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120名患者在神经科医院接受全脑血管造影,随机对照组遵循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干预后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比较两组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满意度水平;住院时间长短;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的平均分数;整个大脑血管造影并发症的发生率, 如出血和渗透部位的血肿。60 例 (100.00%) 的观察组比 40 例 (66.67%) 的对照组 (χ2 = 8.781,P <0.05) 的满意度较高。术后住院时间 (11.24 1.42 ) 是更好在观察组比对照组 (15.60 2.23 ) d (t = 8.132,p < 0.05)。护理后观察组中 QOL 生活质量量表 (97.71 0.32) 的平均分数高于对照组 (84.24 0.31) (t = 9.322,p < 0.05)。总脑血管造影并发症,如出血和血肿,发生率较低 2 例 (3.33%) 在观察组到10例(16.67%) 在对照组 (χ2 = 5.0748,p < 0.05)。结论对于神经血管造影患者,术前、术后仔细护理,其临床效果十分明显,预防术后并发症也非常有效,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引言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手术类型,其主要方法是将导管插入患者的女性动脉中,通过导管的动脉导管选择合适的导管,在导线导管的导管中到达患者颈部或脊椎动脉,同时注射含有Titan的造影剂,在计算机辅助的电子成像中,详细观察患者的血管病变。对于这些患者在成像前后,临床效果非常显着,除此之外,还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尽快康复。本文通过选择一个时间段,在我院对120名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现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协助选择 120 病人谁执行脑血管造影在神经科医院,其中包括 75 男性和 45 女性;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8.66岁。所有患者都知道并能够配合治疗和护理。120名患者被随机分为60名观察员和60名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38 名男性和 22 名女性被观察. 年龄: 32 至 75 岁,平均 (58.24 2.11 年)。其中,脑梗死28例,动脉狭窄经皮支架2例,动脉栓塞1例,动脉溶栓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手术动脉瘤栓塞20例;破裂的脑动脉畸形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在2例。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7和23。年龄:32至75岁,中位数(58.54至2.81岁)。其中,脑梗死27例,2例置于狭窄动脉段支架内,1例动脉栓塞,1例动脉溶栓。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手术动脉瘤栓塞20例;破裂的脑动脉畸形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在2例。两组一般信息相似。

1.2方法

术前护理:(1)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手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血管造影的目的,告知脑部疾病和脑血管造影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式,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减轻心理压力。在沟通时,要特别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如发现病人严重的负面情绪,应以心理为导向,详细说明DSA的适应指征、麻醉、手术过程及术后预后问题,同时让病人放松治疗,列举以往痊愈的病例,以缓解手术引起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负责任的护士使用PPT或小册子提前让患者熟悉手术室的环境,向医生和护士介绍手术情况,在他们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缓解患者的忧虑,消除紧张,焦虑的感觉。(2)完善相关检查:包括常规血液检查、血液凝固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系列、心肺功能等内容;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在穿孔部位准备常规皮肤,建立静脉导管,准备必要的药物等。(3)泌尿训练:告知患者在床上排便的方法和重要性,使患者练习手术技巧,伸展床侧下肢,缓解尿液的大小和臀部。(4)姿势护理:指导患者在刹车和按摩方法中及时转身,避免因长时间不动而造成压力伤口、肌肉疼痛或患者姿势不适。术后护理具体包括:营养护理,术后密切监测,术后提取护理,下肢动脉栓塞。营养护理:手术后4小时,护理人员可以告诉家属给病人很容易消化的食物,并根据主治医生的补水要求多喝水,目的是尽快清除病人的身体。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家属将患者刹车六小时,此后护理人员应每三十分钟对患者进行一次检查,访问主要是观察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测量患者脚部动脉,如果测量异常,以及患者针灸,患者反应缓慢,应及时通知主治医师作进一步治疗。术后密切监测:由于患者手术时全身赤裸,护理人员应在二十四小时内观察患者表面温度,进行热量测量;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脑血管、心血管监测等。无异常,如有情况,及时通知主治医师;术后拔管护理:要求主治医师携手将输入患者体内的输卵管取出,拔管后,将患者的穿刺点压缩20分钟左右,如果患者血液的凝血功能相对较差,则可适当延长压缩时间。然后用弹性绷带固定压力点,用沙袋将穿透点压紧约8小时,此时病人应卧床或躺在床上,而病人的下肢应保持12小时的伸展状态,护理人员应定期仔细观察病人的穿透点,确保穿透点无出血、出血等情况,如发生类似情况,及时更换穿透点。八小时后,患者取出弹性绷带,护理人员对穿透点进行消毒,然后用无菌纱布包装,并要求患者72小时内不要过度活动,以确保穿透点不流血。下肢动脉萎缩:因为患者手术后,为了保证穿透点不发生出血等现象,需要在床上休息24小时,对穿透点施加压力8小时,患者极易出现血管堵塞问题,因此,患者护理人员在手术一侧对血流进行仔细观察, 经常要询问患者是否肢体疼痛,如果患者肢体疼痛更明显或下肢动脉脉搏减弱,应及时通知主治医师采取额外的治疗措施。背部疼痛:由于卧床休息,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背部疼痛的症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改变方法,帮助患者定期换位,按摩背部以缓解不适。营养护理:手术后,建议患者多喝水,便于消除造影剂,4~6h饮水量应为2000~2500ml。告知患者手术后可以正常进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脂肪和脂肪,多吃纤维,蛋白质丰富,易消化的食物。脑血管造影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孔部位的血肿,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患者必须在24小时后卧床休息,穿孔部位必须使用1公斤盐袋进行压力,压力时间为6-8小时,穿孔部位24小时后, 护理人员还应密切监测穿刺部位,看是否有出血、发红的现象,还应随时观察足部的脉搏状态。一旦脚后动脉脉搏消失,皮肤颜色异常,皮肤温度降低,说明穿透部位可能出现出血、血液渗透等异常,护理人员应立即检查穿透部位的状况,告知医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满意水平;术后住院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的平均分数;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满意水平相比较

观察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满意水平60例(100.00%)高于对照组40例(66.67%)(χ2=8.781,P<0.05)。如表1。

表1两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满意水平相比较

2.2护理前后生活质量量表QOL的平均分数相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量表QOL的平均分数相似,(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量表QOL的平均分数(97.71±0.32)分优于对照组(84.24±0.31分)(t=9.322,P<0.05)。如表2。

表2护理前后生活质量量表QOL的平均分数相比较(x±s)

2.3两组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较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11.24±1.42)d优于对照组(15.60±2.23)d(t=8.132,P<0.05),见表3。

表3两组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较[(x±s),d]

2.4两组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

观察组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率2例(3.33)低于对照组10例(16.67)(χ2=5.0748,P<0.05)。如表4。

表4两组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

3讨论

在神经病学中,诊断脑血管病变最关键的治疗方法是脑血管造影,但手术后患者极易发生其他并发症和其他现象,需要医务人员注意。为了减少患者造影手术后的其他并发症,本文通过对手术前后患者的细致护理,不断适应手术中使用的新技术,了解患者护理的每个过程,做好手术前后的患者护理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围手术期脑血管造影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而这些情绪变化会影响机体的神经功能,导致分泌功能障碍和免疫功能低下,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观察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积极配合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文献得出结论,脑血管造影患者围手术期情绪的变化源于四个因素:一是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和生活环境;其次,患者对脑血管造影技术知之甚少,对手术有一种恐惧感,同时担心手术过程中出现致残或致命的并发症;第三,患者受到病情的压力,担心脑血管造影结果,需要额外的血管内治疗,给家庭带来更沉重的经济负担;第四,患者在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卧位,而手术侧的四肢伸展,改变了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其他排便习惯,如背痛、排便困难、尿停留、皮肤压力、腹胀等不适感,导致患者出现紧张、焦虑。针对上述因素,采用个性化心理指导,帮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影响治疗效果的心理因素。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和各部门,使患者相互了解,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消除医院和各部门对患者的陌生感;根据患者的培养水平,以患者和家属都能理解的语言介绍脑血管造影技术的重要性和简短的操作过程,并将脑血管造影后的其他患者引入同一房间,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床边护士帮助指导患者在床上排便,手术后,帮助患者在床上吃饭和排便等。以消除患者的焦虑,由于他们自己的运动困难。在常规护理中,大多数护理人员对脑血管造影的认识不足,不利于患者获得舒适的护理。脑血管造影在患者限制范围内不能长时间移动,会产生四肢麻木、背部疼痛等现象,而且大部分时间手术后不能翻身,会导致局部疼痛,血液滞留。综合护理是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优化,以患者为中心,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护理,并尽快在患者意识中,帮助患者下床活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耐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成像后,患者需要喝大量的水去除造影剂,这会导致尿量发生变化,但由于手术后尿液模式的改变,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尿液紊乱或腹胀的发生。在综合护理服务的概念中,脑血管造影在穿孔2h后形成血栓的情况基本稳定,需要患者及时转身,减少卧床时间,减少对四肢的压力程度,对患者进行泌尿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心理护理、护理岗位形成三个方面,其中常规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对患者有全面的了解,及时排除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因素,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记录,以便术后并发症找出原因;其次,心理护理的作用是使患者做好一定程度的心理准备,以免患者因心理因素而导致患者出现其它问题。最后,体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模拟患者在手术前使用的不同体位,使患者在手术时,不会因体位不正确的现象而出现紧张,此外,护理人员会在咳嗽或大便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确保体位训练安全,手术后不会出现出血。手术后,患者接受营养护理,术后密切监测,术后提取护理和下肢动脉栓塞护理。食品保健的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多喝水,尽快清除体内造影剂,以免造影剂在患者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并发症;其次,术后密切监测的目的是密切观察患者身体的体征,确保穿刺点无血肿,正常的心电监测,脑血管无水肿,患者不会感冒,伤口也不会感染,术后拔牙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患者的穿刺点,防止患者的穿刺点出血,使穿刺点尽快愈合;最后,下肢动脉栓塞的目的是防止患者下肢的血管堵塞。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贯穿患者术前阶段和术后的重要环节,在手术前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加强相关检查,术前进行床上尿训练和体位护理,使患者对术后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该地区的全职护士陪同患者进入导管室,大大缓解了她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让患者以乐观的心态与医生合作完成手术。手术后由专职护士带病人回病人观察区由专职护理人员统一护理,不仅方便病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还为护士提供病人的生命体征、并发症、饮食和心理等综合护理干预;不仅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对治愈其病情的信心。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观察组患者术后全面护理干预,与单一对照组相比,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有较低的并发症率和更好的精神状态,这表明了术后综合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

在上述基础上,神经科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工作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总结护理工作经验,配合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景彩丽.围手术期全程护理干预在全脑血管造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3):4047-4049.

[2]梁燕飞,黄春燕,叶培聪.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9):221-222.

[3]刘金香.全程护理在神经外科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检查中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0):2934-2935.

[4]刘金香,方家香,胡庭香.全程护理在神经外科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中的临床观察[C]//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十四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年会摘要集.第十四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年会摘要集,2019:2437.

[5]袁杨.关于神经内科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1):133-134.

[6]朱秋红,黄丽,刘迪?.全程护理干预对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3):157+160.

[7]梁婷,贾小妹.优质护理在脑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名医,2019(02):170+172.

[8]高路路.44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探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0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