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瑞安市滨江小学
摘要:自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引领学生认识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育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學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和科学的自然观。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同时面临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针对该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性质及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学提升
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科学课程改革指出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体,科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但是,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而小学科学教学在学生未来发展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对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势在必行。小学科学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在小学科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认为小学科学教学不够重要,因此对小学科学的师资力量配备不够重视,同时小学科学教师往往没有过硬的技术知识和教学能力。具体来说,许多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创设标准的教学情境,无法让学生融入到其中进行探究学习。这些教师对于情境的设计不具备逻辑性,无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学习和思考。此外,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适当的指导,教师如果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合适的指导,就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探究式教学本身具备开放性,对于基础知识和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探究式教学会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提升,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就跟不上课程进度,这就需要教師在指导方面做出努力。
(二)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缺乏体验性
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使用和学习的教材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如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甚至家长的工作背景和家庭环境都可以作为教材使用。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也肯定会应用到这些教学资源,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地去感受、去实践,那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感受是空洞的,缺乏体验感。
(三) 课外拓展无效果
要想提高科学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除了把握课堂上的时间以外, 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外拓展训练, 让学生将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延伸到课外。然而, 实际科学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课外拓展, 即使有课外拓展也只是流于形式。教师不能对课外拓展活动起到有效的引导和督促作用, 致使课外拓展活动效果低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只有少部分学生在科学课堂以外开展相关的科学观察研究, 这充分表现了课外拓展活动的低效。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转化为主动学习内在驱动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三个层面进行引导和培养。首先,深度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降低科学课程教学难度;其次,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应探寻教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契合点,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程,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学生注意力;最后,除了科学知识外,教师可适当延伸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小故事、重大历史事件等,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将学生学习兴趣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运用情境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差,课堂注意力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因此,教学积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身心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持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发现乐趣,开发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为达到该目标,教师应研究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教材知识之间的契合点,通过精心设计,将学生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有关植物教学中,教师可先从学生身边的植物入手,设计4个情境:校园内外、植物园、种植区和植物灭绝纪念馆,并在不同场景中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校园内外中可借助实践教学或课堂展示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植物园和种植区情境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植物形态、特点、生长周期等特点,使学生正确认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在由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带学生参考灭绝植物馆,通过参观灭绝植物和讲解植物灭绝原因,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想象和思考,通过课堂互动方式,发展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从而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同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 有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1. 分组要科学合理
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 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主要是因为分组不合理和没有落实个人责任制。在划分小组时, 教师要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保证在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小组成员根据能力、特点各负其责, 有负责管理工作的, 有负责记录的, 有辅助领取、保管材料的, 有负责总结汇报的等。当然, 这些分工可以定期轮换, 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在小组内的责任和存在的价值, 意识到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成功。
2. 明确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的活动比较多, 而且这些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才能实现, 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 放任自流, 学生在合作的时候就会没有方法, 没有目的, 使合作效果低下。因此, 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 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在合作探究之前, 学生要明确探究的目标以及自己在小组内的角色。在合作的时候, 教师要适时指导,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积极参与。之后,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3. 真正落实课外拓展研究活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拓展活动。”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已经习惯于把课外拓展作为一种标签, 使课外继续研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所以, 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要加强课外活动的实效性。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水平选择一些有探究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比较容易操作完成的问题, 然后, 教师通过督促、鼓励、评价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并把学生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其他学生, 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教师要真正把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意义, 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科学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责任,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学生科学素质发展为中心,精心设计,将学生生活经验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认识事物、验证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为终身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有效追问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J]. 张华中.学苑教育,2020(18)
[2]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J]. 刘昆.内蒙古教育,2019(24)
[3] 浅析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如何进行自主提问[J]. 葛劲松.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