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河南漯河462000
摘要:漯河市具有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独特禀赋,同时又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具有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的自然条件和良好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我们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并推动“控源”“增汇”“固本”三管齐下,倾注精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中原生态水城建设,一幅生态优质、环境优美、设施优良、生活优游的宜居宜业之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漯河市具有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的自然条件和良好基础,在绿色发展方面已经全省领先,应该为全省绿色发展做出示范、提供漯河样板。
关键词:漯河市; 绿色发展; 示范区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漯河市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重大意义
(一)进一步凸显漯河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2020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紧紧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坚持“两个高质量”,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河南。在生态强省建设上,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在黄河流域率先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构建大河大山大平原生态格局,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
漯河市具有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的自然条件和良好基础,在绿色发展方面已经全省领先,应该为全省绿色发展做出示范、提供漯河样板。我市具有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独特禀赋,同时又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具有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的自然条件和良好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我们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并推动“控源”“增汇”“固本”三管齐下,倾注精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中原生态水城建设,一幅生态优质、环境优美、设施优良、生活优游的宜居宜业之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可以说,漯河在绿色发展方面已经全省领先,应该为全省绿色发展作出示范、提供漯河样板。
(二)进一步落实“四城同建”的城市发展战略
2018年7月31日,中国共产党漯河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作出重大决策,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原生态水城、中国食品名城、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即“四城同建”。
2019年1月12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漯河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讨论了加快推进“四城同建”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
2020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漯河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漯河市委关于制定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原生态水城、国际食品名城、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四城同建”这一城市发展定位。
全面推进“四城同建”,是新时代漯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个一”总体部署中需要准确把握的“一个定位”,是市委站位四个不同纬度、着眼为中原出彩增添浓彩明确的城市发展战略方向,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是站位为中原出彩增添浓彩的战略举措,是落实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漯河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满足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对于放大特色优势、增强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文化特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漯河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经济辐射力、文化软实力、城市吸引力、区域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辐射带动豫中南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进一步明确漯河实现绿色发展的总目标
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要坚持局部和全局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提出强力控源、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大力“增汇”、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着力“固本”、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要求。十四五时期,环境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环境建设持续加强,努力实现生态环境全省领先、营商环境全省领跑、政治生态全省一流,把我市打造成全省最宜居宜业的城市之一。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林美水秀,建成生态宜居美丽新漯河,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漯河市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优势和基础
(一)提供优质绿色生态
1、以水为脉、以绿为魂,打造“中原生态水城”
漯河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中原生态水城,着力构建高质量的生态系统、高颜值的城市风貌、高效能的基础设施、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优质、环境优美、设施优良、生活优游”的宜居宜业之城。围绕“水”“绿”两大主题,用遍布全城的绿来美化水,以穿城而过的水来提升绿。以沙澧河生态景观带建设为中心,精心实施沿河布绿、围桥造景、设景建园、开辟绿洲等绿化美化工程,林园结合,提升品位。穿越城郊的颍河、唐河、蜈蚣渠、黑河、汾河等17条主要河渠与沙澧河遥相呼应,构成滋润漯河大地的特色水系,并和河流两侧建设的不低于20米宽、540公里长的防护林带一道,形成了林水结合的城市生态系统。
2020年度生态水城建设147个重点项目基本建成,完成投资49.08亿元。沙澧河一期提升改造工程推进顺利,二期工程按计划完成了沙河西城区段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段的景观建设,银滩公园、论语广场等近10个景观节点建成开放。西城区景观水系建设成效显著,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2000亩的青龙河湿地公园,在工业园区和城市中嵌入了不可多得的城市“绿肺”。市域内已完成造林护林和森林抚育面积3万亩,打造了17个森林乡村,新建12个游园。实施城区防汛“夏病冬治”和城区周边河道“四水同治”,集中开展城区外围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加快雨污分流工程和泵站建设,城市更加宜居。
2、构建“一心两核三环四园多廊道”生态布局,变“城市公园”为“公园城市”
2018年我市提出了森林漯河生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我市将构建“一心两核三环四园多廊道”的生态布局,“一心”即围绕中心城区,结合“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大力实施公园城市建设,成为我市的“绿心”;“两核”即以临颍县、舞阳县两个县城打造城市“绿核”;“三环”即围绕中心城区、临颍县城、舞阳县城建设高标准环城防护林带;“四园”即在中心城区建设公园游园,在县区、功能区建设一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多廊道”即对境内县级以上道路及境内河流沟渠两侧,高标准建设生态廊道,构筑以路网、水网、林网“三网合一”的生态防护林体系。通过五年努力,计划营造林27.1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0%以上,增加湿地面积0.72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
2019年以来,我市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京广高铁和沙河“三路一河”的生态廊道建设,完成造林任务面积42210亩。我市各县区共8个森林公园正在选址,9个湿地公园已完成选址,等待审定。其中,漯河市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已通过国家验收,正在进行后续建设,临颍县黄龙省级湿地公园已完成试点建设。
3、打造九大生态工程,推进森林漯河生态建设
通过森林城市建设工程、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农田林网建设工程、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和支撑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九大工程,我市将打造出绿量适宜、布局均匀、网络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公园化、城郊森林化、廊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庭院花园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漯河。
2020年来,中心城区水系建设总长达到100公里,主要包括沙澧河一期36公里、沙澧河大二期33公里、幸福渠水系13公里、西城区水系18公里,市域内完成造林护林和森林抚育面积超3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颜值更高,基础设施全面完善。
4、坚持系统治理,提升生态优势
与“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衔接,统筹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持续推进源头保护区、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全面系统、突出特色、监管并重、注重实效”原则,积极开展沙澧河风景区申报国家级“美丽河湖”创建工作,展现漯河市“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面貌;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严格落实生态流量调度措施,科学保障枯水期生态流量,加快推进“引沙入颖”“引澧入颖”生态补水工程,确保“引沙入黑”“引沙入汾”生态补水工程稳定运行,提升市域河流自净能力。
坚持绿色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漯河市的空气质量从2015年全省落后,到2020年实现三大指标全面改善、全部达标,优良天数从150天提高至253天,2020年优良天数增幅位居全国第二。水环境质量方面,2015年,全市7条河流中有5条不达标,在全省名次倒数;2018年,水环境质量获评全省优秀;2019年,水污染防治攻坚考核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7条国(省)控河流水质综合达标率为96.4%,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澧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漯河市始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排名位次逐年上升,先后位居全省第五、第四、第三。在生态环境状况方面,漯河市超额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任务,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86平方米,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0.3分贝,路段达标率为98.8%,全省位居第一。近年来,漯河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漯河样板,坚持“控源、增汇、固本”三管齐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漯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坚持源头治理,筑牢绿色屏障。漯河市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乡镇“千吨万人”水源地生态环境专项执法,对入河排污口、固废堆存点、畜禽养殖、工业企业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查处监测数据造假和危险废物环境违法案件;推进“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落地应用,严把环境准入关,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禁止高耗水、高污染、高排放工业项目,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生态带;抓好“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持续保持严管重罚高压态势,坚决筑牢生态环境绿色屏障。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创新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省委、省政府在“十四五”时期“两个高质量、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总体谋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中西部创新高地。漯河作为中国食品名城、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近年来着眼提升食品产业能级、放大食品产业竞争优势,持续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强化创新服务、构建创新生态、营造创新氛围,以创新赋能千亿级食品产业生态。漯河市坚持“三链同构”,着力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的典型经验在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受到通报表扬。
2020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支出比例2.82%,撬动146家企业研发投入14.8亿元。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35家,其中国家级100家。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42.2%。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小升高”培育行动,发挥头部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帮助更多企业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不低于1亿元支持工业企业“三大改造”,累计实施“三大改造”项目超700个,
(1)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出台《漯河市工业扩量提质转型升级行动实施意见》及《漯河市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攻坚方案》、《漯河市推进工业智能化改造攻坚方案》、《漯河市推进工业绿色化改造攻坚方案》,成立转型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转型发展协调机制。我市3个水泥厂(华裕水泥、铁星水泥、永信建材)提标升级改造相继完成,华电、金大地、中盐舞阳盐化、天冠生化、银鸽等5家企业完成超低排放和技术改造。2016年9月30日,召陵区最后4家黏土砖瓦窑厂全部拆除。2017年,3054家涉嫌“散乱污”的企业被依法强制关停,引导企业走上新旧产能转换、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 我市一家地条钢生产企业兴华轧钢厂(召陵)已经关停。
位于舞阳县的河南金大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投资72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后,人工减少90%,生产成本节约30%,吨合成氨节电1000千瓦时。今年以来,该公司营业收入、利润、纳税金额同比均增长20%以上。
南街村集团、际华3515有限公司、三剑客奶业有限公司、叮当牛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建成一批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车间,实施改造的企业与改造前相比,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0%左右,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械臂工作效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
(2)加快推进主城区重污染企业“退而进三”工作。
21家企业相继停产搬迁,根治了长期影响主城区的大气、水源、粉尘、噪音等严重污染,直接消减煤炭等高污染源的消费量,有效遏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
(3)实施绿色化改造,推动绿色示范工厂建设
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已成为漯河工业的新名片。我市以绿色标准为引领,以绿色化改造为重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工业经济实现了循环发展和综合利用。在国家公布的4批绿色制造名单上,我市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际华三五一五皮革皮鞋有限公司、漯河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3家企业先后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绿色工厂;临颍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省级绿色园区;贾湖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省级培育类绿色工厂。
在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上,我市积极参与国家万家企业能效水效对标提升活动,全年工业用水1.2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7立方米。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提升行动上
(4)实施重点行业清洁行动提升行动
舞阳金大地年产45万吨合成氨项目引进德国等地的世界先进工艺,打造绿色盐化工生态园;临颍现代家居产业园板材集中烘干项目,计划安装国内先进烘干窑350座,目前已投用116座,既解决了原来锅炉的污染问题,又给生产生活供热供电。全市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实际开工率达到70%,农村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项目在全省率先完成。
深入开展VOCS治理专项行动,完善柴油货车闭环监管体系,抓实餐饮油烟管控和臭氧治理,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水同治”,推动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力争取成为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引导化石能源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碳达峰。
2、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优化用能结构
(1)严格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强发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坚持以控制煤炭消费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综合采取措施进行煤炭消费科学管控。2018年煤炭消费量比2017年下降1.9%,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6.42%。漯河市发改委下发《漯河市“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严格新上煤耗项目等量减量替代,严格市县区耗煤项目的审查管理责任。先后督促完成华电、银鸽、金大地、天冠、中盐等发电企业按计划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2)扎实推进“双替代”工程
2017年全市完成“双替代”31812户,2018年完成23158户,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7个省级产业聚集区中,经开区、东城、临颍3个实现集中供热,淞江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项目正在调试,舞阳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正在建设,沙澧产业聚集区已完成热电联产规划批复,临颍杜曲现代家居产业集聚区已完成热电联产规划编制。
(3)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把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作为落实“蓝天工程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促使天壕2×12MW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舞阳中晖保和20MWP 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狄青湖20MWP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和117个光伏扶贫村级小电站建成投运。舞阳天润50MW风电场项目、协鑫恒洁50MW风电场项目、华润郾城30MW分散式风电场项目等3各项目。
(4)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
近年来,漯河市积极落实国家和河南省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精神和意见, 在2016年印发了《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实施办法通知》,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积极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并加大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力度,催生了强劲、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新动能。目前,漯河市城区 90%公交车已经换成新能源汽车,全市拥有2万辆左右的新能源汽车,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2月25日下午,中皓新能源集团与漯河经开区、漯河市发展投资公司在成都举行项目座谈会和签约仪式 。此次签约总投资金额16亿,是漯河市与中皓新能源集团在探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程上的一次合作共赢。根据协议,中皓新能源集团计划分两期共投资16亿元,拟在漯河市辖区范围内投资建设16座中皓新能源智慧体验中心,同时还将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集中式充换电便民服务站、漯河市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构建“车、桩、网、位”一体的中皓新能源汽车运维管理平台。
(三)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
1、出台漯河市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方案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漯河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于2016年4月在全省率先打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牵总挂帅的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攻坚突破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建立“1+9+12”环保攻坚突破体系,大气污染防治“8+2”制度体系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1+3+5”总体方案,明确了环保攻坚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解决了治什么、谁来治、如何治、靠什么来治、治成什么样等关键性问题,凝聚了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的广泛共识。按照标本兼治、协同推进的思路,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漯河市出台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方案,着力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先后组织开展了“五大围城”战役、“五线”环境整治、砖瓦窑行业专项执法检查、水环境污染源排查整治、沙石料场整治、餐饮油烟治理、沙澧河养殖清理、“三散”专项治理等20余项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效果。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漯河市按照一河一策的思路,采取“补、分、疏、控、管、建、督”七步工作法,7条省控河流断面水质逐步实现稳定达标。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5.75万吨/日,在全省名列前茅,饮用水源地保护成为全国样本。
2、加快推进漯河市工业“三大改造”,强化对接服务
近年来,我市把“三大改造”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扩量提质和转型升级的总抓手,持续发力、全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三大改造”投资对全市工业投资贡献率为40%左右。智能制造在“三大改造”中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持续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智能装备产业升级“五大行动”,先后启动了167家企业、261条生产线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今年投入智能化改造资金82亿元,确立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2家,63个项目入选河南省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库,双汇、中盐舞阳盐化入选全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新增工业机器人340台,确定工业上云企业563家。邀请省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小组对我市20多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市政府与中机六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对我市103家“十百千”亿级培育企业和重点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3、首创环保集中督导观摩制度,强化监督
漯河市在全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定期对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环保攻坚情况进行督导观摩讲评,排序末位的县区和部门在大会上公开检讨,市委、市政府约谈其主要负责人,并对排名末位的县区扣款
100万元,奖励给获得第一名的县区。市委在全省率先开展环保攻坚领域专项巡察,用政治巡察手段推进环保攻坚工作,共交办问题495个,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震动。
4、严格节能环保准入,提升城乡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严格实施“批项目、核总量”,严控新增污染物总量,大力削减老污染物存量。通过关停重污染企业、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调整生产结构、优化生产工艺、完善治污设施、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降低。
5、严格执法,从严问责
对环境污染,漯河市始终保持零容忍。仅2018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就立案342起,同比提升128%;移送行政拘留6起、刑事拘留1起,形成了环保攻坚的高压态势。2019年3月份以来,漯河市又强力开展扬尘治理风雷行动,近70家在建项目工地因扬尘治理“六个百分之百”不到位被责成停工整改,从重处罚违法违规企业30多家,纳入不良记录企业8家,训诫48人,行政拘留5人。
三、漯河市贯彻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发展理念需进一步树牢
一些领导干部对环保攻坚工作的政治敏感度不强,站位不高。以漯河发展阶段仍是学员高速度增长的规模扩张阶段,不具备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条件论”、“过程论”思想对待环保攻坚工作。存在少数部门、少数干部关注环保,没有形成全社会环保攻坚的合力。企业对产业发展趋势了解不多,对“三大改造”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性,认为环保治理、绿色化改造影响企业生产,占压资金,智能化改造过于超前。
(二)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生态环境需强化统筹
在制定国民经济中长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时,片面强调发展产业、扩大投资、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增长速度、增加财政收入,对加快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些企业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重大问题关注不够、统筹协调缺乏前瞻性、全局性。一些干部对“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责任担当意识不够,普遍存在重经济增速指标、轻环境保护指标。
(三)以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产业的规模结构、产品结构距离高质量要求仍存在诸多短板,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培育任务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找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进行克难攻坚,加大政策指导和引导,加大国家、省资金、政策的争取,从根本上消除传统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压力。
(四)绿色发展导向机制需加快建立
漯河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但考核指标体系的完善、考核细则的具体化、部门责任分工的明确等一系列考核制度机制设计需要加快研究出台。
(五)环保攻坚重点工作落实需提速提效
1、“退二进三”工作推进不彻底。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资金有限,创新创新能力较差,企业搬迁进度慢,新上升级换代项目困难重重,推进速度慢、周期长。兴茂钛、兴华建材、华强塑胶等部分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重,无力新上工业项目,无法按规定圆满完成“退二进三”任务。
2、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市环保局负责的环境管理、监测信息公开,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共享、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评价结果定期发布、动态分类管理、分等级的鼓励、警示或惩戒等工作指导协调不及时、不主动,造成全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工作滞后。
3、绿色产业发展缺少规划统筹。现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泥、餐厨垃圾等处置设施分布零散,处置技术参差不齐,部分处置企业技术水平较低,造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的耦合性还相对较差,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4、静脉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滞后。“小散乱污”企业取缔后,由于没有可供规模加工企业建设用地和园区,城乡废弃物没有去处,大量废品废物无法进行加工再循环利用,如全部以垃圾进入填埋场,不但为垃圾填埋场增加压力,也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四、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漯河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一定要站在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入扎实践行这一根本大计、根本遵循。
(二)强力发展绿色产业,持续调整产业结构
无论是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还是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从长远和根本上必须加快转型发展。要按照全市转型发展攻坚推进会议的部署,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长远之策,积极推进产业高端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实现经济质量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要推进高端发展,突出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积极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要推进绿色发展,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低碳生产、循环利用,大力倡导推广绿色消费,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推进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我市现代农业水平较高、食品产业比较发达的优势,以食品产业为龙头,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推进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致力把食品产业融合打造成我市转型发展的特色和品牌,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亮点。
(三)全面完成环保攻坚战重点工作任务
强力“控源”,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巩固和深化“河长+”工作机制,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稳妥开展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确保粮食和人居环境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进白色污染治理、固废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大力“增汇”,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积极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漯河,让漯河“绿”的基底更厚重。统筹推进生态水系建设,持续推进“四水同治”,进一步提升漯河生态环境容量。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有效防范环境风险,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着力“固本”,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推进“绿色生产”,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推进“绿色消费”,加快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控国土开发强度,完善能源消费强度控制和总量弹性控制,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做好碳中和工作,降低碳排放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动静脉产业园提质发展,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四)加快建立完整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加快建立完整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社会经济活动,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绿色政绩考核体系,研究推广绿色核算体系,使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改善成为重要考核指标和问责因由,落实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推进政府、企业绿色化责任的落实。进一步改革主要建立在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基础上的能源体制,形成适应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消除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输送、分配、存储等环节的瓶颈。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绿色发展的衡量标准和重要导向。研究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促进绿色发展及相关体制机制完善。法治尤其是严厉的执行和先进的技术监控是治理灰霾的良方,应以严格的法治保障全方位的绿色化。同时,建立健全政产学研联动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倡导低碳理念,提高公众的绿色参与理念
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共治。首先,要充分调动社会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做到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生活方式,人人都能够成为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受益者。要推动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按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行为。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使绿色生活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推行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健康消费、适度消费。其次,调动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各个阶层参与的积极性。让企业有主动参与意识,让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打造多种多样的社会性绿色建设平台,推动绿色发展横向扩大到边、纵向延伸到底,使绿色环保入脑入心,并外化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