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目的:探究先心病ASD(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封堵手术前、后的ECG(心电图)变化。方法:对ASD患儿行常规ECG等检查。结果:术后正常ECG例数显著多于术前,P<0.05。结论:介入封堵手术利于改善部分ASD患儿心电图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先心病;介入封堵;ASD;心电图
ASD指的是胎儿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房间隔出现异常,诱发左、右心房间产生间隙,属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畸形,能够合并不同类型血管畸形,也能够单独出现[1]。ASD属常见先心病之一,在先心病总发病率中的占比约10%~20%,一般情况下ASD患者为女性,与男性相比,其发病率高出3倍左右[2]。先天性ASD能够致使心房水平分流,诱发心脏房室间出现血液动力学障碍,心房水平出现由左向右分流导致右心容量负荷增加,诱发右心室以及右心房扩张、增大。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内予以诊治,患儿容易出现程度不一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新时代介入技术以及封堵器持续发展,实施介入封堵治疗逐渐成为大部分患儿治疗首选方式。基于此,本文详细探究了先心病ASD患儿介入封堵手术前、后的ECG变化,并实施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0年5月-2022年5月展开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0例行导管介入术成功的ASD患儿,男性患儿共105例、女性患儿共95例;患儿年龄最低为2最高为13岁,平均(7.5±2.19)岁;患儿身高最矮为98cm、最高为159cm,平均(123.75±5.62)cm。手术开始前经ECG、心脏超声、胸部X线等检查确诊为ASD,同时经心导管检查予以证实。其中193例患儿确诊为单孔型ASD、5例患儿确诊为双孔型ASD、2例患儿确诊为多孔伴ASD瘤状膨出。ASD直径最长为29mm、最短为8mm,平均(12.75±2.36)mm。所有ASD患儿均成功实施介入封堵手术。纳入标准:(1)经多项检查确诊ASD;(2)患儿资料完整,配合度高。排除标准:(1)年龄>13岁;(2)存在精神障碍、意识障碍;(3)存在介入手术禁忌症。
1.2方法
1.2.1介入封堵方法
患儿于局部麻醉之下进行股静脉穿刺,并检查右心导管,常规评价血流动力学,经胸(58例同时经食道)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ASD伸展直径进行测量,之后选取适配度较高的房间隔封堵器。依据常规操作手段将封堵器置入患儿体内,经超声明确封堵器大小、位置以及形态恰当,待肺静脉、腔静脉以及二尖瓣回流处于正常状态后将封堵器进行释放,撤回全部输送装置,实现封堵。
1.2.2实施ECG检查
所有患儿在手术前、后24h进行常规12导联ECG检查,同时保证患儿处在清醒且安静的状态。在此之中,15例ASD患儿于术前存在心律失常,对其实施24h动态ECG检查。每一份ECG均需对QRS电轴进行测量,同时对比分析患儿手术前、后ECG和心律失常实际变化情况。
1.3指标观察
(1)对比ASD患儿介入封堵手术前、后的ECG表现。(2)分析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1.4 统计学方法
合理利用SPSS22.0软件展开此次数据分析和研究,采取(±s)形式对计量资料予以记录,对比数据的过程中实施t检验。对比ECG变化发生率实施χ2检验。当P<0.05,证实组间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对比ASD患儿介入封堵手术前、后的ECG表现
术后QRS电轴数明显低于术前,同时术后窦性心动过缓例数、正常ECG例数显著多于术前,而术后右束支传导阻滞例数显著少于术前,P<0.05。术前、术后对比其他心律失常类型,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表2。
表1 手术前、后QRS电轴变化(±s)
时间 | 例数 | QRS电轴(°) |
术前 | 200 | 81.19±37.62 |
术后 | 200 | 74.01±35.11 |
t | 1.973 | |
P | 0.049 |
表2 对比ASD患儿介入封堵手术前、后的ECG表现 [n(%)]
ECG表现 | 术前 | 术后 | χ2 | P |
正常 | 50(25.00) | 70(35.00) | 4.762 | 0.029 |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 | 142(71.00) | 103(51.50) | 16.021 | 0.000 |
窦性心动过缓 | 4(2.00) | 13(6.50) | 4.976 | 0.026 |
房性早搏 | 15(7.50) | 23(11.50) | 1.861 | 0.173 |
室性早搏 | 12(6.00) | 6(3.00) | 2.094 | 0.148 |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 5(2.50) | 6(3.00) | 0.094 | 0.760 |
左前分支阻滞 | 1(0.50) | 0(0.00) | 1.003 | 0.317 |
右心房肥大 | 8(4.00) | 2(1.00) | 3.692 | 0.055 |
右心室肥厚 | 12(6.00) | 9(4.50) | 0.452 | 0.501 |
2.2分析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窦性心动过缓患儿的年龄、封堵器直径、缺损直径与心率正常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房性早搏组患儿的年龄、封堵器直径、缺损直径均大于非房性早搏组,P<0.05。详情见表3、表4。
表3 对比非窦性心动过缓者与窦性心动过缓者的年龄、封堵器直径及缺损直径(±s)
组别 | 例数 | 年龄(岁) | 封堵器直径(mm) | 缺损直径(mm) |
非窦性心动过缓者 | 187 | 8.09±2.21 | 18.62±5.02 | 11.71±2.59 |
窦性心动过缓者 | 13 | 8.13±2.18 | 19.79±5.81 | 11.72±2.93 |
t | 0.063 | 0.804 | 0.013 | |
P | 0.950 | 0.422 | 0.989 |
3讨论
ASD患儿因心房水平长时间由左向右进行分流,导致右心容量负荷逐渐加重,引发程度不一的右心室以及右心房扩张和增大。因右心形态发生改变致使右心面发生扩大,同时ECG中显示电轴右偏以及P波增高,大多数患儿可能出现完全性或者不完全性的RBBB以及右心室肥厚等变化。ASD患儿经堵封治疗后,伴随心房水平由左向右的分流停止,右心容量整体负荷降低,右心整体容积变小,左心室后壁以及室间隔从同一方向运动变成逆方向运动,致使心室收缩功能得以进一步提升,增强心肌供血,进而改善心室以及心房实际电传导效果。此次研究充分考虑心电学,在介入治疗下ASD患儿心功能得以改善。值得关注的是,术后转变成正常ECG的患儿在手术开始前均是不完全性的RBBB。另外,右心系统长时间承受由左向右分流,一方面会加重舒张期负荷,另一方面也加重收缩期的压力负荷。ECG显示患儿从不完全性的RBBB逐渐变成右心室肥厚,在双重负荷压力下右心室肥厚虽经手术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但其变化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ASD患儿因长时间房间分流导致心房结构出现变化,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实施介入封堵治疗后此类慢性心律失常未能获得改善。
基于上述,本文详细探究了先心病ASD患儿介入封堵手术前、后的ECG变化,结果显示,手术前出现的12例室性早搏以及15例房性早搏患儿在手术结束后发生的变化不明显。术中以及术后会产生全新的心律失常,一般情况下术后增加的心律失常是因激动引发异常所致。只有极少部分出现激动传导异常,也有可能和封堵器大小有关。另外,此次研究中术后6例患儿发生了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后患儿均有所恢复,究其原因,可能是置入封堵器后,局部组织水肿或者部分心肌受刺激影响到周边组织和房室结,进而引起传导功能受阻。术后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的患儿大多经心房切开术,究其原因,可能与窦房结及其动脉损伤、临近区域损伤相关。经介入封堵治疗的ASD患儿在术后出现心动过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年龄较高、病程偏长、右心房慢性扩张诱发电重构、窦房结术后恢复时间变长、窦房结所具备的功能不良等。除此以外,患儿需要在术后24h进行卧床休息,其活动量降低也是不得忽视的因素。介入封堵手术后增加了8例房性早搏患儿,尽管和手术前相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不可忽视房性早搏所带来的影响。另外,房性早搏组患儿的年龄、封堵器直径、缺损直径均大于非房性早搏组,P<0.05。究其原因,心房水平长时间由右向左分流、患儿年龄偏大、缺损范围较大等均可能导致房性早搏。局部心房肌受摩擦引发水肿和炎症反应。心房内部出现异位兴奋灶诱发折返异常,也可能引起房性早搏。相关研究指出,左心房变大是术后出现房性早搏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左心房变大容易引发其不应期延长,继而诱发房性早搏。
综上,介入封堵手术利于改善ASD患儿部分心电图指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和旭梅,成革胜,谢学刚,等. 国产40mm以上封堵器介入治疗成人巨大房间隔缺损的心脏结构的变化[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35(6):566-568.
[2] 梁永梅,金梅,王霄芳,等. 经导管介入治疗多发孔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J]. 心肺血管病杂志,2020,39(7):786-789.
[3] 徐吉,江尕学,刘天蕊,等. 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合并房间隔瘤介入封堵治疗临床经验[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1,29(6):32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