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转化思想解高考数学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1

 巧用转化思想解高考数学题

韦娅妮

广西省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初级中学 广西省柳州市 545402

摘要: 转化思想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的数学思想巧用转化思想的培养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之一,是高考考察的一个重点,因此巧用转化思想解高考数学题应该得到重视,提高解题的效率与准确率。本文将通过巧用转化思想解高考数学题来研究,“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生疏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难问题转化为易问题、代换的思想方法、观察并挖掘题目隐含条件。转化思想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与准确率,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  转化思想;高考数学题;巧用方法 

1.引言

何为数学转化思想,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明确指出:数学转化思想是“把问题元素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能力”,它可以从文字描述向图形转化,或从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等。 本文从教材背景、实际生活、新课程改革背景等多角度进行研究,而前人是从单一的背景进行研究。本文不足之处:1.查阅资料有限。 2.对题目的分析不够全面。本文从“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生疏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难问题转化为易问题、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代换的思想方法、观察并挖掘题目隐含条件进行研究。在高考中,巧妙地使用转化思想解题,提高解题的效率与准确率,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具有研究的实际意义。

  1. 巧用转化思想解高考数学题

2.1的相互转化

数形结合思想简而言之就是把数学中的“数”和数学中的“形”结合起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解决以下问题:①集合问题②函数问题③方程与不等式的问题④三角函数问题⑤线性规划问题⑥数列问题⑦解析几何问题⑧立体几何问题。

例1(2012重庆高考理2)不等式的解集为(    )

       

解:将分式不等式化为整式不等式得

解得

使用穿针引线法将“数”转化为“形”得:

 

                      图1

由图形可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故答案选

点评: ①具体步骤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依次穿根、奇穿偶不穿,奇是指某一个根为奇数个时,偶是指某一个根为偶数时。在数轴上方的部分大于0,在数轴下方的部分小于0。

②类似的题目:(2010全国理5)不等式的解集为(    )

         

      

解题的基本思路:明确题中所给条件和所求的目标,分析已给出的条件和所求目标的特点和性质,理解条件或目标在图形中的重要几何意义,用已学过的知识正确的将题中用到的图形用代数式表达出来,再根据条件和结论的联系,利用相应的公式或定理等。

例2(2012江苏高考理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圆的方程为,若直线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与圆C有公共点,则k的最大值是____。

解:依题意化为标准方程为:

得到该圆的圆心为半径为1.

在直角坐标系作图如下:

         

         

        

                

   “形”变“数”

1为半径的圆与圆C有公共点

只要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解得的最大值是

点评:①由圆心在直线上,则可以设圆心为,已知圆的半径为1,可得此圆的方程为与圆C的方程有交点,就可以联立组成方程组,根据求出的取值。

 ②类似的题目:(2012天津高考理14)已知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恰有两个交点,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____。

例3(2011年全国理5)已知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轴的正半轴重合,始边在直线上,则(    )

                             

解:根据题意画图

“数”转化为“形”

直接根据题意作图,在直线上取特殊点(1,2)构造直角三角形.

                 

              

                       图3

   “形”变“数”

代入值得

故答案选 点评:如果用代数方法解题,根据条件可以求出,根据隐条件求出,根据求出。用此方法计算比较繁琐,做题效率低。

数学题目成千上万,不可能全部做遍,但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掌握它们的解法,就拥有了会解大量数学题的能力。解题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创造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关键是能否细心观察,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将生疏问题转化熟悉问题。

【参考文献】

[1]汤服成.中学数学解题思想方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189.

[2]叶立军.初等数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5-65.

[3]华建忠.巧用转化思想妙解数学问题[J].中学数学,2012,(10):80.

第 1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