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水利建设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水利建设探讨

王发力 ,刘慧如

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影响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高质量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支持,促进生态文明质量提升;挖掘新时代黄河文化价值与创新等方面,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根据黄河流城. 上中下游生态保护的主导功能构建水土保持目标评价体系,上游提质增效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保护,中游兼顾水资源紧缺态势推行早作梯田,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布局要科学论证、精准建设。对黄河流域水利设施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围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提出新时代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水利建设的建议。在保障黄河生态环境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可以推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黄河流城;生态水利,建设

1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现状

1.1水少沙多

水少沙多是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由于黄河水和沙来源途径不同,长期的土壤侵蚀造成泥沙长期淤积在河床中,致使河床高度提升,泄洪能力随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限范围内控制了沟底下切,但沟头前进和沟坡重力侵蚀仍很严重,发生高含沙洪水的潜在风险极大。

1.2水污染严峻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黄河含沙量高,河水变得混浊,来水量少是导致黄河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废污水排放量增大,而污染治理滞后,加之农业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持续增加,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水体稀释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引发流域水质变差。现行的水土保持建设管理制度,没有占压土地补偿资金,项目用地难以落实,水土保持项目占用地与群众要求补偿的社会矛盾日渐凸显。

1.3地下水量急剧下降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km,流域总面积约75万km2,流域人口约9800万人。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80亿m3。根据地下水所赋存的含水层性质可分为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等,黄河流域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淡水补给约400亿m3/a,微咸水补给约50亿m3/a。,在引用地表水时,对地下水的开采力度不断增强。部分区域由于过度开采,导致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储备量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了供水区浅层情况,严重破坏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

2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2.1构建切实可行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美丽中国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在党的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支持下,编制综合规划和专项水生态修复规划,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水生态环境,改善水污染,创设便于生物群落生长的环境,对于区域水生态环境工作实际落实意义深远。

2.2持续强化陕西黄河流域水生态保障能力

构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合理有效的技术方法支持下,充分契合黄河流域实际情况,评估黄河流域水环境,为黄河流域水生态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提供坚实保障。另外,应提升纳污红线管理力度,基于水质达标考核体系制度基础上,全面贯彻相关政策制度,定期组织黄河流域区域考核工作,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编制合理的分阶段限排方案。通过联合执法监测与动态监测力度,针对其中不足及时发现和解决,对于保护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意义深远。

2.3林草植被建设与长期维护需高度关注水资源承载力

该区域降水量少,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近20年来,大规模林草植被建设使林草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但随着林木进入成林阶段,其需水量和耗水量大增,在缺水且干旱频发的地区,耗水量大的林木正常生长极难维持,人工林草植被特别是大面积乔木林存在退化、萎缩风险。亟须从水资源的承载力角度,研究适应水资源条件的林分结构、植被群落发展方向和途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的林草植被建设,也要继续总结经验,坚持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乔则乔,宜封则封。推广径流林业的理念与实践经验,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

2.4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科学布局与精准建设

淤地坝科学 合理布局研究。根据近年来中游地区降水、泥沙植被、水土流失状况的新变化,中游多沙粗沙区各支流.中小河流均应做流域性的淤地坝总体规划,从拦沙放清(水)总成效,拦沙调水统筹、投入.与产出等方面,进行科学计算、论证、研讨,作为今后淤地坝建设的总体控制依据,而不能由地方个性化申请、自主化建设。

2.5 构建上中下游以主导功能为主的水土保持目标评价体系

黄河上游的三江源、祁连山-黑河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甘南黄河上游等地区的主导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流失防治的考评指标应该是通过预防和治理措施,保护、涵养了多少水资源量,河流水系中的泥沙是否持续减少。

2.6实施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

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按照水土保持监管强手段的总要求,从水土保持管理与支撑角度建立严格、高效的监测、监控,监管体系。全流域全覆盖的监测评估体系根据全流域水土保持建设、管理的新目标新任务,调整、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机构体系与站点网络),为中央及地方政府目标考核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依据。站点的监测内容、辐射范围、基本技术要点等都要细化.特别是减沙效益的监测,应及时、准确、信息化,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协作。技术方法上要全面转向依靠高分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手段,工作方式上创新第三方技术服务,充分依靠专业技术机构和团队,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效率和能力。

3.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水利建设的意义

3.1、在文化层面,具有培根铸魂的本源意义。

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助于黄河文化的保护,使之更好地发挥培根铸魂作用,还有助于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之生生不息、日益昌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力量源泉。

3.2、在政治层面,具有使命宗旨的明示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黄河治理和人民群众生存及发展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长远利益直接联系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黄河流域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做了新的重要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使命宗旨和政治本色。

三、在生态层面,具有安全屏障的优先意义。

黄河流域生态状况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把黄河流域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具有重大国家战略意义,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对政治、经济。社会都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基于黄河流域治理的生态水利PPP项目风险评估[J]. 何楠;张亚琼;李佳音;王军.人民黄河,2021(03)

[2] 整体主义视域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风险及其应对[J]. 邓小云.东岳论丛,2020(10)

[3] 多元侵蚀下黄河(内蒙古段)水生态问题探究与分析[J]. 李超;汪晓华;侯聚峰.北方经济,2019(10)

[4] 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困境与对策[J]. 彭本利;李爱年.中州学刊,2019(09)

[5]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演进——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J]. 郝金连;王利;孙根年;孙凡凯;王东华.中国沙漠,2022(06)

[6]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区域生态与资源平衡思想的谋划[J]. 马军;刘晴靓;张瑛洁;宋丹;罗从伟.城市与环境研究,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