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欣赏到写生——初中“中国画”教学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从欣赏到写生——初中“中国画”教学策略初探

肖雨顺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摘要】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有其独特形式与意境魅力,通过国画的学习能使初中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美术素养,有利于形成全面发展的人。但当下初中国画课堂教学由于课时不够、工具不全、教师不会、兴趣不够等原因并没有落实到位,无法做到人人都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国画。基于这样的客观现状,笔者通过以点带面的兴趣拓展课为入点,探索初中中国画教学模式。实践并总结出由欣赏→临摹→初创→写生的教学流程。旨在通过中国画的教学,不仅让每一位学习者体验中国画的形式语言、艺术手法与构图意境,激发学者珍惜、关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承传民族艺术文化的志向。同时也为广大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国画教学参考。

关键词:国画教学;初中美术;美术教育

针对当下初中中国画教学的窘境,笔者经过教学的初探总结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知识积淀与鉴赏实践是创作的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前期知识的积淀,中国画的学习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获得更好的授课效果,笔者从中国画的历史、形式、内涵象征等方面进行。前期的国画鉴赏课的授课质量意义非凡,中国画鉴赏是学生后期进行国画创作的桥梁,在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在艺术价值观念及审美能力形成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心力。

二、运用临摹体验国画之韵

临摹是学习写意国画的重要手段,也是必经之路,清代的董启运曾经说过:“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可见国画临摹的重要性。愉悦的中国画临摹课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初中生获得到愉悦的体验。“愉悦和积极的体验是每个人都期望获得和享受的,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愉悦和积极的体验,他就会希望重复这一体验,期盼下一次美术学习活动的发生。”[1]通过写意国画的临摹是学生获得学习乐趣和自信心的有效途径。于是,笔者适时引导、组织学生就如何选择范本及如何临摹范本展开教学。

(一)范本的选择

通过前期的课程学习初中生对中国画作品已有一定接触,但缺少理性的分析和明智的选择。初学者在学习中国画时可以选择清代的《芥子园画谱》、《中国美术史》等专业范本教材,或者选取近现代的国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吴冠中、韩美林、黄永玉等大师作品作为临摹的对象,她们的作品相对形象生动、用色有方、简洁有趣,适合接触写意国画不久的学生临摹且效果显著易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临摹需有方

临摹是需要分阶段进行的。考虑到很多学生之前没有国画作画体验,笔者探索了一套适合初学者的临摹途径,让学生明确临摹作画的步骤,强化学生对临摹的认知。

第一阶段:照临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是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从构图到赋色依次进行,并顺势提问:大家知道如何才能完美地再现原作面貌吗?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答案。这一阶段临摹的目的侧重于学生对作品的用笔技法、用线方法、用墨方法等基础性知识的学习。通过临摹练习,多数学生基本都能做到如实再现原作面貌,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对写意国画材料性能的认识与掌握。

第二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照临,此时的学生对于写意国画的材料技法慢慢积淀了大量感性认识,并且自己也积累了一些写意国画的作画经验。笔者应势利导,此时鼓励学生用研究型心态去临摹第二幅作品,研临不同于之前的照临,是要学生深入地研究、仔细思考、推敲作品,试着鼓励学生找到大师作品中让自己着迷的原因,并有取有舍结合自己的绘画特点和审美情意进行练习。

第三阶段:意临

经过简单再现的“照临”初体验和研究性临摹的再体验,为了更好地通过临摹学习写意国画的精髓,学生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体验”,让学生试着去理解作品通过创作语言、艺术风格、构图赋色所营造出来的意境,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像不像”的问题。学生们不但要画出自己的个性化感受,而且能够营造原作没有的意境之美。这种开放式的作业要求,不但释放了学生们的个性,更加提高了学生学习写意国画的主动性。

第四阶段:背临

经过前几个临摹环节,同学们对于写意国画的临摹有了深层次感知,由开始的照临→研临→意临提升到最后的背临,一幅临摹作品在离开学生的可视范围内进行临摹,这种临摹对于学生的要求更高,不但要记住作品的构图还要掌握作品的风格艺术语言。脱离纸本参考直接默写之前所临摹作品。

三、利用照片进行初创

随着摄影技术的问世,新技术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我们可以在室内就能感受到室外大自然的风光。为此许多画家开始利用照片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在中国画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照片进行写生初期的创作。

(一)照片写生的取景之道

画家在创作时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构图问题,画面的主体放置什么位置最合适?画多大?从什么角度画?怎样才能使自己绘制的画面看上去更和谐?

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照片进行“取景构图”训练。可以利用镂空“回”形框和手指“矩”形框来取景。

(二)照片的色彩处理之法

国画注重水墨色的融合,学生在采用照片写生时很容易把也才处理成物象本来的颜色,缺少水墨的效果,在进行写意国画教学时,能否借助墨韵突破画面缺少主色调是照片写生教学的难点。可借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局部去色)或者黑白打印,让学生直观感知墨色的黑白魅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巧呈笔墨

笔墨是写意国画最鲜明的艺术特征,能很好地反映画家创作时的心境、情绪。线条是画面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画面效果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利用photoshop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来模仿笔触,或者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感受照片的明度之美,经过这一训练,学生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促进自己学习进步。

四、实景写生

通过前期的临摹、照片写生练习,学生可以尝试独立完成实景写生创作。我校依山傍水为中国画教学写生提供了师法自然的场地。笔者将教学写生创作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校园取景

走出教室来到户外,学生满脸都是兴奋。面对日常熟悉的景色感到新鲜和好奇,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场景,“找一找校园里哪些景色适合写生”,利用之前的“回”形与“矩”形取景之法激发学生探究取景的欲望,使学生们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发现景色之美,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环节二:原地画景

选取好自己想画的景色后,可以运用之前所学的临摹技法和初期写生技巧尝试进行现场写生,笔者不加干预,更多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原地创作,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环节三:自我评景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美术教学中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2]对于自己所画景色内容与心得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结语

纵观古今,任何教学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都面临着各自的优缺点,没有恒古不变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永恒的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固法,教与学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承传着自己的基因密码。正如,中国画无定法,特别是中小学中国画教学,更不能束缚学生的天性,经过“欣赏→临摹→照片→写生”这一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更多追求学生自身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这样学生不仅习得了绘画技艺,更能获得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1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