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诊断中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诊断中的效果

胡习娇

广州美年大健康 中医 510000

摘要目的 探究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诊断中,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医证型,分为筋脉瘀滞组,湿注骨节组,痰瘀交阻组,每组各60例患者,选择同时期的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常规组,分别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患者进行扫描,对比两组受检人员的检验结果。结果筋脉瘀滞组,湿注骨节组,痰瘀交阻组患者患膝温度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可见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诊断中,红外成像技术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对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帮助,值得推广。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技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

骨性关节炎不仅是老年人发病率高的慢性病,还可能导致成年人关节功能的丧失、致残是主要原因,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医药辨证治疗有并发症少、疼痛轻等特点,患者容易接受,疗效确切的优势,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是,由于中医自身的特色,作出证型诊断,主要是主观判定[1]。为了探讨中医证型诊断的客观,可视依据,作者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和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之间进行相关研究,以期探索其在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指导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医证型,分为筋脉瘀滞组,湿注骨节组,痰瘀交阻组,每组各60例患者,常规组60例。常规组最大70岁,最小50岁,平均(61.11±4.02)岁,男女患者比例为35:25;筋脉瘀滞组最大71岁,最小51岁,平均(61.19±4.11)岁,男女患者比例为36:24。湿注骨节组最大70岁,最小50岁,平均(60.50±4.24)岁,男女患者比例为37:23。痰瘀交阻组最大71岁,最小49岁,平均(60.57±4.62)岁,男女患者比例为38:22.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红外热成像检查方法:受检者都用PFK-800医用红外热像仪扫描,扫描范围以膝关节的前侧面,胫侧面和腓侧面为主。前侧矩形,位于髌骨下极,胫侧和腓侧矩形取髌骨下极和膝后部之间水平连线中点,尺寸都是1.0厘米×0.3厘米,长轴与纵轴平行。用计算机直读矩形中的平均温度,也就是每侧膝部的温度。

1.3观察指标

将性关节炎患者患膝前侧,胫侧、腓侧温度与常规组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治疗相关指标使用±s表示,行t值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筋脉瘀滞组、痰瘀交阻组以及湿注骨节组患者患细菌病毒与常规组体检人员健膝温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健康者健膝与患者患膝温度比较(n,±s)

测量位置

n

常规组

筋脉瘀滞组

t

P

前侧

60

20.63±0.46

22.03±0.71

12.819

0.000

胫侧

60

21.14±0.37

22.78±0.57

18.694

0.000

腓侧

60

21.31±0.35

22.57±0.46

16.885

0.000

痰瘀交阻组

t

P

湿注骨节组

t

P

21.97±0.63

13.306

0.000

21.65±0.69

9.527

0.000

22.28±0.37

16.876

0.000

22.56±0.46

18.632

0.000

22.56±0.31

20.709

0.000

22.40±0.33

17.552

0.000

3讨论

骨性关节炎属于退行性关节病的范畴,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伴有活动受限。文献记载,我国50岁以上的人,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率约在1/2以上,60岁以上发病率为25%,其中15%症状明显。目前,骨性关节炎在临床上主要采用X线或者CT放射学影像来发现关节处结构病变[2]。但上述结构病变多在骨性关节中晚期出现,许多患者由于诊断时期晚,常贻误治疗最佳时期。所以,寻找高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始终是困扰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一个重要难题[3]

中医学认为其病以肝、脾、肾亏虚及风、寒为主,与湿、瘀相关。关节部分气滞血瘀,经络痹阻的不畅通是主要的病机。中医新药的临床研究指导方针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划分为三型,即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脾肾两虚湿注骨节型,肝肾亏虚痰瘀交阻型。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种具有生理功能的影像技术,它是利用组织体表热分布特征,对有关部位的组织生理健康状况问以评价。同时,这项技术也能反映机体组织的代谢情况、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状态发生改变呀。目前,很少有对中医证型和红外热成像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行规范化研究。这一结果表明,正常膝关节的三侧温度在前一侧最低,病因可能为前侧存在髌骨和胫骨结节的骨性突起,软组织比较少见,且胫侧及腓侧离血管较近,受此影响很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热像图显示温度升高图,中心位于膝关节,温度比健康膝高0.3~1.5摄氏度;局地热辐射气温较高,区域增大,热区显着增加,四周忽冷忽热。温度升高不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伴疼痛和肿胀、畸形及关节间隙狭窄的患者膝部温度上升更为显着。

健康人经红外热成像测得,双膝温差并不显着。从而可区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的区别。同时提示红外热成像图与临床症状相结合,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有效的诊断。当前,临床研究又一次证实红外热成像是一种完全无创和非接触功能影像,用以发现膝关节前期异常表现是可行的[4]

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临床医学领域以来,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几年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疼痛评估的许多方面得到了运用,本技术属于功能性影像技术领域,体温是评估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重要指标,这一技术能根据机体体表温度的变化,清楚地反映出机体组织代谢情况、神经功能及血液循环所出现的变化。出现异常者,其热辐射差于正常,精确测量人体温度分布变化。可据以判断病变所在及大小,对疾病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5]。红外热成像技术与B超,CT等技术有所不同、MRI和其他结构性影像技术,它是动态的。尽管这种技术是高度敏感的、具有高特异度等优点,但是缺少准确解剖定位能力。但是,我们认为,与病变区域温度相结合,可以对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进行有效的早期诊断,以期对疾病发生机制和其精确诊断的研究提供较有意义的借鉴。同时,对中医辨证施治及疗效评价也提供了客观依据[6]

这一结果表明:筋脉瘀滞证,痰瘀交阻、湿注骨节证,与健康人患膝温度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和红外热成像技术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可视之证型诊断判断,它比仅依靠自觉症状更为客观,更具实用价值,可用来协助中医证型的诊断。

总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的诊断,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患者,患者的患膝温度将有显著的不同,在患者早期诊断中有很大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姜赞英,范惠霞,樊志丽.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隔药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CS846、S100A8/A9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2,41(3):258-263.

[2]宋奕,方梅,钱斌,蒋鑫超,钱建学,樊碧发.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估细银质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27(9):708-710.

[3]伍利兵,陈朝方,林国生,易志伟,陈剑峰,吴飞龙.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现状[J].品牌与标准化,2021,(4):97-100.

[4]蔺伟,刘晓佳,周玉梅,罗廖君,郑晖,赵凌,杨春霞,常小荣,冀来喜,王瑞辉,崔瑾,梁繁荣.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体表温度规律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5):1484-1489.

[5]杨瑞宇,李鹏,王玮玉,范平,吴晶金.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效果评价研究[J].红外,2021,42(6):45-48.

[6]闫森梅.针刺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