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文摘旨在探索“党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通过发挥农村基层党建的引领保障作用,激发乡村内生动力,通过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本文结合山区农业县宁化的实际,通过梳理宁化乡村发展现状、分析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同时借鉴其他山区乡村产业发展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对如何促进山区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希望能对类似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抓党建乡村振兴探索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来三明考察时所指出的,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但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2]。
近年来,宁化县充分发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整合各乡镇的红色资源,将红色遗址与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现场教学点,建设长征出发纪念馆、长征公园等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培训,推动党员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党建+”工作内涵,实现党建引领、项目带动、产业兴村,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一、宁化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宁化县地域广阔,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县,森林覆盖率达78.9%,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客家文化悠久,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苏区,长征出发地之一,更是福建三大林区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过程中,宁化县开展组织建设互助,深化“三联六建”机制,形成“百个支部联建,千名党员连心”,实行“党员联学、活动联办、服务联抓”,党建引领聚合力,党员群众互动,引导1092名机关党员与1352名农村党员、群众结对子,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党群连心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持续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注重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实施“红色领航 ‘链’聚民心”工程[3],将产业链打造成群众的“增收链”“致富链”,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按“性质相同、行业接近、产业互补”的原则,以“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整合产业链下游资源,先后成立9个特色产业党支部,如竹笋、茶油、客家小吃、河龙贡米等党支部,吸纳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26家社员300余名,形成了富民产业“集群”。例如,安乐镇利用辖区8万多亩竹山资源,成立金鑫笋竹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县域产业链党支部,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产值突破2亿元,成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安乐镇笋竹产业的发展,成为宁化探索支部建在产业链的一个缩影。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全县河龙贡米优质稻亩增收 300 至 500 元,新增客家小吃生态食材种植、养殖、加工三大基地 600 亩,4 家龙头企业年增收 180 余万元以上。
二、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宁化乡村产业发展受制于村庄较为分散、村庄数量众多、交通不便捷、自然环境较为恶劣、脱贫成果不够稳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乡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1.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动力较弱
村级党组织是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但是不可否认,一些村级党组织还比较薄弱,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党建主责主业意识不强;二是组织生活会制度落实不到位;三是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方法不多;四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有所弱化;五是阵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使得有的村两委组织不健全、有的软弱涣散、有的团结协作较差,缺乏决策能力和有效执行力。
2、产业融合较为局限、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
在宁化乡村产业发展中,乡村第一产业延伸不够充分,基本还是以最初供应原料为主,还未真正建立完善的全产业链,乡村第二产业前后延伸不到位,农产品精深加工严重不足,附产品综合利用程度低。乡村第三产业发展仍然不够成熟,产业融合的层次也不高。大部分乡镇引进及招商的相关企业与当地农户不匹配,原本为了共同致富,在实际经营中,一些企业入驻后,打着共同致富旗号过度开发农村现有资源,甚至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不断榨取农村农户各项权益。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企业对农户和其他本地经营主体没能起到好的带动作用,甚至挤占了本该由农户享受的农业农村激励性扶持等惠农政策,农户基本处于被动地位。
3、基础设施规划和引才政策不够完善
囿于各地项目政策和财政能力的局限,很多项目政策倾向于试点示范地区,农村山区由于交通、通讯、仓储物流、信息综合性服务平台等设施投资大、效益回收慢,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薄弱。同时,大部分农村山区道路交通、国网电网、通讯基站等建设随意性较强,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等皆缺乏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
。一些地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专技人才、年轻创客等政策还不够完善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也较为滞后,不适应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这都是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和缺乏、技术水平落后的原因。
三、党建引领保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建设农业强县,宁化通过“党建+产业发展”模式,持续深化“跨村联建”,以“三链建设”为纽带,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1.组织引领,支部建在产业链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支部为引领,建立与村党组织有效对接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实现关联产业从孤立分散走向联动链接。按照“性质相同、行业接近、产业互补”的原则,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凝聚河龙贡米“三品一标”基地、河龙贡米院士站等实施主体,串联油茶产业协会和油茶专业合作社,整合客家小吃下游产业链资源,着力打造客家小吃、河龙贡米、笋竹、油茶等富民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八大珍”“八大鲜”“八大干”等特色产品。对于从事同类产业党员人数多、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成立产业链党总支,把党的组织体系全域联通、全链贯通,集中力量扶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2. 活动联办,党员聚在产业链
鼓励产业链党支部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与技术研讨、技能培训等同步开展,把“三会一课”开到了田间地头,让党建活动串在产业链。发挥党组织动员群众、集聚人才优势,推动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等难题。把培训办在产业链,采取“党员+致富能手联系帮带种(养)植户”的“2+N”模式[4],组织开展“共产党员经营户”示范带动活动和党员致富能手结对帮带活动,引导党员认领党员示范岗,在种植、培训、管理、配送、销售等环节主动作为,让党员和致富能手在合作社中发挥着传、帮、带作用。通过党员聚在产业链突出党建引领,引导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三农”人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实现党员在产业链上发展培养,把实用人才集聚在产业链上。
3. 产业增效,群众富在产业链
强化利益联结,建立和完善“企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一套较为完备的利益共同体和组织架构,探索农民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的方式,实现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共同分配的共同致富道路,为村民村财增收。以产业链党支部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引领、党社联建等方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让村民富在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多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建设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5],力争建成一批融合发展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经常性开展党建交流、企业团建等合作活动,帮助产业链企业打通市场、推介产品、拓宽销路,实现党的建设和企业发展齐头并进。通过“支部+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零散种植转变为规模格局。
4.人才支撑,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当前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技术运用到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强化农业现代化和装备支撑,加快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特别是小型农机在山区的普及运用,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在各类高校开设乡村产业发展、乡村规划、新农村住宅设计、现代观光农业等相关专业和必选修课程,培养一批懂农村、爱农业的人才队伍,扶持一批符合乡村需求与实际的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打通农村引才渠道,鼓励和支持各类院校、机构、党政机关等技术人才以培训、技术支持、科技特派员等形式走进农村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加大力度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鼓励大学生返乡通过“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选拔村两委等渠道充实农村人才资源队伍,不断提升农村农民整体素质和从业人员水平。对培养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给予信贷发放、土地使用、资金补助等资源要素的支持,为农村实用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6]。
5.强化治理,推进乡村乡风文明
加强农村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乡村治安乱点整治行动和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水平,不断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断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备设施、运营和管控机制等,将生态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以保水源、生态、社会效益并举,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参与,营造全方位、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治理氛围。同时,统筹乡村宜居建设与环境整治,加强对辖区内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古村落进行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7]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类载体,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尚。推行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传承传播优良家训等,切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达到共建共治共享
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2] 本刊编辑部.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J].乡村振兴,2022(01):8-13.
[3] 黄庆斌. 在“链上”,群众稳稳致富[N]. 中国组织人事报,2022-04-26(003).DOI:10.28127/n.cnki.ncrsb.2022.001231.
[4]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J].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2022(20):3-26.
[5] 韩雨格,刘思宇. 踔厉奋发铸辉煌(农投篇)[N]. 兴安日报,2022-11-14(008).
[6] 贺海波.论新时代县乡村治理的责任共同体[J].社会主义研究,2021(06):108-116.
[7] 张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J].旗帜,2021(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