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机”为“生机”: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化“危机”为“生机”: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探究

蒲永琴

石棉县七一中学

摘要:自伤性行为属于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病理行为,其特征为:直接损害了自已的身体健康、在个体意识层面有清晰的意识、不被社会所认可、并无明显的轻生趋向、会导致中度、轻度身心损害。尽管自伤并不仅仅因为轻生,但是由于病患轻生的危险性要远超过普通人轻生概率,因此病患发生危机的概率也很高。

关键词:初中生;自伤行为;心理干预

引言:

近年来,中学生自伤事件的比率持续增高,特别是初中学生,自伤情况逐渐增多。所以,班主任要注意学生自伤行为的严重性,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科任老师要及时和学生做好互动和交流,协助班主任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生理状况,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合理的去疏导孩子的情绪。

一、学生自伤现状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成绩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部分父母对教育的认知越来越极端化。再加上初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时期,家庭教育难度增加,有一部分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学生的教育,动辄辱骂,对初中学生精神、行为成长非常不好,让学生逐步养成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观念。同时,有关学者指出,家庭教育状况也和学生自伤行为关系很大。在父母离婚的前提下,可能会导致父母角色缺位,造成对孩子监护、管束不到位,很多初中生的自伤行为是独自一人时发生,所以容易出现延迟发现,以至于造成严重后果。

(二)校园环境因素

当前一些学校的实际情况反应出来,管理人员对学生自伤行为认识欠缺,出现安全防范能力不足现象。因为这样那样的外在因素,学校班额比较大,单靠班主任一个人是无法关注所有学生的,难免会有对学生心理问题关注度不够的时候。另外,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原因,中小学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学科学习,很多学校没有专职心理老师,近两年才陆续有了一些兼职心理老师,但是都忙于上级下达的成绩任务,而忽于心理方面的关注,多数由班主任在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基本没有进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任务,学生也不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造成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专业知识比较欠缺,不能形成合理的学生心理认知。

(三)社会环境因素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近年来,有关学生自伤的新闻传播迅速。一些媒体报道的文章过分细化自伤内容,加之初中学生并不具备正确的辨别意识和自控意识,在缺乏正确思维引导的前提下,当心理受挫时更易产生跟风效仿现象,采取过激方式进行情感宣泄。另外,初中学生尚处在青春期,自我安全意识相对不足,个性敏感多疑,深受社会的冲击,容易产生道德观歪曲现象,造成自伤事件时有发生。

二、心理干预的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加强教育预防

1.普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常识

首先,学校层面上要加强教育与宣传。譬如,可以在校园内张贴有关心理健康以及预防知识的相关宣传,引导教师与学生学会识别和处理同学之间的自我伤害行为;也可以以榜样的形式来进行宣传,引导学生心里有阳光,面向着阳光成长,从而产生向榜样靠拢的积极心态。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工作

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工作,要设置专职或兼职心理老师,并设置心理培训项目。有条件的要在学校内设有咨询室,首先要指导学生懂得应对困境和挫败,懂得控制和疏导不良情绪,懂得在与他人交往、学业困难和家庭问题之间的良好人际交往的受挫技巧。同时,指导学生具有积极阳光的健康心理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挫力,才能真正有效应对人生和学业上的困境与挫折。

3.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

学校也可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通过谈话、访问、网络咨询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了寻求帮助的渠道,从而全面及时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并根据学生心理状态的不同程度,进行相对应的心理干预。轻度自伤行为可以进行适当的有氧锻炼,从而缓解情绪紧张和刺激内啡肽的分泌,从而降低自伤行为的频率。对于中度自伤行为则需进行心理治疗,而临床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自伤行为的治疗前后状况以及目标行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调节和改善这些行为。

(二)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关系大于教育,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模式更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1.家长积极学习,做好亲子陪伴与交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保障条件,可以降低学生自伤行为的出现。在生活中,家长要准确抓住学生的情感需要,予以积极合理的回应,让学生体验到被关心、被关爱。家长要采用民主的教育方法,提高亲子依恋的品质。亲子依恋品质好的学生和家长会进行更多的积极交流,反过来可以提高学生培养的能力,帮助学生选择更加主动的培养方法,形成良性循环。

2.家长做好榜样示范,并适时引导学生。学生会在成长中有心或无心地效仿家长的行动,因此,家庭教育要以正确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约束自身的行动。同时老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灵动态,针对学生所遇到的内化现象予以正确的指导,并针对学生所体现起来的外化问题及时纠正。

3.父母应在充分尊重和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石上,适度地监督学生,以防止自伤现象的出现。父母对于学生的网络时间和内容予以有效控制,诱导其观看对身心健康有利、积极向上正向的信息内容,并尽量避免与学生直接接触、加入自伤人群,以减小自伤行为的诱发因素。

(三)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1、目前,有很多地方成立了专业的心理健康组织,并开设了自伤事件干预热线,为曾出现过自伤现象、有自伤性行为趋向的学生以及家长提供帮助。

2.全面净化校园氛围。互联网上大部分针对自伤行为的文章和视频内容太详实,部分同学会下意识的效仿。多数曾有过自伤行为的学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往往就会在网络上寻求新同伴,又或者成为了自伤人群,这样将大大增加了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风险。为此,我国各级网信、电信、公安部门、新闻出版、教育部门、市场监管等行政部门应形成联合工作机构,分类整治网络上和社区平台出现的与自伤行为相关的社会敏感性事件,以达到净化青少年互联网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初中学生的自伤行为,从学生自身层面,初中学生首先要有良好的健康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的情绪能做到合理的疏导,若出现不良情绪,要学会正确应对。在父母层面,应明确合理教育途径,重视学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在教师层面,要完善心理教育课堂设计,重视父母课堂互动机制。在社会方面,要把握良好舆论导向,整合相关教育资源,为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护。

参考文献:

[1]胡旺.江西省初中生与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20,46(02):305-309,331.

[2]陈小龙.中学生校园被欺凌行为、情绪行为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9(0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