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成了城市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做好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建设可以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从市政工程这一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入手,针对市政工程中的给排水基础设施展开研究,分析其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其问题提出具体的增量优化建议,以期为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排水;增量优化
引言:市政工程施工一直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畅通的城市交通网络以及安全平稳的城市道路建设都是市政工程施工的结果,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市政给排水施工最重要的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施工企业以及研究学者的关注,如何提高施工效益是企业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研究学者展开诸多研究,对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的增量优化研究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根据本文对当前研究结果的梳理与总结发现,研究人员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微观的、具体的施工技术的进步与革新上,却普遍缺少更为宏观的,更为全面的研究视角。基于此,本文针对市政工程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措施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与分析是极为必要的。
一、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的增量优化研究,是建立在具体的问题的基础上的,只有明确把握给排水基础设施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增量优化措施,以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而如果缺乏明确的研究问题,增量优化研究就会缺少目标与方向,进而导致研究偏离正确轨道,失去实际意义与研究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具体而言,当前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具备一定共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贴合实际。该问题是当前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最普遍的也是影响最大的问题,很多城市在设计市政给排水工程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未来发展,其往往会采取更大范围的管网设计以及更先进的施工技术,甚至有些城市管理部门已经考虑到未来几十年的给排水需求,但问题是其忽略了该地区当前的需求,很多迫切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没有被放在首要位置,而未来的适应性问题却得到广泛关注,这就导致该地区城市给排水系统在短时间难以发挥最大效能[1]。除此之外,规模过大的城市给排水系统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维持和维护,但事实是大部分城市都不会长期维持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维护队伍,这就导致其给排水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基础设施设计及建设不贴合实际,无法有效解决现实存在的具体问题。
第二,给排水基础设施存在老化问题。很多城市都存在给排水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基础设施投入使用的时间过长、日常维护不上心、地理位置及气候因素影响、自然环境侵蚀等等,可以说老化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随着基础设施的老化,部分输水管道就会出现泄露、污染等问题,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在进行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的优化建设中,应将提高水质安全、保障城市供水连续性、减少内涝、杜绝黑臭作为核心目标。针对该目标,本文进一步开展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
二、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措施
(一)给排水基础设施工程措施
第一,对管线加以优化。管线是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给水管道还是排水管道,都是管线网络的一部分,因此对管线加以优化是极为必要的。更具体地说,应当选择能够承担更强降水径流量的管道,并适当增加雨水箅子在内涝区域当中的分布,以此使收集径流水资源的工作分开,从而弱化低洼地势所在区域的积水程度,提升市政给排水整体采集雨水的能力。
第二,对泵加以优化。水泵是给排水系统中的另一基础设施,其可以完成抽水工作,将一个区域的水输入管网系统中,以完成水资源的运输与转移,进而实现给排水系统运行目标。因此水泵的效能能否达到给排水系统运行需求是影响给排水系统运行效率与运行成效的关键。具体来说,针对当地给排水需求,可以适当增加以下泵的数量,以保证积水完全淹没内涝地区时抽水泵可以顺利完成抽水任务[2]。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部分区域的排水泵替换为潜水泵,以此提升泵站排水的能力。
第三,建设蓄水池。建设蓄水池可以达到错峰排水的效果,当降水量过大时,就可以启用蓄水池,在内涝严重的地区,先将一部分集中在蓄水池中,以降低排水系统的压力,在雨停之后,再将蓄水池中的水资源排入给排水系统中,以完成对积水的处理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建设蓄水池,要对该地区进行合理考量,确定该地区具有建设空间,并深入勘察该地区的地质地势,从而确定是在地上或是地下建设蓄水池。除此之外,建设蓄水池还可以提高水资源的二次利用率,从而提高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的环保价值。
(二)给排水基础设施非工程措施
第一,加强人员培训。施工人员是市政工程给排水基础设施施工的主体,施工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会对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提高基础设施施工技术应用水平,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首先,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市政工程给排水基础设施施工所雇佣的施工人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大部分企业不会长期维持一支基础设施施工队伍,而是会在承接基础设施施工项目后,再雇佣大批基层施工人员,为保证新雇佣的施工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素养,施工企业就需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围绕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施工技术、施工流程、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等核心内容展开专业技能培训,并围绕培训内容设置相应的培训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结果为基层工作人员发放岗位资格证书,员工只有持有该证书才能走上基础设施施工岗位,其可以保证每一个上岗员工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满足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施工需要[3]。其次,施工企业还需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虽然基层施工人员是由施工企业新近招聘的,但施工企业大多会长期维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这些技术人员的数量有限,但却对整个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施工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施工开始前,企业要组织这些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围绕当前施工环节中使用到的施工技术、使用设备以及会遇到的技术难题展开讲解,为基层员工进行技术交底,以使其可以更好地掌握基础设施施工技术,保证给排水基础设施施工成效。
第二,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虽然施工技术中明确规定了各类施工设备与施工材料的使用规则,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仍存在施工人员违规操作的现象,很多施工人员为减少自身工作负担,往往会偷偷缩减施工步骤,违背施工技术应用规定,这不仅会影响基础设施施工质量,更会给施工人员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因此,企业必须做好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以及对施工成果的质量检验工作。首先,针对施工过程的管理,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采用定期巡检和不定期抽查相配合的监管模式,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流程进行有效监管,同时还应设置合理的奖惩措施,对多次违反相关规定的员工加以惩处,而对严格遵守相关的员工也要不吝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自觉遵守施工技术管理规范。其次,针对施工成果的检验,施工企业要建立一支自己的专业化检验队伍,同时要开展实时化、动态化的质量检验工作,在每一个施工环节结束后,都要对施工成果进行质量检验,要摒弃原有的只在竣工结算阶段进行检验的陈旧模式,这不仅可以提高检验成效,更可以及早发现质量问题,从而避免大面积返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
第三,关注天气变化。关注天气变化也是基础设施增量优化必须关注到的一个核心要点,这是因为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与传统建筑施工相比有一定特殊性,给排水基础设施都需要长期接触水资源,而当冬季来临时,天气出现变化,昼夜温差巨大,管线中的水资源很可能出现冻结现象,进而影响各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除此之外,土壤内的水分子会在外界温度的影响下由液态水凝结为固态的冰,其体积的膨胀会带动道路里侧不断膨胀,进而增大道路以及下方管网nag所需要承担的压力,因此,在进行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工作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天气因素,针对该地区温度变化规律进行综合考察,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与相关设备,以保证其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可以发挥系统效能。
(三)城市内涝区域给排水基础设施改造
对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增量优化,往往不是建设新的给排水系统,而更多地是对给排水基础设施的改造与优化。因此对基础设施的改造措施研究同样是增量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对城市内涝区给排水基础设施的改造,需要结合等高线数据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要对内涝区域进行等高线提取,从而找到地势低洼的区域。老旧的给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很容易出现老化问题,或是无法适应当前给排水需求的问题[4]。针对这一问题,施工团队可以在道路两旁设置雨水箱,这是因为当降雨量过大时,超出老旧给排水处理量的雨水就会流向四周,而地势低洼的地区的道路两旁无疑是易涝点,在这里设置雨水箱可以很好地收集这些雨水,从而避免出现内涝问题。
结论:综上所述,当前城市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系统脱离实际需求以及基础设施老旧等两点具体问题,其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给排水效能,是造成城市内涝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实现绿色环保城市建设,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加以研究,并从工程、非工程以及改造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基础设施增量优化成效,建设更为高效的城市给排水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婉力.市政给排水设施工程质量管理中技术测量问题以及对策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12):93-94.
[2]宁芳仪,丁淑艳.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住宅与房地产,2018(03):80-81.
[3]蔡剑昆.医疗建筑中反射医学基础设施给排水设计解析[J].河南建材,2019(06):270-272.DOI:10.16053/j.cnki.hnjc.2019.06.165.
[4]胡筱瑗,欧洋阳,白欣茹.编制城市环城新区给排水基础设施申请报告的体会和建议[J].天津科技,2015,42(07):68-70+73.DOI:10.14099/j.cnki.tjkj.2015.0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