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农村学生学业困难成因监测及成效评价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双减”后农村学生学业困难成因监测及成效评价的对策研究

杜苗苗

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中心小学  130300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在有效解决了学生身心和课业压力的同时,使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在“表面繁荣”的背景下,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对农村小学来说,在缺少时间上的保障后,教育资源有限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再加上家庭成长环境,教育理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大量的“学困生”。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当前教育领域“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学生在各科学习包括美术等科目学习上学业困难的形成原因及其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农村学生;学业困难;成因;对策

引言:

“双减”政策的出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但对农村小学来说,在缺少了教育时间上的保障之后,其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等教育缺陷开始显现出来,与此同时,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小学生由于其对待学科教学态度的不同、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等问题,使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照顾到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而这也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发生,而想要做到素质教育与“双减”政策的完美结合,培养一支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就需要教师全面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实施全方位的优化与更新,方能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

一、“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学习困难现象的形成原因

  1. 基于对学生自身原因的分析

(1)对其心理特征的分析

作为一个独立且完整的生命个体,每一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对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其除了文化学习外,对于文化学习以如美术、音乐、舞蹈等所谓的艺术特长教育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因此多数学生并不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优势所在,而部分学生由于其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与其他同学存在明显差距,就使得其出现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给予了自己极低的自我评价,缺少学习上的自信,而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家长关注的都只是文化课的学习成绩,这就使其挫败感越发严重,继而使其出现厌学、弃学等负面心理,造成了其学习上的困难。

(2)对其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分析

自“双减”政策出台后,教学时间和作业在数量上大大减少,出现了大量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和课后作业,而小学生其对学习重要性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且意志并不坚定,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这就使得其无法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且其个体能力相对不足,只能是机械式的记忆教学内容,而不会去深入思考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及如何进行实践运用,知识体系的构建相对零散,在出现困难后一再求助于外力,而“双减”后教育时间的有限使得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其出现的问题,长时间的累加最终使其出现了学习困难的问题。

  1. 基于家庭原因的分析

从农村小学出现学习困难问题的群体构成情况来说,大多数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在课后拥有了更多的时间,但由于这类学生家庭环境特殊,家庭的溺爱和监管力度的缺乏,使其缺少学习上的主动性,容易造成其学习困难问题的发生,成为“学困生”,除此之外,农村家庭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学生在学习时出现问题后,只会一味地责备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而缺少辅导的能力和精力,这些都使得学生容易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从而成为“学困生”。

  1. 基于学校原因的分析

虽然“双减”政策已经出台了相当长的时间,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依旧存在,因此大多数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彻底的落实素质教育,开展针对性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使得部分同学无法追随“大部队”的学习步伐,而其由于虚伪的自尊心作祟,也不愿意求助于教师和同学,这就使得其容易出现学习困难问题,成为所谓的“学困生”。

二、解决农村小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对策

  1. 关爱学生,帮助其重拾学习自信

通过上述原因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得出,学习困难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心理的挫败感和失落感,而教师作为学生校园生活重要的陪伴者,在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的指导下,需要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为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解决便是学生心理慰藉问题,要通过关心其课堂表现,与其共同分析在学习上的优势,及近期出现的困难,给予其足够的鼓励,丰富其情感体验,使其能够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地了解自己,继而重拾学习上的自信。

例如:以教师组织学生以“我眼中的春天”这一主题进行绘画时,不同的学生其思考的角度不同,有的学生会以动物为主旋律,而有的则会以植物或者是其他内容为主,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特想法报以鼓励的态度,通过引导性的教育方法鼓励其发散思维,将自己所思所想真正地表达出来,分享其新颖的想法,并与其共同讨论颜色、线条的搭配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觉到了被尊重和关爱的感觉,其学习态度会更加的积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精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发散,自信心也会更强,学习效果自然有所提升。

  1. 遵循差异性原则,打破定式教育思维

美术作为小学教育阶段构建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重要课程,其更要体现出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明确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教师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等多个角度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更新,而差异性作为学生群体中最为显著的特曾,身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要以这一原则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减轻其因课业造成压力的同时,满足其成长需求,保障其全方位的发展。

例如:以小学美术绘画主题“画汽车”的差异化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在设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在绘画和认知水平,以及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向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能力不足的同学,仅仅要求其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将汽车的外观完整地复刻出来即可, 要保证图画内容的完整性,而对于中等能力的同学则需要要求其体现出汽车的细节,如车把手,雨刷器等,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鼓励其发挥想象,幻想一下未来汽车将会变成什么样,是什么形状,会不会在天上飞等等,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体现了“能力适配”的原则,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课业压力,同时也有效满足了教学需求,降低了学习困难问题的发生概率,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1. 深化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加强教育指导

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不仅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了影响,也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便利的信息交互手段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因而作为教师必须深化信息技术与“双减”政策指导下实践教学活动的结合研究,如利用多媒体设备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将美术教学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辅助其了解和掌握,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带领学生探究美术作品背后的深意。在课后环节,当学生在完成绘画或实践类的美术作业时遇到问题,可以利用微信、钉钉、MSN,邮箱等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这样能够实现教与学的高效率,降低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发生的概率,减轻学生因课业研究带来的压力,从而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结语:

只有有效的问题成因分析才能为后续的解决问题方法探寻提供正确的方向。因而,面对“双减”政策出台后农村小学学生出现的学习困难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做好成因的分析,优化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设计,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宇婷.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0):22.

[2]张建军.论如何对农村小学的学困生进行有效转化[J].学周刊.2019(11):22-23.

[3]李忠文.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探讨[J].新课程.2019(29):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