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多功能翻身枕的临床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新型多功能翻身枕的临床应用研究

范晓敏,周红进,刘苗苗,田文慧,冯家园,卢兴时

六安市中医院 

【摘要】 目的 评估新型多功能翻身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自2021年1月起在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时间超过30天且长期卧床患者100例,以信封法“1:1”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新型多功能翻身枕,对照组使用传统翻身枕;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观察并评估患者压力性损伤情况、2h有效卧位率、治疗期间腿围变化、舒适度等。

【关键词】 多功能翻身枕;长期卧床 ;压力性损伤 ;有效卧床 ;护理

压力性损伤是指位于骨骼隆突处,或医疗及其他器械接触下的皮肤或软组织的局部损伤,其往往经久不愈,进而引发严重的全身感染,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甚至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1]。针对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治疗,除常见的抗炎、清洁创面、营养支持以外,定时翻身是最简单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护士帮助患者翻身时被放置在患者身后,使身体固定在最佳位置,便于完成翻身操作。设计制作了新型多功能翻身枕,能够在辅助翻身的同时,通过给气囊打气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实用新型专利号:ZL 2020 2 2748976.0)该成果已经过多次调整与改进,尝试应用于长期卧床的住院患者,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取自2021年1月起在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时间超过30天,且长期卧床患者共100例。全部入组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纳入标准:(1)因疾病原因需要长期卧床,且伴至少一条下肢肿胀的患者;(2)无法自主更换体位;(3)除皮肤压力性损伤外,未合并其他皮肤疾病;(4)患者本人或委托人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且意识清楚,无沟通障碍,能够配合调查及随访者。排除标准:因病情需要严格限制翻身或医嘱禁止翻身的患者。本研究符合医院人体试验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已获得全部入组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1.2.1干预措施

所有入组患者均给予如下措施:(1)填写评估表,建立翻身计数卡;(2)住院期间每2小时翻身1次,采取平卧位→右侧位→左侧位→平卧位循环翻身,翻身后使用翻身枕护理;(3)使用翻身枕后,每2小时观察并记录患者身体冠状面与床面保持的角度;(4)每日测量1次患者双下肢周径并记录。

1.2.2观察指标及评方法

1.2.2.1 主要观察指标

(1)压力性损伤情况 观察患者压力性损伤情况,并于每次翻身时观察并记录压力性损伤情况及变化,在翻身卡上记录翻身时间及皮肤情况。皮肤完好:受压皮肤轻度潮红,无红、肿、痛或麻木感,解除压力30 min内,皮肤颜色即可恢复正常;压力性损伤:受压皮肤出现红肿、痛或麻木,解除压力30 min内的皮肤颜色不能恢复正常。

(2)2 h有效卧位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第1天使用翻身枕2小时后的体位,有效卧位的判断标准:患者身体冠状面与创面角度≥20°,骶尾部皮肤未受压。

1.2.2.2次要观察指标

(1)翻身枕使用满意度:使用李克特量表对所有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及说明,并嘱其通过“很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在出院当日对翻身枕的舒适度、安全度、接受度、四肢灵活度以及总满意度进行自我评定。

(2)患肢周径及肿胀程度:测量并记录患者双下肢膝上15cm与膝下 10cm的周径,测量时皮肤松紧度适宜,以对皮肤不产生夹挤为度。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频率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入组100例,通过信封法以“1:1”比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60.56±11.22岁,其中脑梗死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脑出血14例,右心衰竭10例,肺血栓栓塞症10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60.58±11.21岁,脑梗死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脑出血15例,右心衰竭9例,肺血栓栓塞症1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应用结果

2.2.1 压力性损伤以及2 h有效卧位率

入组患者中,共16例发生压力性损伤,其中实验组4例,对照组12例。实验组压力性损伤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共83例患者实现2 h有效卧位,其中实验组46例,对照组37例,实验组的2h有效卧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比较2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病率以及2 h有效卧位率[(%)例]

实验组

对照组

χ2

P

压力性损伤

4(8.00)

12(24.00)

4.726

0.029

2 h有效卧位

46(92.00)

37(74.00)

5.741

0.017

2.2.2 翻身枕使用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对新型翻身枕的使用舒适度、安全度、接受度、四肢灵活方面满意度的得分以及总体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2)。

表2 比较2组翻身枕的使用满意度 (χs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舒适度

3.84±0.56

3.24±0.63

5.033

<0.001

安全度

4.51±0.54

3.61±0.68

7.329

<0.001

接受度

4.12±0.45

3.17±0.57

8.555

<0.001

四肢灵活度

3.53±0.57

2.24±0.48

12.241

<0.001

总满意度

4.53±0.69

3.81±0.44

6.221

<0.001

2.2.3 患肢肿胀程度

所有患者中,共4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肢体未发生肿胀,其中实验组25例,对照组15例,实验组无肿胀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1)。

表3 比较2组患肢肿胀程度[n(%)]

实验组

对照组

χ2

P

有肿胀

25(50.00)

35(70.00)

I 度

20(40.00)

15(30.00)

II度

3(6.00)

12(24.00)

Ill度

2(4.00)

8(16.00)

无肿胀

25(50.00)

15(30.00)

4.167

0.041

4讨论

    压力性损伤是长期卧床患者的一项主要并发症,其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和生活质量。翻身枕辅助下按时帮助患者翻身是避免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重要措施。但传统翻身枕的自身容易导致翻身枕从侧面滑脱,无法实现翻身减压效果。文献显示,气垫床、改良翻身枕(R型、宽楔形)仍存在因体重导致下陷和体位固定不足等缺陷。新型多功能翻身枕采用新型多部件软性连接及多种巧思设计,方便临床使用及清洁。其中,三角气囊袋为弹性袋,在气囊充气膨胀时不易撑破。连接布、三角气囊袋和长行侧身垫下端分别设置有魔术贴,可以对三角气囊袋和长行侧身垫的长度及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以上都可以拆卸清洗,减少感染。

结语; 新型多功能翻身枕可降低患者压力性损伤,有效提高卧位率,降低患肢肿胀程度,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安全度、接受度以及四肢灵活度,提高了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顾梦倩,赵燕燕,陈圣枝,等.2019年版国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解读.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1,5(42):497-500.

[2] 卫美文.综合护理对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应用效果分析 [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19(7):1208-1210.

[3] 周燕茹,王丽娜,葛晨希,等.多功能翻身枕的设计及其在Ⅰ期压力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创新,2020,3(27):74-76.

基金项目:市医院基金(No:2021LAB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