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论今,远离骨质疏松—做关爱自己的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谈“骨“论今,远离骨质疏松—做关爱自己的女性

赵志英

北京丰台医院   北京  100070 

一、 为什么女性要更重视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将其定义为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快速攀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64亿(约占总人口的18.7%),65岁以上人口超过1.9亿(约占总人口的 13.5%),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0%,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根据以上流行病学资料估算,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约7000万。

二、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呢?

骨质疏松的发生简单的说就是骨形成与骨吸收呈负平衡,骨重建失衡造成骨量丢失,而导致骨骼的强度和韧性都明显下降。其中雌激素缺乏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当女性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减弱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破骨细胞的数量增加、凋亡减少、寿命延长,导致骨吸收功能增强。尽管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亦有增加,但不足以代偿过度骨吸收,骨重建活跃和失衡致使小梁骨变细或断裂,皮质骨孔隙度增加,导致骨强度下降。同时雌激素减少能降低骨骼对力学刺激的敏感性,使骨骼呈现类似于废用性骨丢失的病理变化,骨的强度降低。最终导致骨质疏松。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骨质疏松与以下因素有关:

图示  描述已自动生成

1.女性的性别特点有关。男性的骨架比女性大,骨质量好,横截面积也比女性大25%-30%左右,所以在相同的骨质流失情况下,女性更早出现骨质疏松症。

2.女性的生活方式有关。长期节食,采取各种手段减去体内的脂肪,以瘦为美的女性,往往因为缺乏脂肪,会间接地造成雌激素的缺乏,继而引起骨质疏松。不少女性喜欢吃零食,生活中常偏食,导致不能均衡地摄取营养,尤其是当摄入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达不到需求量时,也会直接影响体内钙质的吸收,使骨密度降低。

3.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平时运动要少一些,这也会使患骨质疏松症的几率大增。

此外女性如果未曾生育过子女,骨骼就无机会获得额外的骨骼组织。但如果生育子女过多,每个孩子的哺乳期超过一年,你就可能会过量消耗自己体内的钙。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几率。

三、做关爱自己的女性,警惕骨质疏松的发生。

骨质疏松是一种无声无息发生的疾病,很多人都是突发骨折才认识到骨质疏松发生了。其实在骨折发生之前已经有了相应表现。主要有:

1.疼痛。不明原因的慢性腰背痛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症状,也是大部分患者就诊的首要症状。常在翻身时、起坐时以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腰背疼痛、全身骨痛或者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加重甚至活动受限。不明原因的慢性腰背疼痛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线索。医学研究证明,当骨量丢失12%时,疼痛才会发生。

2.身材变矮或脊柱畸形。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等脊柱畸形。脊柱畸形会使身体负重力线改变,从而加重脊柱、下肢关节的疼痛。随着骨量丢失,脊柱椎体高度丢失,椎间盘退变,整个脊柱缩短5~10 cm不等,从而导致身长缩短。胸腰椎脆性骨折或身高减低3cm(或1年内身高减低2cm)或驼背的老年患者,即可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依据。

3.频繁抽筋。腿脚抽筋主要因素是钙磷代谢异常。

卡通人物  描述已自动生成4、脆性骨折。骨质疏松症会使骨头变得很脆,轻微外界压力都会导致骨折,易发生在上肢、桡骨、腰椎骨和股骨上端,骨折发生率占骨质疏松的30%左右,当骨量丢失20%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骨折。

四.做关爱自己的女性,从预防骨质疏松做起。

1.合理均衡膳食。保证每日膳食丰富、营养均衡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生活方式。饮食上应多吃钙和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蔬菜、鱼类、蛋类、豆腐、

桌子上有许多食物  描述已自动生成坚果、奶制品等。注意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

2、多晒太阳。维生素D除了来源于食物,还依靠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合成。一般将面部及双臂皮肤暴露照射15~30分钟即能满足合成的需要,建议选择阳光较为柔和的时间段,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可以选择在每日上午8~10时或下午4~6时适当接受光照。

3.适当增加运动量。锻炼可以增强骨骼密度,从而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力量训练、有氧运动、跳跃运动都可以有效地增加骨骼密度。推荐慢跑、瑜伽、快走、跳舞等有氧运动,以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4.伴有影响骨代谢的内科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或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甲强龙等)的患者,需督促其定期至医院检测骨密度,必要时进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

5.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钙剂和维生素D是日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药物。①钙剂:最近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中青年推荐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50岁以上中老年、妊娠中晚期及哺乳期人群推荐每日摄入量为1000~1200mg。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2000 mg。尽可能通过膳食摄入充足的钙,也可选择合适的钙剂予以补充。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钙剂应定期监测血钙及尿钙水平,同时高尿酸血症患者补钙时应多饮水、多运动,防止肾

结石形成。②维生素D:成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400IU(10μg)/d,形状  描述已自动生成65岁及以上老年人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为600IU(15μg)/d。维生素D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时,剂量可为800~1200IU(20~30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000IU(50μg)/d。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4):1671-1691
  2.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9,6,(3):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