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奉节县诗城路小学 邮编400000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也是为了让其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保持自己本身的身体健康等。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是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根本,是教育工作可以展开的有效因素,如此看来,生活和德育教育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德育教育工作对小学学生来说,本就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德育教育学段对每位学生都有着启蒙作用,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德育教育在本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德育教育有了认识,才能在生活中有效提高其本身的综合素养。只有合理运用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学习德育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本文对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德育教育进行浅谈。
关键词:生活化视角 小学德育 教育策略
人们在生活中过着怎样,相应地在德育教育中也会成什么样子,生活化视角的德育教育是提供给学生在人生中需要的教育。教师要在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使学生能身心健康成长。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是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结果。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表示学校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也表示了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格外重视。生活化教育让小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提升了思想道德品质,充分展现了德育教育工作的优秀成果。
一、生活化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意义
从生活化教育方面来说,小学的德育教学应当教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会用自己方式探索与研究生活,用情感来热爱生活,促进学生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小学德育教育在我们的生活化教育中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要以生活为依据来深化影响学生对道德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素养。
1.树立小学德育意识
教师在学生求学生涯的道路是不可缺少的,他们在学生成长在起着领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为学生讲述何为道德、为何遵守道德。在这个处于启蒙学生道德的阶段,我们要重视好学生的言行举止,为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教师应积极融入于学生的集体中,注重好每位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1]教师作为学生观察并最先学习的对象,教师的道德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更需要有良好的德育素养,意识到自己是学生的观察对象,并且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例如,《这些是大家的》这篇文章中讲述了共享单车被随意乱丢乱放、拆锁等不良现象。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讲述共享单车对我们生活中带来的便利,引出学生对事物都有自己用途的思考,教导学生爱惜公物,养成不乱丢、不乱放、不破坏的道德习惯。然后,指导学生对公共设施被破坏、被丢弃的思考,并分配小组进行探讨如何解决类似问题,让学生产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思维习惯。最后,根据本文中对公共设施被破坏的情况,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对如何正确使用公共设施进行思考。通过这篇文章,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生活德育教学产生基本的客观认知,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类似行为的进行批判,并指引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让学生的德育意识进行提升,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
2.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习惯
生活与德育教育的教学工作是不能分离的,随着新课改的指出,教学形式也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有人说“生活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处于德育教学氛围的孩子,对事物有基本的认知,有了基本的道德观理念,对人或事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做什么事情对、做什么事情错。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家长对老者的关心照顾、与邻居的和睦相处、对小辈的宽容大度等方面,这些都是以现身说法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人或事都有自己的理解,对理解出来的东西有了基本认知,然后通过理解程度来改变原有的认知。
比方来说,教师在学校里应遵守学校对教师的规章制度,在班级对学生要有领头作用,教导学生遵守班级公约和遵循学校的学生守则。在《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办理一场活动,组织学生踊跃报名、积极参加,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进行讨论和思考后进行回答。这样能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在学生自己本来的理解程度上,再增加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准则”,慢慢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二、生活化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现状
目前所有学校都在积极提升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但还是有很多学校在以传统教学方式教育学生如何理解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成了像“外包装”一样的存在,学校教师目前还是以书本知识和考试内容为主,没有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对德育教育的执行力和行动力,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德育教育的真正意义,使学生成为只会学习的“社会废人”。这样会使学生无法步入社会,使学生失去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无法形成高尚美好的道德品质素养。只有足下万里,看遍生活中的事,移步换景,才能寰宇纷呈万花筒,学生会发现生活中万事出现的规律和人们做事的行为习惯、“默契”。
1.德育教学概念内容学科化
教育理念不能脱离生活实践教育,那样的话,教师的教学重点还是着重放在传授知识上,而不是教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应试教育”是为了考察学生对德育教育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而不单单只是为了这一门课程的分数,分数是不能考察所有的。有部分学生可能不擅长刷题等应试教育,但在生活化教育中如何逐渐培养道德素养十分擅长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2]擅长“应试教育”的学生应当对生活化教学进行涉猎,当然,擅长“生活化教学”的学生也应该去应试教育那里进行学习。
例如,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就是,只会说不会做,简称就是“学习学傻了,不会做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就指出学生要对自己的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遵守其中具体操作性较强的要求,把行为实践不在放在口头上,而是要做到行动上。学校应当设计好适合各个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道德品质,全部落实到社会生活中,这个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知识的培养,并在日常生活中对相关的德育教育知识印象更了解、更深刻。
2.德育教育缺乏行动实践性
德育教育教学不是存在理论上的指导,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的探索。它是学生逐渐融入于生活化教育的标志,是学生素质不断进步,真正走出课本、理论观点的活动。在学校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有教师、《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的管束,学生可以有效管理自己不合道德的行为习惯;但相反,家庭可能因为没有意识到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而不约束孩子的日常行为,使孩子在学校与家庭“两面化”。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校犯错的时候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合礼法的,而是会觉得《学生日常行为准则》没有用处,产生准则繁琐、事情多、枯燥乏味的想法,从而是准则荒废,无人遵守。这不仅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没有一丝丝好处,还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只剩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没有实际作用的规章制度就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落后,课堂上德育教学更是没有学生听讲,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受到影响。
比如,一个班级经常丢失物品、借物品不还等事情,那是学生没有道德的体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和教师没有做好榜样,学生犯了错,老师因当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老师也要积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做好学生在家的“老师”。至于丢失物品,教师要让学生在平常留意观察,做到互相监督的作用。面对这类情况,学生之间哪怕是很好的朋友关系,也不能包庇他,要首先告诉老师,不能因为这件事就在班级出现独立霸凌现象。教师得知此事后,应当先进行查实,情况属实后,也要再次告诫该学生不要转告他人,并将犯错学生带到办公室。老师应当耐心开导、教育以后该怎样做,学生会觉得面子上过得去,然后学习、德育教育会不断进步;反之,不能上来就直接批评,那样会使产生厌恶心理,然后对此后发展极其不利,使德育教育失去其原有意义。
三、生活化小学德育教学的策略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时,应当将知识与日常实践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联想,在抽象的教育中也可以理解本节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德育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丰富。教师引导学生强化对德育教育教学内容的认识,传递最新的思想道德理念和基本道德素养,面对落实完善学生的德育认知,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开展落实生活化德育教学做准备。全面推进德育教育教学,可以真正的把思想道德品质融入教学内容中去,家长、学生和教师这三者应当时常进行交流沟通,让教学工作彻底落实到每位学生的综合德育发展中,让行动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当把德育教育安排到实际教学中,要把学习内容和生活道理相结合,使学生对德育教育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教师应当组织活动提升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判断人或事善恶是非的能力。教师讲课时应当适当举例,使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优越性,使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德育教育本真的意义。老师也要提高自身素养,因为在学校,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3]老师也要积极和学生父母沟通,给学生制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德育的优良环境,使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也因该多组织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不至于让学生变成只知道学习的边缘人。
例如,设立一个教学目标:本学期在学校举行的德育活动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深入对德育教育的理解,将思想道德品质素养进一步进行提升。在活动中秉着“友谊第一,成绩第二”的原则,告诉学生参加活动的根本意义,不让学生在心里生出以比赛为先的功利心,功利心有时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比赛成绩。指出比赛是为让学生培养道德意识的认知观,不把成绩看得太中,因为从比赛中得到除了成绩之外,还有得到表面看不到的东西。每个学生对一场比赛的感触都不同,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都给每位学生带来的是较为深刻的记忆。
学生在校时,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外出游玩,激发出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表现力,加强落实德育教育行为,发展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教师在外出游玩过程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规范行为习惯,不乱丢、乱碰,爱护公物,结合游玩途中发生的有趣好玩的、学生感兴趣的、对外出应知道的事,教师在课上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对途中发生的某一件事的看法。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指出本次外出游玩中行为规范的行为和没有做到的行为准则,教导孩子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保持好公德心,不做有损道德的事。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种教育教学理念都在进行革新,为让德育教育活动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教师要贯彻实行将生活化教育理论融入到德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注重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处理德育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也要注意尊重学生。另外,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领路人,要做到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教育学生要关心爱护集体。
参考文献:
[1]郭红梅.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究[J].读写算,2022(34):40-42.
[2]朱柳琼.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学苑教育,2022(26):77-78+81.
[3]钱峰.基于生活化视角下小学数学德育教育的教学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