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化的数学,活跃学生的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让生活化的数学,活跃学生的思维

文娟1,胥艳华2

1.重庆市南岸区迎龙小学,重庆 401336;2.南岸怡丰实验学校,重庆 400000

摘要: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让学生了解生活情景,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思维的训练。根据新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我觉得应从下面几方面培养:一、用生活的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二、用生活的实例开拓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三、用贴近生活的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兴趣激发  开拓发散   创新思维  培养  小组讨论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呢?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给学生举一些贴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常识 很快得出答案反倒是理解书上的一些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追究起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是我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书本知识生活简捷化,导致学生在运用时忽略了生活知识的关系。

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的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加之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下面结合实践谈谈我在课堂中法和体会。

一、用生活的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那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5的乘法口诀编写口诀和了解口诀的含义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在导入新课时,我就以谈话形式出示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

一个孙悟空图片出现在幻灯片上,接着陆续出现了几只妖怪,谈话说有一天,孙悟空遇到很多妖怪了,于是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五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五只。那这个时候有多少只小猴子来帮忙来呢?后来孙悟空又拔了2根,每根都变出五只猴子,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请同学们思考,孙悟空一共变了多小只猴子出来了?请同学们思考,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变出了10只。有的说:变出了20只。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法仍然没有统一。这时我没有肯定孩子的观点反而说现在我们和孙悟空一起去学习数学本领,相信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我们便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用生活的实例开拓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是对己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独特的解答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中位数》时,我用幻灯片展示了学生生活中场景,我校五年级两个班踢毽人员统计表。刚开始我没有出示每位学生的踢毽成绩而是把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告诉了大家,让学生看着平均成绩来猜一猜哪个班的总体成绩更好一些。通过例题告知学生看来用平均成绩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不太合适。从而引出了新知识中位数。

3.6

2.9

3.2

3.8

3.0

2.8

2.4

在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中位数是3.0,有的人说:中位数是3.8。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没急于公布答案。我问学生,有的说是3.0,有的说是3.8,那中位数到底是多少了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到底是多少,并说明其理由。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这个答案了。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中位数是3.0.因为3.8在这组数据中是最大的一个,另外我们应该把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重新排列以后,再来看最中间的一个是3.0。比3.0大的有3个,比3.0小的也有3个,所以,3.0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听到这个孩子的答案,我马上给予表扬——你真聪明!

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学生既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用贴近生活的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在教学五年级《三角形面积》中,我出了有这样一道题: 图中这几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吗?你还能在图中再画出与这几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两条线是平行的)

学生通过观察图后,认真地思考着,交流着,教室里形成了一片探索发现的学习气氛。过了片刻,有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说:这里的三个图形的面积是一样的,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同底同高,所以面积相等。我及时肯定了他们回答并继续提出你还能在图中再画出与这几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这样的提问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着。一位学生发言说可以在把我画的底和那3个三角形的底重合,再到上面条平行线上打一个点把点连起来就可以了。对他的回答我给予肯定。接着问道: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每位学生都有了跃跃一试的感觉。接着又有一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以把三角形的底的长度量出来,在旁边平行线上做上标志,在另外条平行线上打一个点同样的把点连起来。陆陆续续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开拓,并且方法是多样化。因此这样的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新颖、独特。设计这样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多创设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创造的欲望、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尝试;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哪怕是一点点发现,教师应及时地表扬、肯定。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张捷主编,《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六章:课堂提问艺术;第九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艺术。

[2]林锦.从问题入手到深度应用[J].新教师,2020(8):46.

[3]刘建,何雪芳.周期问题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 育,2012(2):74-75.

[4] 李小航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小学数学实用教学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