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机关幼儿园 628021
【摘要】“父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但父亲在参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教育的得与失,为了提升父性教育的水平,父亲不仅需要以身作则来引导子女,还需要遵循宽严有度的教育原则,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理解,与家庭中的其他教育者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好子女。
【关键词】父性教育;家庭教育;子女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与母亲不同的教育责任。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其《傅雷家书》中也处处表达着对孩子的爱和关心以及自身作为父亲的反思,他的家庭教育观时至今日依然有借鉴和反思之处,对于丰富、发展我国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个体家庭的教育水平都大有益处。
一、父亲角色的内涵
父亲是家庭生活中的一种身份,是指有子女的男性,获得这种身份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有子女。然而父亲角色的定义并非如此简单,它还未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目前笼统定义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父亲所规定的职责或期待的行为。[1]据此,笔者认为“父性教育”就是为子女提供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说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还有“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父性教育相对母性教育更具刚毅果断、注重理性、个性不拘小节的特点,因此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二、父性教育的得与失
在我国,一直以来由于传统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向来主张“天父地母”、“严父慈母”。傅雷教子严格,这是出于父爱,同时也说明傅雷在承担教子的责任,但多年后的反思却使他发现当初的很多不足,不仅折磨了孩子,也困扰了妻子。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它反映出中国大部分家庭中父性教育的得与失。
(一)教育之得
1.父亲严格要求、爱而不娇的教育态度有利于培养子女的坚强意志。爱子女是教育子女的前提,但不是所有的爱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要使自己的爱对子女的成长有促进作用,应该对孩子爱而不骄,严格要求。
2.作为父亲,正确使用批评惩罚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子女形成知错就改、克制不正确欲望的品质。批评惩罚是对子女的不良思想、行为和品德给予否定的评价,旨在于使子女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促使其克服、纠正不良思想、行为和品德。[3]公正合理的批评惩罚体现的是父亲的爱护和期望,只有为接受惩罚的子女所理解的惩罚才能使其认真思考、改正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3.父亲重视教育、及早施教的教育原则有利于子女的长远发展。傅雷在其家书中说自己的童年和孩子的童年十分相似,他在家庭中接受了父辈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于是在自己长大成家立业后,也用同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后代,家庭教育的这种继承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优势。
(二)教育之失
1.父亲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有消极影响。所谓“严厉教育”是指以打骂、惩罚为主要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4]虽然其目标指向是好的,希望孩子做的更好,但是由于它不尊重子女,不体恤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最终的结果会是一种强大的破坏力。
2.紧张、沉闷的家庭气氛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傅雷没有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与妻子的关系,致使家庭氛围不和谐,使其子女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我国古代重视“齐家”,目的就是要管理好家庭事务,处理好家庭关系,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家庭成员受到熏陶、感染。
3.过于权威而非民主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于“专制”的“独白模式”一方面容易导致子女性格软弱,独立性差遇事缺乏主见,自信力和创造力都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会使子女走向叛逆的极端,子女感受不到爱和尊重,即使孩子表现出服从,但实际上口服心不服,这不是真正的权威。
4.容易引发父亲自身及与其他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父亲作为家庭教育者,时常会引发其作为父亲和教育者的角色冲突,作为父亲,他与子女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对待子女的错误在批评惩罚时会心有不忍,但作为家庭教育者又会心有不甘,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父亲角色的矛盾容易使其剑走偏锋。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反差甚至对立,常见的就是家庭中严父、慈母的矛盾。
三、提升父性教育水平的对策
父亲作为家庭教育者一般都很重视子女的培养教育工作。然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培养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因此,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恰当地选择、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去解决子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一)以身作则,导之以行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亲为子女做出好的榜样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要求子女做到某件事,自己首先要做到,从点滴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父亲的威信就高,就可以取得教育者的资格,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教育工作就会更加有效。并将言传和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掌握分寸,宽严有度
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很难掌控的问题,就是分寸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宽严有度、掌握分寸,既给子女一定的自由让其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要制定一些纪律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意志力。
(三)沟通理解,适度妥协
理解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即它是家庭教育中家庭关系维持、教育目标一致性、教育内容内化活化的基础。以商讨、沟通的“对话模式”与子女交往,有利于增强子女的独立性,提高自信心和创造力。另外,父亲与其他教育者应适度妥协,协商好家庭教育何时宽、何时严,避免在年幼者面前的冲突,确立教育的“合力”意识,共同教育好子女。
四、结束语
像之前,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热播,获得了高收视率的同时,也使人们反思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与现象,需要留守儿童父亲、母亲、学校乃至社会的全方位努力,共同解决这一问题,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何齐宗,肖庆华.对教育惩罚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2004(9)
[4]尹建莉.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J].求知导论,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