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5+2”模式下的音乐普适性教学在农村小学阶段的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聚焦“5+2”模式下的音乐普适性教学在农村小学阶段的教学实践

肖贝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江苏省苏州市,215228

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传统教育回归理性。音乐的普适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为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提升和审美意识的熏陶提供平台。音乐教育基于其独特的文化形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新课改对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明确也为音乐教学清晰了方向。但是,当前小学音乐普适性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存有沟壑,需要正视问题原因不断地优化有效教育路径。

关键词:“5+2”模式;音乐普适性;教育;农村小学

一、引言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明确:要求在政策规定下持续规范校外线上和线下培训,最终实现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现“双减”的义务教育宗旨。“双减”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认知和思辨逻辑能力。“双减”政策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是相辅相成的,素质教育体系涵盖对学生进行创造潜能的开发、自主学习潜能的开发、德育的培养、三观的树立、劳动潜能和理念的培养、终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开发、审美理念的塑造。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提出的教育理念,主要将教育重心调整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潜力塑造的整体发展、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不同发展。

二、新模式下农村小学阶段普适性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美学领域中的音乐教学极具普适性特征,这是由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决定的,音乐可以对现实和虚拟世界进行客观呈现,这种呈现的客观性本就具有普遍性特征。在音乐的表现世界中,有着显著的人的烙印,反映的是人的情感、记载的是人的生活、承载的是人的憧憬。

(一)延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学生审美价值的形成需要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依靠审美视野的不断延展才有可能实现。对于音乐的好恶,没有程式化的禁锢和限制,出于个体年龄、阅历、文化水平、艺术喜好的差异化,对音乐的理解和选择的个体化差异会很明显。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差异值得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在认同学生审美差异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启发,不断延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和开拓学生接触音乐艺术的深度和广度,在音乐实践中使学生的审美认知得到提升。

农村地区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以“5+2”教育新模式为载体,进行学习和赏鉴层面上的适度拓宽。通过五天课后的素拓音乐社团的开展,使农村学生有机会接触多元化的音乐资源,对国外古典音乐、摇滚音乐、民谣音乐、国内民族音乐、古曲古风等进行赏析。没有教学大纲限制的音乐鉴赏社团,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去感受古今中外多元化的节奏和旋律,音乐审美视野扩展了,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就会随之丰富。用一首《勇敢的鄂伦春》举例,将歌曲分为三段。先引导小学生集中精力欣赏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音乐,并跟着教师的琴声哼唱,体会少数民族歌曲曲调的独特韵味;然后引导小学生尝试想象歌曲内容,背枪骑马的鄂伦春小朋友的人物形象,鄂伦春小朋友骑马威武的神态,从而让小学生自主进入歌曲情境之中,感受歌曲情感;进入欣赏第三主题音乐环节,就要引领学生深度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和旋律,可以根据歌词编创一些有关联的舞蹈,帮助学生在歌舞结合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变化,增进其对音乐的鉴赏力,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二)鼓励学生的审美创造

学生的音乐审美创造力即学生在音乐赏鉴和音乐创作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主观创造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彰显着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程度,体现着学生独特的审美认知。通过小学普适性音乐教育的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高层进阶,也是教育的难点。

对学生审美创造的鼓励和启发,不能纸上谈兵,要用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在音乐赏析、模仿吟唱、乐器演奏的同时渗透音乐创造的理念,使所有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以融入审美创造的元素。

开设音乐创造素拓音乐社团,以音乐创造为主要教学目标,吸引有审美创造能力和爱好的学生参与。用《玩具进行曲》举例,这是一段歌舞表演。教师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带领小学生模仿各式各样的玩具欢快的跳舞模样,小汽车、洋娃娃、小猫咪;然后引导小学生进入歌曲情境之中,“来到欢乐的游乐场中”扮演各式各样玩具的学生们纷纷进入场景中表演“咚锵锵,咚锵锵”的玩偶击鼓奏乐的情景;课堂中小学生分为歌唱组和舞蹈组,两个组组合表演并相互评价,然后再调换表演形式相互评价。在生动的音乐创作游戏中,学生自由进行审美创造,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音乐的感悟。

(三)提供多元的审美浸润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乡土资源,特别是乡土音乐资源的丰富性为乡村美育教育提供着得天独厚的艺术宝藏。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音乐课堂和音乐教材,课后业余时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浸润影响,将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5+2”模式下,多种艺术文化形式的社团、展演、艺术欣赏将会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实现审美情趣的提升。

三、教育新模式下农村小学阶段普适性音乐教学的优化实践

(一)丰富和完善音乐教学的资源

音乐教学资源在农村小学阶段目前还是相对匮乏的,教学基础设施的科技化提升在农村小学还存在不完善的制约,一把手风琴、一台电子琴、一个录音机构成的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这也就成为农村小学音乐普适性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的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审美浸润的机会,农村小学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指导下,积极筹措多方资金支持、以优质的教育项目获得国家扶贫基金,全方位对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资源进行提升和完善,诸如多媒体音乐教室的建设、教学乐器的准备等。在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保障下,农村小学生将有机会直观的感受多元化音乐艺术,为他们打开艺术修养之门,为他们提供接触外界音乐资源的机会。

在教学乐器的丰富方面,一方面积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乐器展示,另一方面在节约资金的前提下,鼓励师生进行乐器的简单制作,如手鼓的制作、沙锤的制作等。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师生们各司其职,查阅资料、准备材料、动手制作……这样既可以实现教学乐器的丰富,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快乐,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魅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二)培养和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

音乐审美就是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的聆听中,感受来自音乐的思绪,赏析音乐的魅力。重视对学生音乐审美的培养,将会丰富他们的美育情操,唤醒他们对世界真善美的感悟。对学生进行普适性音乐教学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多样的途径,实现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提升。

农村小学在音乐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搭载“5+2”的灵活素拓提升模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音乐素材的聆听、感悟和赏析,使农村小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多元化的音乐艺术形式,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所要传递的内在情感,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创设音乐艺术营造的情境和氛围,提升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感悟能力。以著名的广东民乐《步步高》为例,以真人演奏或视频播放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民乐的展示,乐曲旋律激昂、节奏明快,层层推进、张力十足,欣赏后给人情绪激昂的感受。教师通过学生的聆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段民乐,延伸出多广东音乐的了解,对乐曲创作背景的了解,启发学生体会乐曲传递的积极向上的奋进意境,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参考文献

[1]张峰.探究音乐游戏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漫画月刊,2022(26):55-57.

作者简介:肖贝(1985.01.12)女 汉族 ,湖南醴陵人,本科,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