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古城区委党校,云南 丽江674100
摘要:“人才”是泛指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个部分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其中提到了“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引领驱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等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化农业,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人才引领。唯有完善人才服务机制,让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扎根基层、建设农村、服务农民,方能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关键词:人才;乡村振兴;分析思考
根据人才强国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资源发展的政策。2018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019年1月23日,审议通过了《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云办发[2020]2号)简称“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的九条措施(试行)”。 丽江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有关决策部署,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创新驱动战略以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人是科技创新的最关键因素。
(一)充分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
创新和发展,归根结底都要靠人才驱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地位战略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也对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们务必把人才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抓,以人才优势厚值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以人才发展赢得机遇,赢得竞争,赢得未来[1]。
(二)激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一线流动
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人才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当中,他们能够更具体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群众最现实的利益诉求,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民生疾苦,是最直接服务民众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人才“引不来,留不住”是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队伍长期面临的现实挑战,如何保证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稳定性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要多管齐下,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一是加强和基层人才之间的沟通交流——感情留人;二是千方百计为基层人才提供发展机会——事业留人;三是为愿意到基层工作的人才提供更多的晋级晋职机会,给予高于在城镇工作的工资福利的待遇——待遇留人。
(三)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力保障。要紧扣乡村人才这个关键,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对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这些都需要人来推动完成。因此,抓好农村人才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农村人才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第一、工作作风实、群众基础好、善于做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村级干部;第二、发展能力强、熟悉农村产业发展、思维活跃的致富带头人;第三、专业素质高、善于学习专研的农业技术人才。当然,各方面在人才会有交叉,但培养手段却不尽相同。
乡村振兴首要解决人的问题,就要实施好人才振兴,有人才能发挥好主体作用。我们应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开设周末讲堂、成立“流动党校”、农民夜校,强化岗前培训、抓好网络在线教育等形式,积极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发现优秀人才。留住人才,我们需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只有人才强,才能锻造一支永不走的“王牌军”,推动广大农村适应新时代,取得新发展,实现新目标。
二、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关键在人。要从优化环境、出台政策、搭建平台、聚集人才等方面着手凝聚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但是在推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2]。
(一)农村人口基数大、实用类人才总量少
一是农业农村人才和基层工作者在我国农村地区占比较低,如遇紧急事情,需从各类农业组织中抽调、临时借调人才,存在双重身份、一人多岗的情况。二是在外求学的学农人毕业后回乡工作意愿低,学农而不从农。三是劳动力流失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取得较好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政府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加收入,青壮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放弃农业生产,形成农村人才质量得不到提升的困境。
(二)农村人才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据统计,学历在高中及其以下的农民占半数以上,目前农村人才多为70后、80后,其学历大多停留在中专、大专学历层次,即使有学历高的返乡大学生,他们也大都不愿意回家到农村发展。且愿意回来的也是部分学基础学科的,对于新农业、新技术、新发展理念更不了解,对现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不熟悉,导致农村人才队伍专业素质不高[3]。
(三)农村基层一线尤其是边远地区人才流失较多并且流动性大
农村人才引进后,地方政策和福利跟不上,农村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不到位,从事助农兴农工作没有给他们带来预期的收益和成就感,必然导致人才流失。一部分有才华、有想法的人才考虑到个人长远发展和家庭因素,通过抽调、借用、选调等方式也离开农村。大学毕业生选择“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基层岗位,往往是作为他们个人就业选择的一个跳板,短期内服务基层,服务期满后多会凭借政策优惠考取定向公务员或者考研加分等,并不会长期从事基层工作。
(四)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机构改革后职能职责增加,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艰巨,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但从年龄结构上看,老龄化现象明显,中青年人才短缺;从知识和职称层面看,高层次人才较少,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紧缺的问题长期凸显。
(五)人才管理体制不顺畅
乡镇农科站、畜牧兽医站归并至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三权”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后,原来的农科人员更多服务和服从于乡镇的中心工作。业务主管部门只是业务指导关系,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专业技术的研究和专技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技术服务质量。
(六)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平衡
一是从事种植业、畜牧业等传统农学、农艺的人数较多,而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农业科技信息管理等新兴专业的人员较少,既能从事科研活动,又能开发市场、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创新出效益和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二是高技术人才多集中在省级科研单位、行政机关;学历层次也参次不齐。三是基层科技人员年龄结构不平衡,出现老龄化,知识更新困难,人才流失有增无减,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4]。
三、对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的分析及思路
(一)发展形势分析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未来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发展的总战略,涉及面广,头绪繁杂,需要解决的难题多,但其中首要的是“人”。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确保现代农业发展有坚实的基础,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二)发展思路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四化同步”的战略要求,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培养农业农村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激励政策体系为保障,紧紧抓住培养和使用两个关键环节,努力建设规模稳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发展目标
从扩大人才规模、改善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环境、发挥人才作用四个方面发展,到2025年,实现农业科技人才增加,科研人才学历结构显著改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显著增加,重点领域人才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人才工作体系基本健全,政策体系更加完备,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使得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5]。
四、对策及建议
(一)摸清基本情况,全面统筹规划
由各级政府牵头,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与配合,开展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普查,准确地掌握农村农技人才专业分布情况、需求情况,制定中、长期规划,为政府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加快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农业科技队伍素质
针对所需的农技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一是与涉农院校和职高合作,增加地方招生指标,实行定向招生定向招聘;二是组织在职农技人员参加农业专业学历培训教育,财政给予补贴,限期提升知识水平;三是组织农村专业人才和 “村官”参加短期培训,掌握本地农业生产急需的专业知识,财政给予补助。
(三)健全完善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结合实际,认真研究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制定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激励政策,应建立完善的考核考评机制。根据承担的工作,做绩效评价,对优秀的财政给予专门资助。放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条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设特设岗位进行聘用,鼓励农业科技人才终身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对作出重大贡献和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从优确认。对自愿终身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员,从多个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
引入农业科技人才选拔竞争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等的束缚,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实行招标竞标制度和首席专家咨询审查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合理流动
打破常规用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为重点,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向应用研究转移,向产业领域和技术推广领域流动,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在区域、学科和产业方面的均衡分布。鼓励农业科技人才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创办科技型农业企业等活动[6]。
(五)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农业科技人才工作体制。要将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农业农村工作成效考核范围,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确立人才投资优先观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将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农业农村建设项目作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和基地。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设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纳入年度预算;增加专项投入,支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学科专业、创新团队、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对农业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发展中重要支撑作用的认识,强化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系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通过报刊、书籍、影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宣传表彰,建立科技成果奖的评定,继续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J].共产党员,2023(3):18-20.
[2]习近平: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J].中国人才,2019(2):6.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5):4-16.
[4]王琼梅,金文敬. 引人才创品牌 助力乡村振兴[N]. 云南日报,2022-12-04(006).
[5]宁静.建立健全人才扶持政策长效机制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果树,2022(7):133-134.
[6]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人才,2022(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