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6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便享有“衣冠上国”的美誉,足以证明华夏的服饰文化早已成为世界所钦慕、赞美与效仿的对象。而服饰作为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具体体现在是否具有个性特征,是否符合时代特征的需求,是否能带来精神层面的审美感受等方面,从而折射出国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脉络。本文主要以深衣为代表的服饰美学为视角,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及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美学价值 实用价值 等级观念 文明价值观
(一)服饰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并重
古代服饰发展源远流长且一脉相承,真正的服饰美学是从先秦开始。从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石人像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出现了以上衣下裳、裁剪缝合、加以缘边为特征的深衣。由于先秦服饰下裤设计的不完备,着深衣可以达到遮蔽羞耻的实用效能,从而不违背周代的礼制规范。同时,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美学样式。在之后的朝代里,服饰设计基本保持了以“深衣”为特征的整体风貌。到了汉代,深衣已成为女性的礼服。从西安出土的西汉彩绘长袖女舞俑身着的深衣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衣最重要的特征则是“被体深邃”,即服饰拥蔽全身,下摆裁出曲裾,向后拥掩。“被体深邃”的美是美在形体、美在意象。因为深衣会随着身体摆动而自然地呈现出各种姿态,营造了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立体效果,流露出女性内在的含蓄妩媚之美;其作为服饰的浪漫、自由与诗意也会随着姿态尽情表达出来,美学价值得以体现。
而美学价值的表达最终还是需要考究于客观实际,作为服饰实用功能的重要补充。两汉时期的战袍作为当时军服的主流,也是深衣的一种重要类型。《释名·释衣服》谓:“袍,丈夫着,下至跗者也。”从徐州博物馆中狮子山兵马俑坑出土的陶执兵俑可以看出,士兵通常着三重深衣外加长袍,较为宽大的深衣内可多层塞绵,另在外部或内部添加一种名为半袖的服饰。一整套服饰的组合一方面是考虑到环境因素而起到保暖实效,同时根据外出打仗的需求而抵御钝器伤害;另一方面服饰搭配的立体充实之感,展现士兵应有的威武与阳刚之美,从而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男性特质,蕴含着深刻的美学价值。此为深衣服饰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在受制于自然与人文双重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结合。
总之,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结合贯穿了深衣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因为服饰首先应是符合实用效能,而后再去追求形式与内容上的美感,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服饰才能同时具有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双重属性。
(二)服饰美学与政治的密切联系
政治对于服饰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以“礼”为核心等级观念的表达。“礼”形成于商周的王国制文明时期,随着社会推进,逐渐成为调整尊卑贵贱关系的重要规范。从这个方面来看,以深衣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与政治观念的现实性融合一定程度地限制了文化表达的自由度,但是能使其在固定框架内更合理地展现服饰具有的时代内涵。
作为传统服饰美学设计的基础,深衣自出现以后,便贯穿了不同等级的衣着,只在具体样式上有所不同,用于明确区分等级高低。山西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圆雕玉人像展现的是高级贵族形象:身着窄袖深衣,中长下摆,腹前有“蔽膝”,后有披肩,腰间束带,长服上绣有精美纹式,证明贵族的深衣服饰多衣纹华丽。相比而言,洛阳东郊西周墓出土圆雕玉人展现的贵族近侍服饰搭配则较为简陋:身着窄长袖深衣,束宽腰带,腹前有“蔽膝”。这些等级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服饰搭配上,还有在色彩选择上。在服饰的审美表达中,周人非常注重色彩搭配。贵族礼服多采五色作服,衣必文绣,上衣多用青、赤、黄等纯色,下裳则多用两种原色配合成的间色,使得深衣服饰在造型、装饰和色彩上都有独特的美学风格。而根据等级礼制要求,社会各阶层各衣其服,不得逾越,所以平民阶层的服饰在色彩选取上就没有那么多考究,整体服饰不会过于华丽。社会等级秩序推动着华丽绚烂与素朴淡雅两种深衣服饰美学的形成。
为满足于政治需求,顺应政治风气,以深衣为代表的服饰美学在不同朝代会做出不同的调整。以唐朝为例,从《唐宫仕女图》等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发现深衣在这个时代已非常少见,这是由于深衣“被体深邃”的特质,不符合唐朝开放包容的政治风气,因而不再占据服饰的主流地位。而取代深衣的,是以宽衣大袖为主的襦裙,彰显了政治所尊崇的儒文化雍容大度的理念。至宋朝,由于内忧外患局势及理学禁欲思想的盛行,对于服饰的要求偏于严谨含蓄,内敛而不张扬,所以深衣服制在这个时期又存在一定的应用,襴衫即为一个典型代表,其由深衣演变而来,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表延上衣下裳之旧制。
总之,深衣作为一种服制在礼法并重的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到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与政治需要深衣逐渐消失,但是其续衽、钩边和上下连属等服装形制一直影响着后朝的服饰文化与美学表达,成为古时伦理观念的承载符号和政治秩序的具象表征。
(三)服饰美学所折射出的文明价值观
我们在研究服饰文化中所蕴藏的价值观时,需要将其放到更大的文化视野中去。中国服饰不同于世界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凝聚着渗透着文明价值观的深层理性意蕴。秦汉史研究专家段清波先生谈到:“文明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为社会治理体系、宇宙观与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性。在其规定下,深衣成为一种协调天、地、人间秩序的符号,承载着鲜明的文化价值表达。
自先秦开始,中国的传统服饰在整体造型的设计上便长久地受到了“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即在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基础上,追求人与服装相和谐的整体意境,从而表达顺应天命的理性诉求。这种诉求在商周时期的深衣上可以表现为:“深衣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和融;领口左右相交,象征地道方正;交领的右衽覆盖于左衽之上,体现了阳外阴内的阴阳观念;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人的生活起居顺应四时、十二月之序。”服饰整体协调而不失方寸,表达了传统理念中重内涵的精神特质。并且,这种“天人合一”理念在汉代崇尚天命观后的深衣服饰上得到了进一步体强化,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朱红罗地曲裾丝绵袍可以看出,西汉初期女子曲裾深衣款式过于规整,呈现出“十字型、整一性、平面化”特征的服饰结构,其所追求的协调美,正是从先秦以来便贯穿了以深衣为代表的古代服饰发展历程之中。
不论是“天人合一”还是“阴阳五行”,都是服饰美学在文明价值观上的鲜明体现。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了重振深衣服饰的文化保护模式,希求探索出一条以传统服饰复兴促进现代服饰创新的路径,这既是一种传统与现代服饰美学融合共生的新发展模式,也折射出自古以来重视传统勇于创新的文明特质。
结束语:
服饰文化可以说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逐步融入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之中。在以深衣为代表的传统服饰美学中,渗透着自先秦以来人们对于其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这种认识与思考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成为中国服饰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价值之一。深刻理解深衣服饰美学,有助于我们研究服饰背后的社会文明,并为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创新设计提供合理依据,进一步探究出不同方式去延续传统服饰的生命轨迹,使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永远留存。五千年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只有追本求源,方知服饰文明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林小云.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变迁演绎[J].《海峡科学》,福建:学会杂志社,2013年第12期,第67页.
[2]梁梅.被体深邃,美在意象——中国传统服饰设计的美学思想[J].《中国文学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19年第4期,第33页.
[3]蔡子谔.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特殊审美经验、现象和价值[J].《邯郸师专学报》,邯郸:邯郸学院,1999年3月第9卷第1期,第59页.
[4]孙霞.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中的“天人合一”[J].《艺术教育》,北京:中国文化传媒集团,2010年第9期,第150页.
[5]董心慧.徐州博物馆藏西汉陶俑与汉代深衣[J]《文物天地》,北京:中国文物报社,2019年第5期,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