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桦川县四马架镇中心小学
何为数感,就象语文、英语有“语感”、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在新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至关重要。新课标中有六个核心概念,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把“数感”放在了首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一、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建立数感。
在新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与要求,包括:(1)理解数的意义;(2)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4)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5)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6)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在教学中我努力践行着。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千以内数的认识”时,我把黄豆装到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中。请学生把手伸进去摸一下,估计黄豆的多少。学生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我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它有多少粒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数一数。我马上抛出疑问:一粒一粒地数吗?学生讨论,一粒一粒地数耽误时间。小组合作怎么用最快的速度数出黄豆的多少。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适当引导。一些组10粒10粒地数,数一段时间后就乱了,于是小组讨论之后重新分工,每人数100粒堆在自己面前。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终于把问题解决了。
大数,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加之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之甚少。建立表象认识就尤为困难。所以我让学生在看、摸、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建立数感的方法很多,教师可有意识地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数感.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建立数感。
数感源于动手实践。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和建立数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第三单元《米、千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数学书、黑板和课桌椅等物品的长度,感受一下厘米、分米、米单位长度的空间概念。接着我把学生带到操场,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米,学生沿着跑道走5圈,感受一下1千米的长度和走一千米所用的时间。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想一想”、“量一量”、“走一走”等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厘米”、米”、“千米”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千克”时,我让学生课下去超市和菜市场,通过买卖交易真实地感受一下物品的质量。上课时学生带来了收集到的克和千克的物品,如盐、薯片、苹果等,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实际称量,再一次感受到物品的质量。学生在课上汇报他们的经历,并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小票单上的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数的大小,建立数感。我把数感培养放到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学生以后再遇到相似的情境,他们的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体,真正领悟到什么是数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建立数感。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数感。
把数感的建立和运用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怎样实现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我认为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很好的体现出来。例如,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观察我校艺体馆的形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长方体。”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小组合作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将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归纳:a、艺体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B、安装彩灯需要多长的灯带?C、艺体馆外面贴的瓷砖需要平方米?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把与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一一建立起联系,然后再解答。这样就是将实际问题先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及数学模型结合起来,长期坚持这样教学,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能得到质的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数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地积累和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不断探索,把培养数感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趣味中感受数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建立数感。通过数感的培养,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