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政策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百万扩招政策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式研究

李欣 ,任学坤 ,曹延明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54007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高度关联的类型教育,其在调整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改革、助力产业升级、应对人才诉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关键环节。对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为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根本遵循与政策支撑。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

引言

立德树人是职业院校新时期发展被提出的最新任务,因此备受职业院校重视,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融入立德树人元素,目的是在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职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能够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坚定内心、迎难而上,切实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就立德树人视野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展开重点论述,分析立德树人视野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制定对应的人才培养对策。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1.1外部评价主体发挥作用不够充分

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学校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内部评价起主要作用,来自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外部评价所起作用较小,使得评价工作有时不能全面反映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满意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1.2培养方法的单一刻板

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部分教师仍然按照书本知识的逻辑指引通过课程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中学生配合老师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学生实践机会较少,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较少,学习资源处于分散的状态。

1.3教育教学模式有待改革

首先,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定位还停留在传统教学观念,忽视了其育人本质,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培养学生“成才”与“成人”两大目标有机结合,实现“教育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其次,部分学校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产业办学,正确认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但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与职业标准脱节、思政课程边缘化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再次,教学管理机制未能满足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要求。有效的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高质的前提,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比较陈旧,未能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百万扩招政策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式研究

2.1高职院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将德育融入学生职业培养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立德树人的系列讲话为依据,立德、树人两手抓,实现德育、人才培育同行,将德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并作为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关键指标,主要评价的是学生职业素养成长力度、工匠精神、学习能力、坚持能力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我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判断的结合,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职业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与学生个人价值观进行融合,以此来避免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出现以个人利益至上的弊端;在人才培养中引入立德树人理念时,需注意通过立德树人评价来彰显现代职业价值取向,通过各种引导措施让学生将其本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技能学习等与时代发展、社会转型需求、国家振兴等加以联系,以此来提升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在德育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2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1)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模式。传统的学生学习评价模式侧重知识考核,以笔试为主且多为终结性考核,改革后的评价模式应将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采取笔试加操作的方式,并加强过程性考核。在专业课程评价中增加综合能力测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测评等内容,可采取工作报告、实习总结、技能证书置换等考核方式。在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评价方面应以合作企业的考核为主,由企业人员根据学生实践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改革后的学生学习成绩由专兼职教师组成校企合作考评小组来评定,在技能证书考核中的学生成绩则由取证的社会技能鉴定机构来进行评定。2)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校内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相互的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校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除加强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评价、定期抽样调查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外,还应包括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岗位稳定度等。

2.3能力素质维度——培养全方位可持续高技术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不仅对人才的技术方面有要求,而且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也越来越重视,从而促使着职业教育从标准化、单一化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学生能力素质提高的前提是学校具有较高能力素质和知识素养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教师能力素质也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要加强教师队伍进行建设,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了解新技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其次是要邀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在科技智能方面的教学能力,加快适应新技术,一方面教师需要加强在人工智能理论方面的学习,提升自己相关知识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

2.4加快师资引进,优化教师结构

一方面,高职院校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结合政府推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福利政策,进一步制定校级层面的人才引进措施,从福利待遇、科研服务等方面加大人才引进支持力度,在实现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的同时,吸纳企业行业工匠大师,有效化解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弊端。另一方面,强化“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定期以脱产或者半脱产的形式,通过挂职、顶岗学习、项目合作研发等形式,组织“双师型”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教研活动以及各类企业实践活动,切实提升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实现“一师多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支持,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在需求。

结语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力,不仅是职业教育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实然之举,也是职业教育承接时代使命的应然之策。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的深层次动力不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尚未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学生职业能力系统化设计尚未形成有机整体”等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即:以“传统专业转型升级”为战略选择,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职业适应力“成长逻辑”为突破点,以“聚焦职业适应力培养”为落脚点,笔者对此展开了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姜泽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8(5):34-39.

[2]温振华,曾珍,郭挺.健全湖北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