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家校共育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新课改背景下家校共育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李燕

四川省中江县小南街小学     四川中江   618100

摘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至家庭。要想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学校要引导家长科学培育孩子。家校共育体现了对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更好的关照。小学语文通过家校共育更贴近孩子的成长特点,实际执行中更富生命力。

关键词:新课改家校共育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引言

家校共育是指以教师为纽带保障家庭、学校教育同频的育人举措,双方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家庭学习实况携手制订教育计划,为学生行为、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一、开展活动,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耳熟能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无色无味,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春分、夏至、秋分等传统节气,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中华美德。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期,是学生习惯养成和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在教育中应该融入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教育的场所早已不局限于学校、教室,家庭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空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那么他的行为举止中便可显现出文化的影子。家庭环境的营造离不开父母,父母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学校和家庭可以合作开展活动,充分撬动家长资源、发挥家长的作用。当家长有好的想法时,可以通过家委会或班主任向学校提出建议,让家长真实参与教育活动,打破传统“学校提议、家长执行”的单边做法,做到双向的、有效的沟通交流。

二、课堂教育以学生为主导

在展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展开针对性指导,确保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思考习惯,并且让学生通过更明确的阅读方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利用合作和教师的引导来解决问题。当然,完全放开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没有头绪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展开阅读前提出一些新问题。例如,在《观潮》的学习中,可以首先提出诸如:潮水的声音像什么?潮水的模样像什么?最后再引出潮水是怎么形成的?等比较深刻的问题,而教师则需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且帮助学生通过互联网解答潮水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重要问题,以确保学生在产生深刻思考的同时,能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创设情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形成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语言是一种工具,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交流、表情达意具有重要作用。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语言的运用包括多方面,如场景、对象、方式等,学会恰当地使用语言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素养,从而更好地培育核心素养。在创设情景时要尽量保持真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做到通过情景的创设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欲,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创设的情景是“假、大、空”,那么学生只会质疑教师、质疑情景,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上。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家庭的力量,给学生提供素材、场景、资源,从而实现家校共育。学生终究会脱离校园环境,随着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越来越深,他们的语言能力也会不断地提升,在日常的谈话、书写、阅读中都能体现其核心素养。所以,当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时,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创设轻松、愉快、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四、做好家校互动沟通,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家校共育模式的推进应当积极做好家庭与学校间的交流互动,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集中进行学习或者建设家委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必要的交流,对家校共育模式的理念和方式进行优化,尽可能地保障家校共育模式的高效开展。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部分家长作为代表前往语文课堂进行观摩,了解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优秀表现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与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符合学生个人兴趣与未来发展的一套教育方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五、将课后服务视为家校共育方式优化升级的着力点

家校共育方式陈旧主要表现在家长根据教师要求被动展开家庭阅读教学活动,因为家长时间有限,要操心家务,对家校共育的解读不够深入,虽然按照教师要求开展相关活动,但存在活动不及预期的问题,学生家庭阅读收获不尽相同,无法把握好家庭阅读机会并提升语文素养。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为学生提供课后延时服务,一方面根据家长普遍的下班时间安排课后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减轻家长家庭教育压力。在课后服务环节,语文教师不仅可辅导学生完成阅读作业,如带着问题读、分角色朗读等,还可开展主题式趣味阅读教学活动,达到解决家校共育方式陈旧这一问题的目的。这就需要家长了解课后服务宗旨,能让孩子参加课后服务,在此基础上设定课后服务主题并展开趣味活动。

六、加强主题拓展,深化共育成果

最好的教育,是既有老师的付出,也有家长的支持。家校共育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做好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助力孩子们全面健康成长,班级可以不定期举行“家长进课堂”活动。在家长进课堂过程中,给孩子们带来全新的上课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合作,彰显了家校共育的巨大效果与重要意义。

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环境、父母的关系、父母的一言一行等都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国云“.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07).

[2]白晓玲.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天津教育,2022(5):175-177.

[3]王辉.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好家长,2021(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