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广西北海 536000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如今广西许多干阑建筑已经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在长期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虽然干阑民居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但总体呈现“汉化”的演变趋势。针对目前“传统”视角下的干栏建筑研究现状,本着“创新和传承” 的初心,依托广西地区干阑建筑的现有研究成果,选择桂西北龙胜地区廖宅为典型传统民居案例展开多维解读,通过图文分析与案例对比相结合的办法从单体平面形制、建筑立面构架、外部空间要素与环境组合关系、建筑单体元素组成等层面分析该建筑特点及蕴含的拓扑美学规律及运用,对更加全面认识广西干阑建筑文化和加深西南地区建筑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干阑建筑 拓扑美学 建筑结构
在有实物可考的建筑发展史中,中国建筑史可追溯到史前社会。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见证了“干阑式”的起源,换句话说,干阑式民居就是原始的巢居经过缓慢发展后的形态[1]。有在古代南方以及近代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居中多采用干阑建筑为主要居住建筑,如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的“麻栏”、贵州苗族的“半边楼”云南傣族的“竹楼”、海南岛黎族的“船型屋”等。
因自然条件与民族文化的不同,广西本土的“麻栏”又向着不同的形式演化。桂北龙胜地区和桂西的德保、靖西等地适用全楼居麻栏,桂中的宜山、都安适用半楼居麻栏,相比龙胜地区而言,其他地方的麻栏建筑规模小,制作工艺粗糙缺少典型空间,而半楼居式是受到汉族文化与工艺技术影响,经过一定的改变形成 [2],因此本文选择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一一广西西北龙胜聚居区廖氏民居,从单体平面形制、建筑结构构架、外部空间要素与环境组合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干阑式建筑的拓扑美学。
一、桂西北壮族传统民居形成背景与拓扑概念简述
自然条件
桂西北地区指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差异大,夏季炎热漫长,冬季干燥短暂,降雨集中。西部地处云贵高原东缘,总体为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平均海拔较高,日温差大,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明显,且大多山体庞大,山间多毒虫猛兽,蛇虫鼠蚁等病害频发[3]。
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广西人民采用了干阑式建筑作为其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据《魏书.撩传》所记载,其“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干兰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干阑”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的意思,“阑”为房屋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屋”。
拓扑概念
所谓“拓扑”,在建筑学上可以表现为房屋结构抽象概括,如屋面与墙体的开洞、平立面柱、墙的设置。柱为 “点”,墙为“线”,同时平面状态下两者也是面,无论柱与墙空间经过何种变换,仍能保持物体间位置关系具有拓扑关系,并体现一定的美学观。
二、干阑建筑分析与拓扑意义
建筑平面
在壮族传统民居功能空间布局组成中,离不开廊道—堂屋(火塘)—卧室三种主要功能需求空间,根据平面功能空间群集或分区、连续与断裂、限制与联系可进行有序调整的原则。将气泡分裂、移动、变换、重组,由原始底层全架空平面形制(图1 A)演变为一明两暗型(图1 BC),原是简单的大房间的私密空间被一分为几,并逐渐向外移动,分布于堂屋两侧。变换后的平面形制在通风采光等多方面均得以优化,由此可见,不同形态的空间布局经过拓扑变换之后仍保持原有功能性质并进一步优化。
(图1 民居平面形态拓扑分析图 )
干阑式民居平面形态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字型、L型和凹字形,桂西北以及桂西南地区的壮族传统民居多为一字型,根据基础形制将民居拓扑为一个或几个基础长方形组合,将其平面形态进行凹凸变换或排列顺序进行微调重组后,便形成了顺应不同地域与人群的壮族民居[4] 。
无论是原始平面形制还是汉化后平面形制,这些功能空间都围绕堂屋中心布局,形成串联与并联两种空间组合形式。渐进式的空间序列巧妙的分隔了公共生产区与私密生活区,既满足生活需求又融合当地风土人情。
诸如此类拓扑学在建筑学中的合理运用,建筑功能气泡图与平面形态拓扑变换的产物,能有效提升居住空间的兼容性与舒适性的同时,亦能兼顾不同生产活动的功能需求。
建筑立面
屋盖
环境对屋面材料的影响起到决定性作用。壮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具有气候温暖、热量充足、降雨丰富等特点,这就要求屋盖材料不仅要能作为建筑外壳遮挡风雨,更要能阻挡一定的屋外热量,为人提供更舒适的居住温度环境。在民居中,工匠通过块状的屋面材料拼贴堆叠来阻挡自然元素对建筑内部及建筑本体的侵害,多采用小青瓦或陶瓦,如本文的主要案例——廖宅的屋面为小青瓦双坡屋面。有于廖宅展开的研究表明,瓦屋面能有效降低温度峰值,有效阻隔室外自然热量的传递,使得在夏季室内温度明显低于室外温度,但同时,在冬季并不利于室内的保温[4]。
干阑建筑没有大面积的开窗,但在通风、散热、采光上有诸多小巧思。例如,屋盖的每排排瓦间都留有一定宽度的缝隙,盖而不实,刻意避免成列或成排于平面布置,选取各个方向的位置开取屋面或墙窗的小洞口,虽说洞与洞之间呈现极高不确定性的距离与极具变换的相互关系,但始终离不开屋内功能空间的使用性,这也体现了根植于中国匠人思想上的拓扑手法——贯穿同构的“自由”与“自然”。因此,屋顶开洞采用明瓦,多方式弥补和增强室内采光。(如图2)
(图2 中国园林与干阑建筑屋顶开洞(平面)的太极拓扑变换对比)
基座
桂西北地区降雨时间颇多,所以当地的干阑建筑底层架空,有效隔绝底部湿气。同时,架空部位通风高效便捷,能进一步带走湿气。以及在夏季,底层较低的架空层日照稀少,其长时间处于阴影之中,温度较低,与前面提到的通风相辅相成达到为居住层降温的效果,从而改善居室的热湿环境。
广西壮族的传统干阑民居的基座架空形式主要分为全架空和半架空式(如图3),架空形式主要由住户需求和地势状况而定。龙脊古壮寨廖宅便是典型的非全架空做法,墙基和柱础在某些区域为石材所筑,木质墙体和木柱耐久性因此得以提升。全架空的底部有时用来堆放杂物或圈养家禽;半架空的底部因为有完全围合的空间,对使用功能的允许选择范围更大;还有的架空部分直接供村寨小径穿过,使得建筑单体与村寨更和融一体。
(图3 全架空(左)与半架空(右))
建筑轴测
由于当地自然地形对建筑群组的影响,该寨子中的建筑大多都与等高线平行并临水悬建,它们遇山靠山,适应性强,错落有致,不会过分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和地貌,反而更像是山脚的点缀。
这类建筑大多架空而建,使用木楔子替代铁钉加固整体。外廊、门窗部位常以细木条或竹编作为格挡与装饰,外廊部分以悬挂竹席作为遮挡或三层阁楼的外墙。在悬山顶或歇山顶形式的屋顶外侧附以防水的瓦片,其外部楼梯大多建于建筑的山墙面,楼梯部分的遮挡及木构架的保护通过设有深大的挑檐的屋顶来实现,独特的审美造型应运而生。
建筑整体
将民居结构抽象概括简化为点线面构成的空间限定范围。平面上,一点一柱,墙体为线;立面上,柱子为线,墙体成面。将具象结构抽象为几何概念构成了民居的基本结构布局,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底盘样,点状柱间呈矩阵布置,中轴对称,秩序庄严。柱起承重作用,因而给了墙体任意组合的机会。墙体的打断、连接,与空间的使用功能密切相关。(如图4、5)
(图4 廖宅平面图)
(图5 廖宅剖面图)
柱与柱、墙与墙、柱与墙之间的排列组合是强调民居在功能上的需求之后,对建筑空间的美感追求。拓扑正是对其合理规划后的序列体现。早期干阑式建筑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依然运用于现代住宅,也从实用性的角度证明,干阑式建筑的布局早已在拓扑中寻找到了一种最佳的方案。可以说将拓扑学运用于民居空间设计体现着无限可能性。
三、结束语
从古至今结构与造型便一直处于矛盾双方的地位,以拓扑学理论为立足点通过剖析传统干阑式建筑的平面、立面、轴测与建筑整体环境,从功能空间拓扑变形、基础构架组成、屋顶基座特点、建筑外部要素组合与环境关系,以小见大的反映出拓扑学于干阑式建筑中的抽象特征。有助于建造者处理随着时间变化处于不同地形或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干阑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干阑式民居的普适性与兼容性,同时也展现了干阑建筑中的拓扑美学。
干阑式建筑是中国西南地域内的主要居住形式,也是我国五大民居中的重要一环。研究广西传统民居的拓扑意义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民居也相应慢慢老去,希望本文能对广西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有所补充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其钧.图解中国民居[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民居史话[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
[3]郭琦, 甘洛明. 桂西北壮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制研究初探[J]. 建筑与文化, 2021
[4]刘虹伶. 广西壮族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D].重庆大学,2021.
作者简介:
刘芸茹(2002.6—),女,汉族,籍贯:福建三明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20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陈南辛(2001.10—),女,汉族,籍贯:四川广安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20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王品皓(2002.7—),男,汉族,籍贯:浙江温州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20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梅令尧(2002.8—),女,汉族,籍贯:贵州安顺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20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传古建精粹、品文化魅力——基于手绘视角下的古建筑研究,项目编号:20211352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