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甫印风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1

黄牧甫印风探微

李豪东,薛琛

西南民族大学

摘要:黄牧甫为晚清著名篆刻家、书法家、篆刻理论家。其篆刻风格先学前人,后自成一派,人称“黟山派”,对晚清时期篆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也对后市书法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黄牧甫篆刻风格,加深对晚清篆刻风格的理解。

黄牧甫,晚清篆刻家,其印风以光洁妍美为主,一改汉印的残破烂铜风格,将汉印的本来面目重现于刀下。黄牧甫篆刻没有师承,凭借兴趣入门,自学各位大家,能入能出。因此其篆刻风格的形成,必定和其生活经历有紧密的关系。治印早年取法吴熙载、赵之谦,又于秦汉玺印外,大量取资钟鼎泉布、秦权汉瓦、镜铭碑碣,化古为新,形成特有的印文体势。

以薄刃冲刀力求再现汉铜印古丽妍美的本来面目。作品于平直中寓巧思,光整中求古穆,运刀峻峭犀利,而益见圆腴丰厚,看似呆板,实有变化。

侧款用北魏书体,泼辣挺劲,锋棱毕现,腕力之强,时人无以匹敌。能在皖、浙两派外自成一家,人称“黟山派”。

黄牧甫擅长以钟鼎文字入印,并参以权量、诏版、镜铭、瓦当、秦简上文字的字形、排布方式。通过对黄牧甫入印文字选择方法、排布方式的学习,笔者眼界大开,意识到入印文字不应局限于玺印文字、缪篆,而是应广取博纳,钟鼎吉金、权量诏版、镜铭瓦当、竹简帛书上文字的字形、排布法则都有其参考价值。笔者由此做到了能依据印面布局选择入印文字。

黄牧甫篆刻用刀犀利劲挺,章法化险为平,平中寓奇。它的特点是:“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本来平正方直,再加上光洁,是最容易造成板滞的。但黄牧甫却以此见长,用他特有的艺术手法,克服了板滞之嫌,其中很有些奥妙。这个“奥妙”,就是他运用了哲学上的辩证法于篆刻艺术。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充满着矛盾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篆刻艺术也如此。在篆刻中,“平”和“险”,“正”和“斜”,“粗”和“细”,“疏”和“密”等等,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黄牧甫善于利用这些矛盾,使之辩证地得到统一。在一方印中,往往用一、两个字造成他们的对立面,在一、两个字中,又往往用其中一、两笔(也称为险笔)造成它们的对立面。把这些辩证地统一起来,就取得了平中有险,正中有斜,密中有疏,方中有圆,静中有动,巧中有拙,“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艺术效果。在矛盾中求生动,这就是黄牧甫篆刻艺术的“奥妙”所在。

黄牧甫篆刻艺术的线条基本上取法于秦、汉古玺印中简约洗炼一路,其线条特征与吴让之那种婉转流美的线条相比,显得刚直挺健;与西泠八家那种古拙顿挫的线条相比v则显得清新直率;与吴昌硕那种苍劲老辣的线条相比,则显得凝练简洁。这是黄牧甫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其作品中,线条主要表现为直线与曲线两大类。例如“莱山”与“百尺楼”。

“莱山”印几乎全由直线构成,为了破除一味直线在形式上的单调感﹐故在直线处理上作了一些变化。如“莱”字草头的六竖,虽然排列上较为整齐,但在线条的粗细、长短上稍作区别,左边中竖粗而短、右边中竖细而长。同时,“山”字的三竖也有明显变化,左边一竖稍稍厚实,右边一竖略微轻灵,中间一竖上细下粗,从根本上破除了形式的单-一感。用刀方法主要为冲刀,但冲刀过程中速度、力量稍有不同。

“百尺楼”也几乎是直线组成,但线条的组合中运用了粗细的强烈对比,使印面充分表现出线条构成的形式感。如“楼"字的“广”部与“尺”较其余部分都要粗一些,并且互相呼应,使之既有区别又不突兀。

黄牧甫成熟期的篆刻风格以方为主,以圆为辅。因师法邓派之故,黄牧甫早年间篆法主要还是以圆为主。这与笔者的情况高度类似,在学习黄牧甫之前,笔者对于古玺印、汉印、浙派与皖派等流派印都有所涉猎,但总体风格却只是随印而变,并没有形成自己固有的印风,在学习黄牧甫印风之后,笔者一是吸取了黄牧甫以方为主的风格,将古玺印、汉印、流派印中的方圆融汇一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二是参考了黄牧甫平线与斜线并用、方与圆相结合的特点,并结合了几何元素,以求更为丰富的变化,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黄牧甫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为明清流派所束缚,虽遍学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丰富的金石学的学识,与印艺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但把古玺艺术介绍于当代,同时将几百年来以烂铜印作为拟汉的唯一标准给予了变革。他用光洁妍美的风姿,把汉印原来的面目重现于刀下,为后代寻索传统的玺印艺术,指出了坦阔的途径,并在长期的研求中,纳故吐新,创造了自己寓险绝于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风格。

黄牧甫治印,刀法以冲刀法为主。笔者最初学习古玺印、汉印以及邓赵两派篆刻时,刀法总体上是以切刀法为主,以求表现出厚重古朴的印风。相较于切刀法,冲刀法更能表现出黄牧甫平整光洁的线条特质,黄牧甫的刀法与印风可谓是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从印面效果来说看似平正,而实则气象万千,波澜恣肆。老—辈篆刻家邓尔雅评其章法为“尤长于布白,方圆兼用牧甫相衡,参伍错综,变化不可方物。”每方精彩的印中都不乏有作者的匠心,这种看似不经意,实则苦心经营的巧思匠心在看似平正板滞的黄牧甫篆刻作品中更为重要。然而就大多数印章而言,牧甫章法安排的基调是以汉印均衡法为之,取横平竖直,让长短直线作平行而微妙不等距的疏密处理,间以弧线或斜线破其雷同呆板,或以线条轻重点拨出精神,辅之以边框的粗细结合求其平衡,从而构成印章章法的技巧玄关。平易中见歆侧,板滞中含巧思,这是黄牧甫篆刻作品中章法美成功运用的结果,也是黄牧甫篆刻风格形式的重要手段之一。篆刻章法中的起承转合往往靠的是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呼应,黄牧甫在处理章法的呼应联系上总是善于把多种矛盾因素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统—体,而又极具匠心,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