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更新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更新实践

丁金明1,常均辉2

1青岛董家口置业有限公司 山东 青岛 266409

2青岛宏泽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 青岛 266409

摘要: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客观刺激了城市的更新,以提升都市的宜居性、减少能耗等为基本目标,使其更新后现有功能得到保留和必要延伸。由于城市是多个社会要素、生活要素的聚合体,其更新和设计往往十分复杂,从生态学领域出发,城市更新完成后,生态环境应变得更加优良,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度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生态更加节能,环境发展可持续性更高。从方法论层面考虑,如果一种可持续的城市更新理论,在未来形成某种特定模式,逐步推广扩散,并不断修复更正,将会形成一个完备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方法体系。所以我们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讨论城市更新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解决各类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实践

引言

通过引入数据支撑,在“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方面,阐述新形势下“城市更新”需要“防止大拆大建”的必要性。“十四五”规划“城市更新”政策不仅是建设更美好“城市生活”的需求,更是具有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1城市更新中的设计要求

1.1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

城市更新是指根据发展、生活需要,对城市功能进行评估,将其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为目标,进行改建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城市设计则是以城市为对象,以实现或优化其功能为目标,开展的一种设计活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也需要来自城市设计的支持,但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其关注的是工作的三维化和具体性,而非二维化和抽象性,后者则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城市设计一般包括绿化区域设计、交通区域设计、居住区域设计、商用区域设计、文教区域设计、办公区域设计等,城市更新一般包括上述若干部分或全部,具体内容多因地区而异。

1.2城市更新中的设计要求

1.2.1宜居性城市更新中的设计首先关注宜居性,即更新后的城市应适宜居住和生活,这是设计工作关注的第一要务。

1.2.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城市更新、设计,应考虑实现人的价值,服务城市居民,其他管理活动、经济活动均以服务居民为目标。

1.2.3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城市更新中的设计不能盲目、好高骛远,应根据城市和地区特点,具体确定可行的设计方法、方案。

2城市更新面临的问题

2.1如何使城市更新兼顾多重价值

我国城市在短短几十年内发展较为迅速,经历了旧建筑推倒重建、硬环境提升、软环境提升、有机更新4个阶段。城市更新作为新时代“优产业、稳投资、促销费、惠民生”的重要抓手,被赋予推动产城融合、功能环境提升、产业赋能、生态改善、文化保育和社会民生提升等多重功能;同时也因此受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环境综合治理、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限制,需要统筹协调好住建、发改、民政、生态环境、文旅等多个部门,以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

2.2如何维护权益分配的社会公平性

在以往涉及到房地产开发内容的项目中,市场开发主体与原产权人均从自身利益出发,常常试图突破法定容积率等开发规则与条件,导致实际建成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容量超负荷并将后续引发的问题转嫁给政府与公众。在拆迁补偿标准上,由于国家层面尚未对城市更新有正式的立法规范,在博弈的价格基准、博弈平台、博弈机制方面缺少规范,各方常常难以形成共识,致使城市更新项目陷入僵局;而在政府主导模式中,若单纯依靠税收为城市更新项目融资,会使当期主体负担全部更新成本,在短时间内明显加重政府财政负担,造成代际不公平。

2.3如何通过社会共治形成城市更新合力

地方政府大部分管理部门承担了城市更新不同责任,各部门主要通过城市更新流程中每一环节的审批和备案,来调控城市更新的方向、内容和进度,行政程序稍显复杂。基层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既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又要利用“土地财政”和投融资平台加大融资力度,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更新显示出杠杆加大、投资效率下降等问题。城市更新区域常常物权分散,产权确认与利益相关主体关系复杂。以地方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为例,调查显示,由于缺乏广泛而深入的公众参与,方案要么面临多次甚至不断地修改,致使投资成本与时间成本过大;要么无法落地,导致项目搁置。

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更新实践

3.1完善城市更新规划设计

为确保城市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取得理想成效,相关工作者应从源头处入手,完善城市更新规划设计,为城市更新提供方向上的指导。例如,可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风貌塑造、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等角度出发,进行更为科学、合理、完善的规划建设,逐步推进对老旧厂区、街区、城中村的改造,以及对传统商圈、产业园区的更新升级,从而显著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3.2开展社区基础设施摸底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工作。在正式开展此项工作前,相关工作者应做好社区摸排,为城市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的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依据。具体的摸排内容包括各类设施的服务能力、服务范围等,工作者可从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角度出发,为各种设施实施分类,针对设施短板提出改造要求,从而制订出更为科学的老旧小区改造方案。

3.3统筹提升区域整体品质

应坚持以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对待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实际实施中,工作人员应整合好与老旧小区改造有关的项目,对于在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外的配套基础设施也应做好改造,必要时可适当突破改造范围、打破街道局限,提升资源配置水平,将老旧小区改造与街区改造充分结合在一起,为老旧小区营造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有机更新”。可结合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探索老旧小区及周边区域统筹改造的新思路、新方法,为街道、社区、单位实施统筹规划改造,同时也可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与城市建设项目结合在一起进行组合式改造,从而达到优化小区内外部环境及城市布局的目的。对于小区内部及周边的空地、闲置地、绿地等,可用于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具体包括各种公共服务用房及设施、活动场地等,从而实现对存量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提升城市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水平。

3.4统筹道路设施功能提升

道路设施规划建设是城市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环节。在道路交通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相关工作者应坚持从动态、静态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人车分流改造,为小区居民营造更为安全、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可从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等角度出发,对交通道路实施功能定位,优化路网系统建设。静态交通方面,建议结合道路交通条件,强化停车位特别是生态停车位、智能停车位建设,整治修复原有公共车库及车位的停车功能,从而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多的便利,达到老旧小区现代化改造目的。

结束语

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渐趋于接近目标,“城市更新”建设必然需要通过“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同时,低碳环保也必将是未来社会发展很长一段时间的主题,“城市更新”政策肩负全面协调各种要素的重任。通过量化分析结果的展现,可使我们对政策的认知从被动接受转变为自觉意识,进而成为社会共识,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共同愿景。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沪府办发〔2018〕8号[Z].2018-2-8.

[2]程会平,梁爽,熊剑.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塔倾斜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勘测.2017,(4):111-113.

[3]杨敏,马俊杰,张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复杂曲面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2021,9(3):82-89.